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8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345篇
安全科学   61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279篇
综合类   670篇
基础理论   279篇
污染及防治   102篇
评价与监测   74篇
社会与环境   65篇
灾害及防治   3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31.
以太湖流域为例探讨我国淡水生物氨氮基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参照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推导保护水生生物及其用途的国家水质基准的技术指南》和氨氮基准文件,结合我国水生生物区系特点,筛选出我国太湖流域和全国水域广泛存在的水生生物物种并收集相应的毒性数据,研究和推导了氨氮对我国太湖流域和全国水域淡水水生生物的毒理学基准.结果表明,25℃、pH=8时,太湖流域淡水水生生物氨氮基准最大浓度(CMC)和基准连续浓度(CCC)分别为3.20和1.79mg.L-1(以N计,下同),在4~34℃、pH为6.9~9.0的范围内,CMC和CCC的范围分别为0.24~25.78mg.L-1和0.20~4.51mg.L-1;25℃、pH=8时,国家氨氮基准值CMC和CCC分别为3.79和1.79mg.L-1,在0~30℃、pH为6~9的范围内,CMC和CCC的范围分别为0.39~42.88mg.L-1和0.26~5.11mg.L-1,与同样条件下的美国氨氮基准值相比,差异较小.太湖流域氨氮基准值与国家氨氮基准值相差很小.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氨氮水质基准和标准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32.
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水产品加工废水的设计及运行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采用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水产品加工废水,设计能力400m3/d,废水进水水质CODCr为728~1176mg/L,运行稳定后,出水水质CODCr为92~140mg/L,CODCr去除率为85.2%~93.3%,出水水质稳定,达到(GB8978-1996)中的二级排放标准。运行1a来,剩余污泥产生量少,仅排除剩余污泥1次;废水处理成本为0.92元/m3。  相似文献   
933.
由于人类对河流的过度开发利用,河流生态系统逐步退化,部分河流甚至已丧失生态服务功能.因此,客观评价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加强河流生态保护与修复是水环境管理的重要工作.本研究于2014—2015年度在淮河流域典型河段的9个关键断面展开了4次水生态状况调查,根据四季水质现状和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分别应用O/E模型和化学-生物综合指数法对淮河流域河流生态健康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淮河流域总氮污染严重,处于劣Ⅴ类标准;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较低,主要以腹足纲和昆虫纲为主且物种分布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差异;O/E指数在pc≥0和pc≥0.5阈值条件下的评价结果显示所有断面的健康等级均处于差或极差;除夏季外,化学-生物综合指数评价结果与O/E指数评价结果呈现较好的一致性.水质恶化是物种锐减的重要诱因,是水生态健康状况较差的主要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934.
浑太河不同水生态区营养盐对底栖硅藻的影响及阈值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张莉  林佳宁  张远  王书平  臧小苗  张晓娇 《环境科学》2017,38(11):4570-4579
为全面了解浑太河不同水生态区营养盐对底栖硅藻的影响状况及进行底栖硅藻群落的保护,本研究对3个水生态区共287个采样点的营养盐因子(NH_4~+-N、TP)及底栖硅藻群落进行调查分析,并通过局部加权回归散点修匀法(locally weighted scatterplot smoothing,LOWESS)探究了底栖硅藻群落的NH_4~+-N、TP保护阈值.结果表明:(1)浑太河3个水生态区NH_4~+-N、TP浓度差异性显著并呈现出水生态Ⅰ区水生态Ⅱ区水生态Ⅲ区的趋势.(2)底栖硅藻特征指标[运动性硅藻百分比、敏感性硅藻百分比、具柄硅藻百分比、Pielou均匀度指数、特定污染敏感指数(specific polluosensitivity index,IPS)、硅藻生物指数(biological diatom index,IBD)、硅藻属指数(generic diatom index,IDG)]均在3个水生态区间存在差异,运动性硅藻百分比呈现出水生态Ⅰ区水生态Ⅱ区水生态Ⅲ区的变化,而其余6个生物参数的变化与之相反,表明水生态Ⅲ区底栖硅藻受到的干扰最大,水生态Ⅰ区最小.(3)经LOWESS拟合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3个水生态区底栖硅藻的NH_4~+-N、TP保护阈值不同,水生态Ⅰ区、Ⅱ区、Ⅲ区的NH_4~+-N阈值分别为0.13、0.30、1.98 mg·L~(-1),TP阈值分别为0.04、0.06、0.20 mg·L~(-1).本研究可为浑太河3个水生态区底栖硅藻群落的保护和水生态区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35.
