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7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208篇
安全科学   21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59篇
综合类   368篇
基础理论   161篇
污染及防治   82篇
评价与监测   19篇
社会与环境   20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象山港海域N、P污染特征及潜在性富营养化程度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2002年4~9月份象山港海域表层海水N、P营养盐监测基础资料,分析探讨了象山港海域在赤潮多发期N、P污染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模式,对整个象山港海域水质富营养化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赤潮多发期,象山港海域水质N、P污染严重,表层海水DIN指标数倍于Ⅳ类海水最大允许值,明显呈现高N、低P的污染特征;由于受港湾季节性生态环境的演变和陆源径流的影响,象山港海域N、P污染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和时间变化特征。NO2-N含量也会因硝化细菌活动的加剧而增加;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表明:在赤潮多发期,整个象山港海域由于P的限制,总体上处于潜在性富营养化阶段。  相似文献   
142.
固定化藻类去除氮、磷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20年来固定化藻类去除氮、磷的主要研究,归纳分析了相关的研究数据和结果,分别从固定化技术、藻类的生理特征、去除机理、影响因素、生物反应器等方面做了具体介绍.  相似文献   
143.
通过调查贵州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种类、分布、现状及用途,为该省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采用实地调查、资料查阅、市场调研,然后作出评估与评价。结果表明,贵州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种类较多,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贵州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开发利用应走深度开发、可持续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44.
磷对赤潮生物塔马亚历山大藻的增殖效应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在室内培养条件下,用不同浓度的磷酸盐对塔马亚历山大藻进行了一次性培养,探讨藻体对磷酸的利用和溶生无机磷对藻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浓度为4.0和4.5μmol/L时,藻细胞生长快,叶绿素含量高,能维持较高速度的增。而在高P浓度(5.0μmol/L下,灌细胞生长受抑制,当P源耗尽时,藻体逐渐消讯。  相似文献   
145.
模拟降雨条件下沉积物对磷的富集机理   总被引:39,自引:6,他引:39  
通过模拟降雨径流实验,在72mm/h的大暴雨备件下,研究侵蚀性颗粒从土壤中的径流流失过程及其对磷的富集作用和机理。结果表明,深积物中不同粒长团聚体的组成和原来土壤中的组成有很大差异。径流流失的沉积物主要以0.25mm以下的团聚体为主,径流中80%以上的磷以颗粒态形式流失,而颗粒态磷的60%-90%随0.1mm以下的团聚体流失。不同粒径团聚体对磷的富集作用和富集系数不同。模拟实验建立了沉积物富集系数  相似文献   
146.
从海洋沉积物中分离、筛选到一株能以苯酚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酵母菌P5.根据菌落特征、菌体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18S rDNA序列分析,确定菌株P5为假丝酵母菌属(Candida sp.).该菌株最适宜生长和降解苯酚的条件为:温度25℃,pH6.0~7.0,摇床转速100r/min,需氧;菌株P5能在较高浓度的苯酚条件下生长,在72h内可以降解95%以上的苯酚.对苯酚代谢途径和相关酶的研究发现,菌株P5主要在邻苯二酚1,2-双加氧酶作用下通过邻位途径进行苯酚代谢.图7表2参24  相似文献   
147.
采用自行研发的泥-水界面微孔曝气系统,开展了底泥表面曝气和覆盖对城市重污染河道底泥磷释放及形态分布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微孔曝气能够有效提高上覆水的溶解氧(DO)和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电位(Eh),能够将泥-水界面Eh维持在-100 m V左右,DO提高到6 mg·L-1以上.与对照比较,原位覆盖处理的上覆水DO和Eh有一定提高,但仍明显低于微孔曝气处理.与对照相比较,微孔曝气处理均有效降低上覆水中总磷(TP)和溶解性正磷酸盐(PO3-4)的含量.试验结束时,微孔曝气(A)和微孔曝气+原位覆盖处理(A+C)上覆水中TP含量由初始的0.201 mg·L-1分别降至0.062 mg·L-1和0.050 mg·L-1;上覆水中PO3-4含量由0.086 mg·L-1和0.078 mg·L-1分别降至0.026 mg·L-1和0.023 mg·L-1.与对照相比,微孔曝气处理明显降低了底泥间隙水中TP的浓度,在整个培养期间,其TP含量平均下降38.8%(A)和47.9%(A+C).底泥原位覆盖处理对抑制泥-水界面磷释放能力要弱于微孔曝气处理,而且在试验后期(50 d),上覆水中TP和PO3-4的含量均有所反弹.不管有无覆盖,泥-水界面微孔曝气处理均显著改变了表层底泥磷形态分布特征,显著降低了底泥中铁铝结合态磷(Fe/Al-P)组分比例,而钙结合态磷(Ca-P)含量比例却出现明显增加.单一的表面覆盖处理对底泥磷形态分布特征没有显著影响(P0.05).研究表明,与单一的处理效果相比较,泥-水界面纳米微孔曝气处理,并结合底泥原位覆盖,更有利于抑制城市重污染河道泥-水界面中磷的释放风险.  相似文献   
148.
邵兴华  张建忠  王艾平 《生态环境》2010,19(10):2355-2359
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了淹水对2种酸性红壤(旱地红壤、水稻土)磷吸附解吸特性及草酸可提取态P的影响。淹水培养实验中,2种土壤分别淹水0(对照),1、2、3、4、8周,淹水培养结束后进行P吸附解吸实验,解吸实验结束后测定土样中草酸可提取态P。结果表明:与氧化状态相比,淹水后旱地红壤P吸附量减少,水稻土淹水1、2、3周P吸附量高于氧化状态,继续淹水4和8周后P吸附量减少。淹水前后旱地红壤P吸附量均大于水稻土。用简单Langmuir方程拟合P等温吸附曲线,除淹水4周外,P最大缓冲容量(MBC)随淹水时间延长而降低。结合能常数(K)淹水前后的变化规律性差。2种土壤P解吸量随加入P量增加而增加。氧化、还原状态下,2种土壤酸性草酸铵可提取P均远远大于CaCl2解吸P,虽然水稻土吸附P量低于旱地红壤,但P解吸量无论是CaCl2解吸P还是酸性草酸铵可提取P均大于旱地红壤,主要原因在于水稻土全P及速效P含量大于旱地红壤。淹水后草酸可提取态P增加,吸附P的释放和被新近形成的铁氧化物再吸附是淹水后草酸可提取态P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9.
针对水功能区划水质目标的可用水资源量联合评估方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水资源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规划与管理的角度,急需搞清楚一条河流在一定的“生产、生活用水”条件下,为满足水功能区划水质目标和一定河道生态需水要求,究竟有多少可用和能够调配的水资源量,以及满足水功能区划目标所需削减的污染负荷。为此,论文综合考虑水量与水质的联合评价问题,提出“可用水资源量”的概念,并结合水功能区划目标,提出单元系统水量水质模型和多河段系统的可用水资源量评估方法。将该方法应用到滦河流域,经模型计算分析,1998年滦河未超标河段中在满足水功能区划目标下可新增取水5.1×108m3,水资源最大利用率为43%(现状为30%)。如果改变用水方式,重新配置水资源后水资源最大利用率可达到54%。  相似文献   
150.
梅荣武  陈芸 《环境工程》2000,18(1):32-33
论述了磷化铝生产废气的治理工艺、吸收剂选择及填料塔主要设计参数。水、液碱均可以作为吸收剂。以水为吸收剂,塔底出液pH<1时可用石灰乳中和后循环使用;当液碱作为吸收剂时P2O5被NaOH溶液吸收,当循环液中磷酸盐浓度较高时,可用来制作混合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