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0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315篇
安全科学   18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138篇
综合类   545篇
基础理论   270篇
污染及防治   54篇
评价与监测   25篇
社会与环境   30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以贵州中部喀斯特地区由乔木林、灌木林和灌草丛等不同退化程度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物种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其C、N、P全量及有效态质量分数,分析各优势物种根际土壤的养分变化。结果表明:3个生态系统中不同优势物种根际各类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变化较大,其中,土壤C、N、P养分为乔木林中园果化香根际土壤质量分数最高,白枥根际养分质量分数最低。可溶性有机碳质量分数为乔木林中最低,其平均水平不超过10 mg·kg-1。土壤磷素的供给能力为乔木林的园果化香和刺秋相对较强,其中园果化香中达到1.5%。而且优势树种间根际土壤有效态养分质量分数的差异明显高于全量养分,说明喀斯特地区根际土壤养分差异性主要受植被因素的影响,土壤有效态养分较全量养分对植被群落演替的响应更为灵敏,而且根际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和形态的变化与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进一步说明喀斯特地区植被类型的变化对土壤养分的循环利用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902.
氮肥运筹和少免耕对麦田氮素径流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智  周炜  陈留根  郑建初 《生态环境》2011,(8):1253-1258
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氮肥运筹和少免耕措施对稻麦两熟农田麦季氮素径流流失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降雨后麦田耕层土壤平均水分质量分数26.34%为径流事件发生的临界土壤水分质量分数。常规施肥(T0)条件下,麦季径流水量达2185.05 m3·hm-2,径流侵蚀泥沙量达716.08 kg.hm-2,少免耕(T2)处理增加麦田径流水量达29.67%,减少径流侵蚀泥沙量达13.96%,而肥料运筹(T1)与T0处理差异不显著;就整个麦季而言,T0处理条件下,径流水全氮(TN)平均质量浓度和径流侵蚀泥沙TN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10.51 mg·L-1和1.19 g·kg-1,T1处理显著降低径流水TN质量浓度和侵蚀泥沙TN质量分数分别达11.63%和5.93%,T2处理显著降低径流侵蚀泥沙TN质量分数达7.95%;麦季氮素径流流失主要集中在小麦生育前期,包括径流水氮素流失量和径流侵蚀过程中由泥沙流失的氮素量。T0处理条件下,氮素流失总量达31.76 kg·hm-2,其中,径流水氮素流失量占麦季氮素总流失量95%以上,T1处理减少麦季氮素总流失量达9.25%,而T2处理则增加麦季氮素总流失量达16.75%。  相似文献   
903.
降雨对坡面产沙及土壤养分流失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天然降雨条件下坡面产沙及土壤养分流失的变化规律,根据当地不同的种植模式,在野外标准径流小区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玉米顺垄耕作坡面产沙量同I30关系最为密切,产沙量随I30的增大而增多;采用玉米横垄的耕作方式时,坡面产沙量同降雨量和降雨强度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降雨量对径流中土壤养分流失量的影响不明显,而径流中土壤...  相似文献   
904.
向家坝水库营养盐时空分布特征及滞留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向家坝建库后改变了河流原有的水动力、营养盐分布及输移条件.为研究向家坝水库营养盐分布特征及滞留效应,通过2015~2016年分季度水库水质监测结果,分析向家坝水库水体总氮(TN)、总磷(TP)和溶解性硅(SiO_3~(2-)-Si)营养盐时空分布特征、滞留量、滞留效率.研究发现,向家坝水库TN、TP和SiO_3~(2-)-Si营养盐质量浓度均值分别为0. 905、0. 034和7. 98mg·L~(-1).其中,TN质量浓度在城镇人口密集区偏大,分布主要受点源影响;磷营养盐以颗粒态磷为主,TP质量浓度在水库中自上而下沿程降低,SiO_3~(2-)-Si质量浓度分布在时空上差异较小.向家坝对TN、TP和SiO_3~(2-)-Si营养盐滞留量为2. 30×10~4、0. 146×10~4和-2. 4×10~4t·a~(-1).在不同季度,TN和SiO_3~(2-)-Si滞留量有正有负,而TP则始终表现为正滞留. TN、TP和SiO_3~(2-)-Si月平均滞留效率分别为17. 5%、32. 8%和-2. 14%.整体上实际滞留效率表现为丰水期高于枯水期,并且TP的滞留作用更为显著. TN滞留量主要受反硝化作用,以及外源负荷输入影响; SiO_3~(2-)-Si输送通量主要受径流量影响;水库运行周期以及磷的颗粒形态则是TP滞留的主要因素.向家坝水库对营养盐的滞留效应与TN和SiO_3~(2-)-Si质量浓度变化无明显相关性,而水库对TP的滞留效应使TP质量浓度在水库纵向上沿程减小,在各监测样点垂向水深上TP质量浓度则有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905.
