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0篇
  免费   258篇
  国内免费   599篇
安全科学   294篇
废物处理   170篇
环保管理   433篇
综合类   1470篇
基础理论   397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368篇
评价与监测   67篇
社会与环境   190篇
灾害及防治   1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137篇
  2016年   124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251篇
  2013年   254篇
  2012年   356篇
  2011年   301篇
  2010年   247篇
  2009年   207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33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中国省际能源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省际能源效率存在较大的差异.要进一步促进能源综合利用,需要在区域层面对能源效率差异形成的因素作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以寻求更加合理有效的促进宏观能源效率改进的理论与方法.本文基于2007年的截面数据,运用能很好地消除各因素间多重共线性的偏最小二乘回归建模,选取了14个变量来代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对外开放程度、投资水平、政府影响力、制度因素、能源价格和地理因素这10个因素,分析了各因素对能源效率地区差异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中外商投资比重、工业增加值中高耗能产业比重以及煤炭消费比重的差异是造成能源效率地区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这说明投资水平、工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造成能源效率地区差异显著的主要因素.要在短期内缩小地区间的能源效率差距,必须严格限制某些地区高耗能行业的过快发展,加强高耗能行业的结构调整,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提升煤炭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2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效率不断地提高,但是在某些年份存在波动现象.采用非线性分形理论及分形分析R/S方法,科学定量地描述了中国以及各个地区能源效率的演变趋势.首先采用分形理论对1978-2008年的中国能源效率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能源效率发展演变存在Hurst现象,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并依照“五年计划”来划分时间序列样本为研究区间,结合“五年计划”详尽地解释说明了中国能源效率变动的原因.然后将数据扩大为样本期为1995-2008年29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变系数模型进一步对各个地区的能源效率进行分析,发现除海南外其他地区的能源效率演变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持续性规律,各个地区能源效率将继续保持增长.西部6个地区以及东北三省的能源效率演变趋势高于全国水平,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战略都已经显效.  相似文献   
213.
提高能源效率已成为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重点,但是由于经济系统内在的调整机制作用,在宏观层面所能实现的节能效果可能不及微观技术层面能源效率提高的程度,甚至还会诱发更多的能源消耗,该现象被称为“宏观能耗回弹”效应.本文通过构建一个中国环境资源CGE模型,测算生产部门提高能源效率的宏观能耗回弹效应.结果显示,能源效率提高5%后,短期回弹效应为52.38%,节能效果仅达到技术层面预期的一半左右;长期回弹效应达178.61%,在高耗能部门竞争力提高、耗能产品出口扩张和经济增长的推动下,节能效果不但被完全抵消,总能耗还进一步增加.因此,生产部门提高能源效率在短期内确实能够降低我国能源消耗,但是由于回弹效应的存在,长期来看,在技术层面“产量相同投入更少”的努力反映到宏观经济层面则转变成“生产更多投入更多”,并且加剧了我国经济高耗能的偏好,提高能源效率所引发的产出增长和结构调整对能耗增加的刺激作用可能最终会抵消或者超过提高能源效率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214.
本文利用DEA的方法从全要素生产率中分解出规模效率、技术进步和纯技术效率三个指标,然后基于1998-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不同地区的工业规模效率及技术进步对CO2排放影响的程度及差异化的原因.研究结果显示:从总体来看,技术进步对单位GDP的CO2排放有抑制作用,而规模效率则与CO2排放呈正向关系,但各个地区的情况不同,东中部地区的技术进步对单位GDP的CO2排放起到了抑制作用,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则对单位GDP的CO2排放起到了促进作用;东中部地区的规模效率对单位GDP CO2排放的影响程度要远小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与我国区域间技术进步与规模效率所属的种类不同有关,东部地区的技术进步可能属于节能型技术进步,而西部地区则属于耗能型的技术进步;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规模效率的提升可能更多地依靠能源消耗,中东部地区则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215.
