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42篇
  免费   607篇
  国内免费   3585篇
安全科学   184篇
废物处理   185篇
环保管理   539篇
综合类   5583篇
基础理论   2464篇
污染及防治   1035篇
评价与监测   392篇
社会与环境   301篇
灾害及防治   151篇
  2024年   67篇
  2023年   245篇
  2022年   347篇
  2021年   376篇
  2020年   304篇
  2019年   351篇
  2018年   346篇
  2017年   388篇
  2016年   443篇
  2015年   441篇
  2014年   495篇
  2013年   812篇
  2012年   612篇
  2011年   601篇
  2010年   482篇
  2009年   450篇
  2008年   402篇
  2007年   503篇
  2006年   471篇
  2005年   376篇
  2004年   302篇
  2003年   295篇
  2002年   256篇
  2001年   235篇
  2000年   213篇
  1999年   151篇
  1998年   110篇
  1997年   120篇
  1996年   113篇
  1995年   119篇
  1994年   81篇
  1993年   70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55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4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后种植植物中重金属迁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上海老港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单元封场的覆盖土中掺混了矿化垃圾种植植物,分析Cd、Pb、Cu、Zn 4种重金属在土壤和植物中的迁移变化,研究表明:(1)覆盖土土质从一般耕作土变成肥沃土壤;覆盖土和种植混合土重金属Cd、Pb、Cu、Zn中Cd、Pb含量相近,但种植土的Cu含量略大于覆盖原土,Zn含量远大于覆盖原土;(2)植物能富集土壤和垃圾中的重金属,木本植物的根部富集重金属的能力强于草本植物,但重金属在草本植物根、茎、叶中的迁移速度大于木本植物;(3)植物根、茎、叶的Cu、Zn含量均远大于未受污染土壤种植植物相应部位的Cu、Zn含量,种植的植物不能供家养动物食用,以免通过食物链作用危及人体安全.  相似文献   
82.
雷州半岛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污染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雷州半岛采集了106个土壤表层样品,分析了其中8种重金属元素(Cu、Pb、Zn、Cr、Ni、Cd、Hg和As)的全量.结果表明,雷州半岛土壤重金属污染由高到低排序为Ni>Cr>Hg>Cu>Zn>Cd>As>Pb,Zn、Cd、As和Pb质量浓度均没有超标,Hg和Cu质量浓度超标率亦不高,但Ni和Cr平均质量浓度达49.81、87.13 mg/kg,高于国内外其他对照区域,超标率分别为25.47%和24.53%;重金属元素在雷州半岛各土壤利用类型中分布规律不明显,按4种主要土壤利用类型受重金属污染程度大小排序为甘蔗地>果园土>水田>菜地;雷州半岛土壤综合污染指数总平均为0.970,土壤总体上尚清洁,重金属污染处于警戒水平;雷州半岛各区域中,徐闻、雷州两地土壤重金属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其主要原因是徐闻、雷州两地成土母质主要为玄武岩,造成土壤Cr、Ni及其他重金属背景值较高.  相似文献   
83.
土壤中水动力弥散系数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溶质运移的基本方程出发 ,系统论述了国内外对土壤中水动力弥散系数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并指出了上述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4.
Fish may bioaccumulate contaminants from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and extend them to the food chain provoking risks to human health.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microbiological parameters of the pond´s water and trace elements concentrations in samples of water, sediment, feed and muscle of farmed Nile tilapia used for human consumption in southern Brazil. A total of 240 fish were collected from 12 tilapia farms. Sediment, tank water and dry ration used in the animals' diet were collected for analysis. Analysis were performed by Energy Dispersion X-ray Fluorescence (EDXRF),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er (ICP-MS), Induced Coupled Plasma Optical Emission Spectrometer (ICP-OES), and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er (AAS-VGA). In addition, the microbi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water was carried out. The concentrations of Se, I, Fe, Cu and Zn in fish muscle were higher than the recommended by the Brazilian legislation, considering the advised daily intake for adults. The arsenic element had concentrations above the limit stipulated by the present Brazilian legislation, observed in all samples of muscle, sediment and tank water highlighting a possible environmental and fish contamination by the toxic element. Moreover, the arsenic concentration in the water present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ρ?=?0.33) with arsenic in the muscle, suggesting that tilapia is a good environmental bioindicator, once they properly reflect the levels of arsenic in the water. It is suggested to perform an arsenic speciation for quantification of the inorganic form and accurate assessment of the degree of toxicity in the muscle samples and risks it can bring to human health. Regarding the other potentially toxic elements (Hg, Pb and Cd), and microbiological analysis of water it was verified that the consumption of the fish in question does not raise risks, since the values are within a quality benchmark established by law. The concentration of total and fecal coliforms in pond´s water in the facilities was in agreement with the microbiological indexes required by the legislation of CONAMA class II. Western region presented the lowest concentrations of fecal coliforms when compared to the other region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microbiological counts of total heterotrophic bacteria, Vibrio spp. and Pseudomonas spp. among the regions.  相似文献   
85.