巢湖十五里河沉积物氮磷形态分布及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15,自引:14,他引:1  
李如忠  李峰  周爱佳  童芳  钱家忠 《环境科学》2012,33(5):1503-1510
为了解巢湖十五里河底泥氮磷形态分布规律及生物有效性,在河道上采集7个柱状样,按10 cm厚度分层,共得样品41个.采用化学提取方法,获得氨氮(NH4+-N)、硝酸盐氮(NO3--N)、易交换态磷(Ex-P)、铝结合态磷(Al-P)、铁结合态磷(Fe-P)、闭蓄态磷(Oc-P)、钙结合态磷(Ca-P)、碎屑磷(De-P)和有机磷(Or-P)等各形态氮磷及总氮(TN)和总磷(TP)含量,进而对各形态氮和磷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相关性进行分析,并评估氮磷的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十五里河沉积物中各形态氮磷在纵向和垂直方向上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且主要氮磷形态之间还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此外,在0~10、10~20、20~30、30~40、40~50和50~60cm等沉积深度,生物有效性氮(NH4+-N与NO3--N两者之和)占TN的质量分数分别为8.17%、11.88%、7.99%、8.44%、8.97%和20.06%,生物有效性磷(Ex-P、Al-P、Fe-P三者之和)占TP的质量分数分别为50.18%、49.12%、42.41%、34.11%、32.71%和39.55%.  相似文献   
906.
接种微生物菌剂对枸杞枝条基质化发酵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接种微生物对枸杞枝条基质化发酵品质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干燥鸡粪和尿素为氮源,进行了接种外源微生物对枸杞枝条基质化发酵性能参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接种粗纤维复合益菌、锯末专用复合菌和纤维素类复合酶堆体升温速度快,高温持续时间较长(高于55℃,分别达到9、5和5 d);至发酵80 d时,堆体总有机碳分别下降了8.46%、7.43%、8.06%,C/N值分别降低7.48、6.99、6.23,全氮分别为17.1、17.2、16.2 g·kg-1,全磷分别为5.1、5.2、5.0 g·kg-1,全钾分别为16.5、16.3、16.4 g·kg-1,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3种菌剂间无显著差异,容重分别增加了1.10%、0.91%、1.20%,总孔隙度分别增加了9.78%、10.45%、10.51%,持水孔隙度分别增加了6.21%、5.36%、8.80%,瓜菜种子发芽指数(GI)均高于85%,腐熟后的各项理化指标基本达到栽培基质的要求.综合基质的发酵温度、腐熟周期和基质保护作物根系生长及固定植株的功能对基质各项理化性质的要求,接种粗纤维复合益菌、锯末专用复合菌和纤维素类复合酶更适合枸杞枝条基质化处理.  相似文献   
907.