Mechora S  Cuderman P  Stibilj V  Germ M 《Chemosphere》2011,84(11):1636-1641
The uptake of Se (VI) by two aquatic plants, Myriophyllum spicatum L. and Ceratophyllum demersum L., and its effects on their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have been studied. Plants were cultivated outdoors under semi-controlled conditions and in two concentrations of Na selenate solution (20 μg Se L−1 and 10 mg Se L−1). The higher dose of Se reduced the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 of PSII in both species, while the lower dose had no effect on PSII. Addition of Se had no effect on the amounts of chlorophyll a and b. The concentration of Se in plants grown in 10 mg Se L−1, averaged 212 ± 12 μg Se g−1 DM in M. spicatum (grown from 8-13 d), and 492 ± 85 μg Se g−1 DM in C. demersum (grown for 31 d). Both species could take up a large amount of Se. The amount of soluble Se compounds in enzyme extracts ranged from 16% to 26% in control, and in high Se solution from 48% to 36% in M. spicatum and C. demersum, respectively. Se-species were determined using HPLC-ICP-MS. The main soluble species in both plants was selenate (∼37%), while SeMet and SeMeSeCys were detected at trace levels.  相似文献   
216.
We calculated farm, land, and soil N-budgets for countries in Europe and the EU27 as a whole using the agro-economic model CAPRI. For EU27, N-surplus is 55 kg N ha−1 yr−1 in a soil budget and 65 kg N2O–N ha−1 yr−1 and 67 kg N ha−1 yr−1 in land and farm budgets, respectively. NUE is 31% for the farm budget, 60% for the land budget and 63% for the soil budget. NS values are mainly related to the excretion (farm budget) and application (soil and land budget) of manure per hectare of total agricultural land. On the other hand, NUE is best explained by the specializ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system toward animal production (farm NUE) or the share of imported feedstuff (soil NUE). Total N input, intensive farming, and the specialization to animal production are found to be the main drivers for a high NS and low NUE.  相似文献   
217.
氢氧化镁对水中As(Ⅲ)的吸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氢氧化镁为吸附材料,通过单因素实验分别考察了氢氧化镁投加量、pH、温度、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研究了氢氧化镁对As(Ⅲ)的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性,并对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砷初始浓度为0.5~100 mg/L之间,温度为25℃,pH为3,氢氧化镁投加量为0.5~4 g,吸附时间为1 h的条件下,氢氧化镁...  相似文献   
218.
建立了非稳态过滤下的固定床颗粒层除尘效率模型.该模型尽可能地包含了影响固定床颗粒层除尘的参数,反映了沉积粉尘对除尘效率的影响;研究了以粒状脱硫剂为滤料的固定床在不同颗粒层厚度、空床气速、粒径下的除尘效率.结果表明,在颗粒层厚度为400~800 cm、空床气速≤0.4 m/s的条件下,颗粒层的除尘效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219.
选用正十六烷模拟润滑油,通过振荡平衡实验,考察了两种含氮脂肪酸型生物降解促进剂(甲基二乙醇胺油酸酯(MDEAO)和油酸二乙醇酰胺(ODEA))对水土体系中正十六烷吸附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正十六烷在水土体系中的有机质标化分配系数与土壤种类无关,与生物降解促进剂种类有关;土壤对正十六烷的吸附过程更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MDEAO的临界胶束浓度为2.0 mg/L,对土壤吸附正十六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ODEA的临界胶束浓度为0.7 mg/L,形成的胶束对正十六烷的增溶效果明显,促进了正十六烷在土壤中的解吸。  相似文献   
220.
杨波  何汉兵 《化工环保》2019,39(1):40-44
利用废气中本身含有的CO催化还原烟气中的NOx,可以实现以废治废。采用TiO2纳米管负载CeO2,制备CeO2/TiO2纳米管催化剂,并对其进行了SEM表征及影响因素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n(Ce)∶n(Ti)=3∶7、焙烧温度500 ℃、焙烧时间3 h时制备的CeO2/TiO2纳米管催化剂形貌较好,表面颗粒分布相对均匀;反应温度400~600 ℃时NO脱除率达98%;该催化剂具有一定的抗氧性能;当n(SO2)∶n(NO)=(1∶2)~(2∶1)时,NO脱除率仍然在95%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