针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效率低的问题,采用盆栽实验,通过施加多种强度的交流电场(0、0.5、1.0 V·cm−1)和不同种类的有机物料(黄腐酸钾、紫云英),研究了交流电场及其与有机物料联合对重金属超积累植物东南景天修复重金属镉污染土壤效率的作用。结果表明,交流电场促进了东南景天的生长和对重金属的吸收,以0.5 V·cm−1作用最佳,在电场处理组20 d后东南景天地上部Cd积累量比不施加电场的处理组提高了48.1%。交流电场和有机物料联用可以进一步提升东南景天对土壤镉的累积,施加黄腐酸钾处理组有利于土壤酸可提取态Cd的提高,比对照组提高了16.35%。在交流电场为0.5 V·cm−1条件下,以0.3%施用效果最佳,施加黄腐酸钾和紫云英分别是对照组(施加交流电场,不施加有机物料)的3.65倍和1.73倍。有机物料和交流电场的共同作用极大地促进了东南景天镉的积累。  相似文献   
86.
叶智新  任刚 《环境工程学报》2019,13(12):2798-2807
为探讨改性碳纳米管(CNTs)对砷的吸附特性,采用化学修饰对CNTs进行了改性。将CNTs先后进行氧化和酰胺化处理,并与聚苯胺反应,得到酰胺化/氧化碳纳米管-聚苯胺(NMCNTs-PANI),利用SEM观察、比表面积测定、含氧含氮官能团和分子结构分析对改性前后CNTs进行了表征;研究了NMCNTs-PANI在不同反应体系对As(Ⅲ)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NMCNTs-PANI总孔容和平均孔径均有所增加;表面含氧含氮基团增加;初始pH对吸附量影响较显著;共存阴离子对吸附量影响可忽略不计;吸附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证实该过程主要以化学吸附为主;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NMCNTs-PANI通过表面吸附-化学诱导作用可较好地去除水中As(Ⅲ),是一种优良的含砷污染水的吸附剂。  相似文献   
87.
以云南省某废弃有色金属冶炼厂镉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单一淋洗和复合淋洗方法探究盐酸、FeCl3、鼠李糖脂淋洗剂及淋洗条件对土壤中镉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酸(1 mol·L-1)+鼠李糖脂(2%)配比为2∶1,液固比为8∶1,淋洗时间为24 h的条件下,土壤中镉的去除率可达86.78%,可将镉污染强度为1 180 mg·kg-1的土壤修复至满足《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 36600-2018)第二类用地管制值(Cd-1)的要求。该方法可有效去除土壤中活性态镉,使土壤生物毒性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8.
针对纳米零价铁(nZVI)对铀尾矿库土壤中铀形态分布和U(Ⅵ)固定效果影响问题,采用逐级化学提取、毒性浸出(TCLP)和磁性分离实验,利用SEM-EDS和XRD对nZVI固定前后的铀尾矿土壤进行表征;研究了nZVI在不同投加量和pH条件下,对尾矿库土壤固定前后铀的形态分布和固定效果的影响,并对nZVI的固定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当nZVI的投加量为8%、pH为5时,土壤中U(Ⅵ)的固定效果最好,固定后土壤中铀的毒性浸出值仅为13.98%;对经过nZVI处理后的铀尾矿土壤进行磁性分离发现,磁性和非磁性土壤重量占比分别为32.87%和67.13%,其铀含量分别达到55.05%和44.95%,说明nZVI对土壤中的U(Ⅵ)有较好的富集作用。nZVI对铀尾矿库土壤中的U(Ⅵ)有较好的原位固定和富集效果,并能减少土壤中铀的析出。  相似文献   
89.
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而重金属在环境中的生态风险与其生物可利用性和生物有效性密切相关。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和生物可利用性的定义;概述了用于研究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生物模型(小鼠、猪、兔子等);总结了用于研究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的几种体外方法,包括模拟人类肠胃消化(PBET、SBRC、UBM等)和底栖生物消化;分析了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和生物可利用性的关键影响因素(土壤/沉积物理化性质和分析方法)。提出了未来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和生物可利用性的研究方向,以期为重金属生态风险的评价和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0.
以异位直接热脱附技术的原理、适用范围、工艺流程、优缺点等为基础,建立了输入、输出能量平衡关系式并进行了热平衡计算;针对该工艺能耗过高的问题,分析了系统各部分能耗,提出了节能降耗方案。通过烟气热回用装置,将二燃室后高温烟气余热能量经循环管道输送给土壤预干燥装置,将有机污染土壤含水率降低,从而减少系统总能耗。结果表明:经过热力计算,土壤水分预干燥量越大,系统节能效果越好;烟气余热足够用于土壤预干燥减少17%左右土壤水分的要求。通过土壤预干燥装置将土壤水分从20%降低到15%,可使直接热脱附装置降低能耗2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