沉积物作为抗生素在水环境中的主要赋存介质,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抗生素在水体-沉积物中的分配行为;但此前研究多基于实验室模拟,而在自然水环境中抗生素的分配行为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研究则较少关注.鉴于此,以石家庄市地表水和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分析石家庄水环境中喹诺酮类(QNs)抗生素的时空分布特征,计算其在水和沉积物中的分配系数,并确定自然水环境中分配系数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①在石家庄市水体和沉积物中QNs含量分别为8.0~4.4×103 ng·L-1和16~2.2×103 ng·g-1,其中恩诺沙星(ENR)和氧氟沙星(OFL)分别是水体和沉积物中主要的QNs抗生素;②石家庄市水体中QNs总含量呈现12月(1.0×104 ng·L-1)大于4月(5.5×103 ng·L-1)的趋势,沉积物中QNs亦呈现12月(7.8×103 ng·g-1)大于4月的趋势(6.2×103 ng·g-1);③石家庄市水环境中QNs抗生素的分配系数变化范围为34~2.9×105 L·kg-1,且呈现12月大于4月的趋势;④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总氮(TN)、硝氮(NO3--N)、亚硝氮(NO2--N)和氨氮(NH4+-N)与大部分QNs[OFL、诺氟沙星(NOR)、ENR、双氟沙星(DIF)和喹酸(OXO)]分配系数显著相关,温度(T)、总有机碳(TOC)和总溶解性固体颗粒物(TDS)与个别QNs[马波沙星(MAR)和DIF]分配系数显著相关.因此,水体富营养化水平会影响抗生素在水体-沉积物中的分配行为.  相似文献   
936.
太湖北部流域水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解太湖北部流域主要河网区水质受该流域地质状况、岩石和土壤的化学风化作用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对太湖北部流域河网区主要河道水体中的主要离子进行了采样研究。结果表明:太湖北部流域水体中的TDS平均值为355.74mg·L-1,变化范围为276.08~681.54mg·L-1,其中Ca2+和HCO3-是占绝对优势的离子,分别占阳离子和阴离子总量的46.2%和48.9%;其次是Na+和SO42-,分别占阳离子和阴离子总量的35.9%和27.5%。进而判断出该流域水化学类型是以碳酸盐岩石和蒸发岩来源为主的HCO3--Ca2+-Na+型。再从离子的自然起源和人类活动角度分别对水化学类型的控制因素进行分析,一方面利用吉布斯分布模式投点作图得出结论:其离子自然起源的优势机制是岩石的风化作用,而蒸发-结晶和大气降水的输入作用十分微弱,这与该流域的水文、地理、地质背景相一致;另一方面通过SPSS软件的相关关系分析得出结论:NO3-、SO42-、K+、Ca2+和Mg2+的相关性较强,与Cl-也呈正相关,说明水体中这些主要离子都具有共同的来源,其中NO3-的较高含量(平均值为14.74mg·L-1)反映了该流域受人类影响较大。尤其是NO3-与SO42-的相关性达到0.83,再次说明氮污染对该流域水体的酸化和水质变化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37.
全氟丁基磺酸钾(PFBSK)作为全氟辛基磺酸(PFOS)潜在的替代品,极易溶于水,主要存在于水体中,因而其水生毒性的研究十分重要。采用OECD 201、OECD 202、OECD 203和OECD 211标准试验方法,研究了PFBSK对羊角月牙藻(Pseudokirchneriella subcapitata)、大型溞(Daphnia magna)和中国本土鱼种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的急性毒性效应以及对大型溞繁殖的影响。组合多终点急慢性水生生物毒性结果:PFBSK的急性毒性终点均大于100 mg·L-1,大型溞繁殖试验的无观察效应浓度(NOEC)为571 mg·L-1,最低可观察效应浓度(LOEC)为981 mg·L-1。按GHS分类导则,PFBSK未表现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与之相比,PFOS则对水生生物表现出毒性,黑头软口鲦(Pimephales promelas)为最敏感物种,其96 h-LC50为4.7 mg·L-1;大型溞繁殖试验的NOEC为12 mg·L-1。按GHS分类导则,属于中等毒性物质。可见,PFBSK较PFOS水生毒性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938.
叶志伟  贝尔  汪隽  张晓健  陈超 《环境化学》2021,40(1):185-194
天然含氮有机物是水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天然水体中的形态及分布对环境质量有显著影响.本文围绕水中天然含氮有机物在氮循环中的地位、迁移转化以及其在国内主要水域中的分布情况,对天然含氮有机物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我国不同水域中溶解性含氮有机物(DON)浓度相差较大;其中水体中DON浓度一般在1.0 mg?L-1以下;沉...  相似文献   
939.
不同人工措施对沙质荒漠生态恢复与重建初期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机械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是流沙治理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通过对4种不同人工措施干预治理流动沙地后其生态恢复初期(前3年)植被、土壤理化性质和水分动态变化进行了观测研究,并以流沙区为对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沙质荒漠生态系统恢复变化首先始于各种机械措施所建立的稳定地面的形成,为天然植物的迅速增殖和侵入、人工固沙植物的介入、枯枝落叶的储存及流沙成土过程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枯枝落叶层的形成又为土壤-植物系统物质交换建立了介面,促进了流沙的成土过程。不同人工措施治理区0~200cm土壤平均含水量与流沙区土壤含水量相比差异不显著,说明土壤水分仍能保持流动沙地原有的水分平衡状态。但随着天然植被的恢复与人工固沙林生长,其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深度由干预前的40cm加深至第三年的160cm。系统内植物恢复与流沙成土过程的前期效果表明,草沙障或土沙障 固沙林措施优于塑料沙障 人工沙蒿和封育治理措施,是流动沙地得以快速治理的有效方法。从植被群落结构的变化看,人工植被在建立后第三年其生态功能才开始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940.
在作者多年研究工作和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本文综述了环境数学模型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发展历史及未来趋势。重点介绍了这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该文还介绍了本领域所涉及的理论和实际应用问题,提出了今后值得进行研究的若干前沿课题,给出了60余篇关于水环境数学模型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