采集汉江襄阳段主要入江支流沉积物柱状样,分析沉积物常规理化指标、上覆水和孔隙水中营养盐含量、以及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采用一维孔隙水扩散模型(Fick定律)计算营养盐扩散通量,评估沉积物营养盐释放风险,并评价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所有采样点氨氮及磷酸盐均从沉积物向上覆水释放,表明水质存在内源营养盐(氨氮和磷酸盐)释放风险.氨氮、磷酸盐扩散通量范围分别为42.431~81.369 mg·m-2·d-1、0.745~1.437 mg·m-2·d-1,均以航空路样点最大.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指数SPI值为6.1,总体表现为中度风险;其中小清河样点SPI值为11.8,达到高风险.小清河Cu、Pb和Zn平均含量分别为131.17 mg·kg-1、57.97 mg·kg-1和398.59 mg·kg-1,均超过相应的SEL值(最高效应阈值).富集系数研究表明汉江支流表层沉积物中Cd富集现象严重,平均富集系数高达4.57.汉江襄阳段入江支流沉积物存在内源营养盐释放风险,中度重金属生态风险,且Cd累积风险突出.因水文调控减少汉江干流流量进而导致河流稀释自净能力减弱,从而对汉江水质安全构成较大威胁.  相似文献   
908.
一株耐硝酸盐的巨大芽孢杆菌溶磷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多种磷源培养基培养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herium)NCT-2,研究了该菌的溶磷特性.结果表明,在以磷酸钙为磷源时,溶磷效果随菌株的生长而发生变化,在第2 d菌株生长量最大,溶磷效果最好;不同碳氮源会影响菌株的溶磷效果,菌株优先利用葡萄糖,其次为麦芽糖和蔗糖,而对淀粉的利用能力较差;对氮源的利用顺序依次为(NH4)2SO4NH4Cl尿素Na NO2KNO3;磷酸钙的浓度会影响菌株溶磷效果,浓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导致溶磷量过低.菌株对多种难溶性含磷物溶解效果的研究表明,菌株对植酸钙溶磷量最高,为98.1 mg·L-1,对Fe PO4、Al PO4的溶解能力稍弱,在30~40 mg·L-1之间,对卵磷脂溶磷量最小,为6.15 mg·L-1.通过对培养基中磷酸酶活性和有机酸进行分析,初步研究了NCT-2的溶磷机制,发现该菌通过产生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或产酸溶解难溶磷,不同磷源的溶磷机制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09.
新疆某地土壤中有效态钴提取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比较了EDTA、柠檬酸、DTPA-TEA、Ca(NO3)2和NH4OAc 5种浸提剂对新疆某石化企业污水库周边农田土壤中有效态钴的浸提效果,并将超声浸提法引入常规振荡提取中.采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对试验土壤进行形态分析,并分析了各形态钴与单一浸提剂提取钻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浸提剂对土壤有效态钴的提取率明显不同,提取率均随土壤钴含量升高而升高.浸提剂对有效钴的提取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柠檬酸、EDTA、DTPA-TEA、NH4OAc、Ca(NO3)2;5种浸提剂的超声法提取钴量均高于常规振荡法,且EDTA提高程度最大.通过紫花苜蓿盆栽试验可知,柠檬酸、EDTA和DTPA-TEA提取有效态钴量与紫花苜蓿根、茎、叶中钴质量比存在较好相关性,且它们的提取率较高,可作为土壤中有效钴的浸提剂.Tessier连续法提取的各形态钴中,5种浸提剂提取钴量与除残渣态外其余4种形态钴及紫花苜蓿根、茎、叶中富集钴量之间均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10.
西湖龙泓涧流域暴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为掌握西湖入湖溪流龙泓涧流域非点源污染现状,研究了一年内3场暴雨径流过程中营养盐的流失特征.结果表明长历时暴雨事件一般会形成多个径流峰值,而其滞后于雨强峰值的时间取决于当次强降雨的分布.降雨的初期冲刷效应与前期降雨量有关,前期降雨量越少,总磷和氨氮的初期冲刷效应越明显,在退水阶段滞缓的壤中流会使总氮和硝态氮再产生一个浓度峰值.径流中各形态氮素的平均浓度(EMC)与降雨量、降雨历时、最大雨强和平均雨强均表现为负相关,与前5 d的降雨量表现为正相关,而总磷的EMC值与氮素有相反的变化规律.径流营养盐迁移通量随降雨量的增大而上升,Pearson分析表明总氮、硝态氮与径流水深(流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总磷、总氮、硝态氮和氨氮的平均迁移通量分别为34.10、1 195.55、1 006.62和52.38 g·hm~(-2),硝态氮为主要的氮素迁移类型(占总氮的8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