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393篇 |
免费 | 2680篇 |
国内免费 | 18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638篇 |
废物处理 | 43篇 |
环保管理 | 1731篇 |
综合类 | 6295篇 |
基础理论 | 1359篇 |
环境理论 | 4篇 |
污染及防治 | 484篇 |
评价与监测 | 713篇 |
社会与环境 | 1535篇 |
灾害及防治 | 45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17篇 |
2024年 | 272篇 |
2023年 | 322篇 |
2022年 | 458篇 |
2021年 | 457篇 |
2020年 | 425篇 |
2019年 | 411篇 |
2018年 | 360篇 |
2017年 | 476篇 |
2016年 | 529篇 |
2015年 | 548篇 |
2014年 | 462篇 |
2013年 | 606篇 |
2012年 | 739篇 |
2011年 | 745篇 |
2010年 | 534篇 |
2009年 | 514篇 |
2008年 | 490篇 |
2007年 | 665篇 |
2006年 | 653篇 |
2005年 | 544篇 |
2004年 | 422篇 |
2003年 | 399篇 |
2002年 | 342篇 |
2001年 | 268篇 |
2000年 | 268篇 |
1999年 | 211篇 |
1998年 | 148篇 |
1997年 | 136篇 |
1996年 | 124篇 |
1995年 | 104篇 |
1994年 | 105篇 |
1993年 | 75篇 |
1992年 | 57篇 |
1991年 | 50篇 |
1990年 | 41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24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15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14篇 |
1979年 | 14篇 |
1978年 | 11篇 |
1973年 | 6篇 |
1971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袋式除尘器和静电除尘器在电厂除尘系统中运用的性能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火电厂除尘系统应用现状和当前环保要求,通过对袋式除尘器和静电除尘器在火电厂燃煤锅炉除尘系统中的应用,对袋式除尘器和静电除尘器在技术性能上的差异作了简单的对比分析,以指导除尘器在目前火电厂燃煤锅炉除尘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62.
根据长三角空气质量区域预报工作的实际需要,对分区文字预报和落区图预报两种方式分别制定了不同的空气质量指数级别预报准确性评估方法。分区文字预报根据设定的预报准确性判定方法计算预报评分,落区图预报按区域内预报准确城市占比进行准确率统计。分区文字预报结果显示,2017年长三角区域的预报准确天数占比为62. 2%,预报评分为70. 2,区域预报评估效果良好。落区图预报评估结果显示,预报级别偏差具有地域性差异,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和江西中北部预报等级偏高,长三角中南部沿海城市预报等级偏低。该套评估方法可为区域空气质量预报偏差成因分析提供依据,为区域预报工作的改进提供定量参考。 相似文献
63.
城市河流承接不同类型的废水导致水质恶化,影响河流生态系统。通过分析河流细菌群落结构变化,不仅可以判断河流污染特征,还将有助于河流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笔者研究了府河夏季上下游水体和沉积物理化性质,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法分析了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府河上游水质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和总磷(TP)浓度显著高于下游(P<0.05),沉积物中重金属镉、锌和铅含量较高,均值分别为(0.44±0.03)、(182.17±0.34)和(35.76±0.20) mg·kg-1。府河沉积物细菌多样性及丰富度明显高于相应上覆水体,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水体和沉积物中的第一优势菌,水体中参与氮循环的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的高丰度说明府河存在一定的富营养化,此外,可以分解有机物的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在下游丰度高于上游;沉积物中具有致病作用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在上游城市河段丰度较高。细菌群落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下游硝化细菌(nitrifying bacteria)和反硝化细菌(denitrifying bacteria)的丰度(分别为62.25%和31.29%)明显比上游高。水体细菌多样性和温度、pH、总有机碳有显著相关性(P<0.05),冗余分析显示NH3-N、总氮(TN)、TP和pH对细菌群落结构影响较大;而pH、TN和重金属镉是影响下游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64.
为研究黄河无机碳的输运过程及有效入海通量,通过对2004年至2006年黄河口汛期和非汛期淡水-海水混合过程中无机碳参数、溶解氧饱和度、叶绿素和NH+4、 PO3-4的分析得出,黄河口低盐度区pH出现相对于淡水端异常增高现象,而恰在此区域DIC出现亏损现象,黄河口淡-咸水混合区域pH异常增高现象可以表征无机碳的沉降作用.淡咸水混合初期生物好氧呼吸作用的降低能够导致pCO2的迅速降低是造成低盐度区pH出现相对于淡水端异常增高现象的主要原因.根据河口溶解物质的保守混合模型,发现混合过程中ΔDIC与ΔTA是1∶1的关系,表明DIC出现亏损是由于HCO-3清除造成的,汛期和非汛期黄河口无机碳的沉降作用能够清除输入到河口DIC总量的10%,即黄河口每年可清除1.21×105 t河流输入的溶解无机碳,DIC的有效入海通量约为10.86×105 t,通过评估,黄河流域风化作用吸收的大气CO2量将有10%左右被河口无机碳沉降作用重新释放到大气中,而流域风化作用固定的CO2在河口将有2.24×105 t(以CO2计)重新释放到大气中. 相似文献
65.
