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88篇
  免费   633篇
  国内免费   1198篇
安全科学   690篇
废物处理   90篇
环保管理   746篇
综合类   3606篇
基础理论   772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269篇
评价与监测   446篇
社会与环境   530篇
灾害及防治   268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139篇
  2022年   166篇
  2021年   226篇
  2020年   205篇
  2019年   208篇
  2018年   196篇
  2017年   277篇
  2016年   302篇
  2015年   314篇
  2014年   327篇
  2013年   433篇
  2012年   552篇
  2011年   526篇
  2010年   390篇
  2009年   350篇
  2008年   274篇
  2007年   370篇
  2006年   372篇
  2005年   290篇
  2004年   184篇
  2003年   173篇
  2002年   156篇
  2001年   133篇
  2000年   139篇
  1999年   118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83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2篇
  196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81.
Sectorial approach for monitoring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rivers has failed to report realistic pollution status and associated ecological and human health risks. The increasing spread of heavy metals from different sources and emerging risks to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call for reexamining heavy metal pollution monitoring frameworks. Also, the sources, spread, and load of heavy metals in the environment have changed significantly over time, requiring consequent modification in the monitoring frameworks. Therefore, studies on heavy metal monitoring in rivers conducted in the last decade were evaluated for experimental designs, research frameworks, and data presentations. Most studies (∼99%) (i) lacked inclusiveness of all environmental compartments; (ii) focused on “one pollutant – one/two compartment” or sometimes “one pollutant – one compartment – one effect” approach; and (iii) remained “data-rich but information poor.” An ecological approach with integrative system thinking is proposed to develop a holistic approach for monitoring river pollution. It is visualized that heavy metal monitoring, risk analyses, and water management must incorporate tracking pollutants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mpartments of a river (water, sediment, and floodplain/bank soil) and consider correlating it with riverbank land use. The systems-based pollution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studies will reveal the critical factors that drive heavy metals pollutant movement in ecosystems and associated potential risks to the environment, wildlife, and humans. Also, water quality and pollution indexing tools would help better communicate complex pollution data and associated risks among all stakeholders. Therefore, integrating systems approaches in scientific- and policy-based tools would help sustainably manage the health of rivers, wildlife, and humans.  相似文献   
882.
针对当前城市生态系统健康问题,从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出发,运用数学模型对绥化市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0年-2004年绥化市生态系统综合健康处于亚健康状态,但有逐年好转的趋势。其中自然子系统的健康水平最好,对综合健康指数贡献值最大,经济和社会子系统健康水平相对较低,对综合健康指数的贡献值相对较小。提高经济和社会子系统的健康水平,使经济、社会和自然三大子系统健康协调发展是提高绥化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883.
润湿时间统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其环 《环境技术》2003,21(2):18-20
根据日记相对湿度曲线,本文采用了五种方法统计江津地区1998年逐月的润湿时间;五种方法的区别主要在于:(1)相邻两点时间间隔不同,方法2、方法3相邻两点间隔1h,方法4、方法5相邻两点间隔6h;(2)若相邻两点的相对湿度值一个高于80%,另一个低于80%时,则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计算从低点到高点相对湿度低于80%的时间,方法1直接从曲线读取,方法2、方法4则从相邻两点的相对湿度值计算获得,方法3、方法4则取相邻两点间隔时间的一半。方差分析表明五种方法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可直接利用国家气象局发布的全年每天2、8、14、20点的相对湿度来统计润湿时间。  相似文献   
884.
在分析青岛市城市资源、基础设施条件与其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资源和基础设施这两大因素与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关系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2001—2004年期间,青岛市城市盗源、基础设施与其经济社会各年度的协调发展度均大于0.8。其中,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呈现持续增长的势头,而城市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则呈现出波浪型态势。说明后者的发展尚不够稳定;另外.除了2002年城市资源与基础设施的发展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外。其余年份都是滞后的。今后要进一步加大对青岛市城市资源与基础设旌开发和建设的力度,以满足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885.
东北玉米热量指数预测方法研究(Ⅲ)——GM(1,1)预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GM(1,1)是开展时间序列环境要素变化趋势预测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对东北地区玉米热量指数的分析,建立了热量指数时间变化趋势的GM(1,1)预测模型,各模型的平均预测精度虽低于逐步回归统计模型,但也都达91%以上,可以应用该模型的预测结果指导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886.
近年来,由于生产的全球化、工业水平的迅速提高、技术系统的复杂化和规模化,以及社会结构急剧变化,我国技术灾害的发生频次增多,强度加剧,经济损失趋于上升.技术灾害继自然灾害之后,已逐渐发展为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安全和生存环境的主要灾种.基于技术灾害数据库,从致灾因子多度、风险频数、相对损失强度和综合风险指数等4个方面对中国技术灾害的时序变化和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以期加深对中国技术灾害的系统认识,并为中国技术灾害的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87.