研究了长江口滨岸潮滩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分布、形态等环境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含量水平在18.0-31.4μmolg之间,最大值出现在浦东白龙港污水排放口附近.长江口滨岸潮滩沉积物中磷的分布呈现明显的空间和季节性变化规律,这主要与潮滩不同地段磷的来源、沉积物质地的差异,以及水动力、环境介质条件和生物作用的时空变化密切相关.此外,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分级研究表明大部分沉积磷以无机磷形式存在,其中无机磷又以钙结合磷为主;有机磷比例较少.其次,潮滩沉积物表层上覆水中可溶磷的浓度一般都大于沉积物间隙水,沉积物水界面中磷主要以累积作用过程为主. 相似文献
66.
系统采集秦岭安河铅锌尾矿复垦区尾砂、覆土、蔬菜、作物和中药材等样品,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样品中Pb、Zn、Cu、Cd 的质量比,并依据国家标准对其进行了评价.旨在调查当地铅锌尾矿复垦作物的重金属污染现状,探讨蔬菜、作物和中药材等重金属污染与覆上、尾砂的关系.提出防控铅锌尾矿复垦作物重金属污染的技术对策.结果表明:1)尾矿复垦与污灌作物中的重金属普遍超标,不能食用,其中污灌地菠菜叶Ph超标1 910倍,葱叶Cd超标1750倍.复垦地玉米籽粒Pb超标35倍,黄豆籽粒Cd超标.189倍;2)尾矿复垦作物中的重金属质量比与尾砂、覆土的重金属质量比具有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其污染与铅锌选矿活动有关;3)尾矿复垦地上的小麦、黄豆和玉米籽粒中重金属质量比趋势是:小麦最高,黄豆次之,玉米最低,重金属质量比与作物生长期呈正相关;4)不同植物组织部位中Zn、Cu、Pb、Cd等重金属质量比趋势均表现为:根最高,攀叶次之,耔实最低. 相似文献
67.
为了探索削减入湖面源污染负荷的有效方法,拟在入滇池河流东大河实施示范项目,采取“河口前置库”、湿地、AquaCleanTM&BioAktiv生物技术,对示范河道东大河进行治理修复。预计第一年运行费用113.64万元。 相似文献
68.
69.
海洋溶解氧及其同位素组成可有效示踪海洋氧循环过程中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过程. 海洋溶解氧的采集及提取过程需在严格的真空条件下进行,以避免大气中氧气带来的影响. 本文详细阐述了利用特制的真空样品瓶采集海水,并在实验室真空管线上提取及纯化溶解气体的过程. 纯化后的溶解气体在气体同位素质谱仪上测量,经过零点校正、质量干扰校正和空气标样校正后得到高精度的氧同位素和氧氩比数据. 基于以上方法,本实验对长江口混合层海水及底层沉积物进行了呼吸作用暗培养. 通过在不同的时间节点采集暗培养的海水,并测量其溶解氧同位素组成. 基于实验结果,计算出长江口特征的水柱呼吸氧同位素分馏系数为-20.9‰,沉积物呼吸的氧同位素分馏系数为-8.8‰,二者具有明显的差异,可被用作区分及量化分析长江口不同耗氧机制的端元值. 结合长江口原位采集的底层溶解氧的同位素组成,及本实验确定的水柱呼吸和沉积物呼吸的氧同位素分馏端元值,基于呼吸过程中氧同位素分馏的质量守恒,计算出长江口F6站位(126.00°E,30.60°N)水柱耗氧占比约为71%,沉积物耗氧的比例约为29%,说明发生在水柱中的生物呼吸作用为长江口F6站位的主要耗氧机制. 相似文献
70.
基于SWAT模型的阿什河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阿什河流域为研究区,建立了SWAT模型,并通过情景模拟技术分别模拟了退耕还林.等高种植、化肥减量与植被过滤带等非点源污染控制措施及其综合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坡耕地退耕还林,可减少1.03%~5.35%的非点源TN负荷与0.94%~8.09%的非点源TP负荷;通过等高耕作,可减少0.51%~2.77%的非点源TN负荷与0.49%~4.54%的非点源TP负荷;通过20%的化肥减量可减少0.65%~6.52%的非点源TN负荷与0.01%~2.95%的非点源TP负荷;20m的植被过滤带可减少42.62%~69.51%的非点源TN负荷与80.09%~86.27%的非点源TP负荷.通过综合管理措施,可减少34.90%~54.36%的TN负荷与35.32%~60.89%的TP负荷.为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Ⅳ类水体TN与TP的浓度标准,2006~2010年尚需削减45.87%~82.53%的点源TN负荷与35.58%~66.85%的点源TP负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