Measuring progress toward international biodiversity targets requires robust information on the conservation status of species, which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provides. However, data and capacity are lacking for most hyperdiverse groups, such as invertebrates, plants, and fungi, particularly in megadiverse or high-endemism regions. Conservation policies and biodiversity strategies aimed at halting biodiversity loss by 2020 need to be adapted to tackle these information shortfalls after 2020. We devised an 8-point strategy to close existing data gaps by reviving explorative field research on the distribution, abundance, and ecology of species; linking taxonomic research more closely with conservation; improving global biodiversity databases by making the submission of spatially explicit data mandatory for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developing a global spatial database on threats to biodiversity to facilitate IUCN Red List assessments; automating preassessments by integrating distribution data and spatial threat data; building capacity in taxonomy, ecology, and biodiversity monitoring in countries with high species richness or endemism; creating species monitoring programs for lesser-known taxa; and developing sufficient funding mechanisms to reduce reliance on voluntary efforts. Implementing these strategies in the post-2020 biodiversity framework will help to overcome the lack of capacity and data regarding the conservation status of biodiversity. This will require a collaborative effort among scientists, policy makers, and conservation practitioners.  相似文献   
888.
李金铠  孙合草  张瑾 《中国环境管理》2021,13(2):102-109,79
本文通过搭建环境回弹效应理论框架,采用熵权法构造各地区综合环境污染指数,利用Sequenti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全要素生产率模型测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定量评估了1999—2017年我国30个省份的环境回弹效应,识别了环境回弹效应时序演变和区域差异,并进一步利用空间分析技术探究环境回弹效应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样本期内各省份环境回弹效应均值集中在-13.23%~29.63%,全国平均环境回弹效应为10.42%,实际减污率仅为65.74%;时序特征上,环境回弹效应与技术进步有部分相关性,但存在滞后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溢出效应是主要的异质性来源;空间特征上,环境回弹效应的区域差异显著,但具有空间相关性,地理因素在解释环境回弹效应的影响因素中不容忽视;全局自相关检验表明2006—2011年各省份环境回弹效应呈显著的正自相关,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建议进一步挖掘环境降污空间,加快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脱钩,关注区域协同减排,是改善污染治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89.
市政污泥热解过程中重金属迁移特性及环境效应评估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姜媛媛  王彦  段文焱  左宁  陈芳媛 《环境科学》2021,42(6):2966-2974
以昆明某市政污泥为原料,研究生物炭制备过程中重金属Fe、Zn、Mn和Ni的迁移特性,并基于其潜在环境风险确定污泥基生物炭制备的最佳热解温度.本实验选择总量较高的4种重金属Fe、Zn、Mn和Ni,采用BCR提取法测定不同热解温度下4种重金属的形态和含量变化,得到各金属的形态分布变化规律和迁移路径,利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PERI)和风险评估代码(RAC)对污泥基生物炭进行环境风险评估.结果表明,4种金属的易挥发程度排序为Zn > Mn > Fe > Ni,4种金属形态分布情况和变化规律各不相同,但迁移路径具有共通性.在低温热解阶段,不稳定形态向稳定形态转化;随着温度的升高,可氧化态和残渣态逐步分解破碎,部分逸散到大气中,部分形成可还原态.在环境风险评估方面,高温条件(>500℃)下制备的生物炭环境风险较低,500℃制备的生物炭经济性最好.  相似文献   
890.
由于建筑物震害预测方法只能估计建筑物的破坏而不能评定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基于对城市建筑物潜在破坏的估计,提出了城市建筑物抗震能力的评估方法。影响城市建筑物抗震能力的因素包括城市所处的地震危险性环境和城市建筑物的易损性。为了考虑地震危险性因素,进行了以地面峰值加速度(PGA)为参数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提出了我国不同地震危险性特征分区的PGA概率密度函数;为了考虑建筑物的易损性因素,采用HAZUS-MH中的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 anal-ysis)方法研究群体建筑物易损性。通过对这两个因素的研究,建立了城市建筑物抗震能力评估方法,提出的相对全概率抗震能力指数可以反映城市建筑物在其所在的地震危险性环境下所具有的抗震能力,而采用绝对全概率抗震能力指数能够比较不同建筑抗震能力的差异,再结合建筑物抗震能力评估标准,可确定抗震能力水平。以晋江市抽样建筑物抗震能力评估为例,结合震害经验,论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