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1篇
  免费   414篇
  国内免费   1264篇
安全科学   180篇
废物处理   126篇
环保管理   334篇
综合类   2536篇
基础理论   260篇
污染及防治   269篇
评价与监测   263篇
社会与环境   214篇
灾害及防治   27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31篇
  2022年   183篇
  2021年   229篇
  2020年   200篇
  2019年   179篇
  2018年   178篇
  2017年   201篇
  2016年   216篇
  2015年   219篇
  2014年   215篇
  2013年   257篇
  2012年   275篇
  2011年   288篇
  2010年   178篇
  2009年   152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51.
以2013年为基准年,通过卫星遥感影像解译方法估算了石家庄市土壤扬尘源颗粒物排放量,并给出分辨率为3 km×3 km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石家庄市土壤扬尘源主要包括河滩、荒地、裸岩和耕地4种类型。冬季土壤扬尘源面积为3 918.19 km2,夏季土壤扬尘源面积为1 115.98 km2,仅为冬季的28.6%。对于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石家庄市4种土壤扬尘源类型的排放系数均为荒地 > 河滩 >裸岩 > 耕地。2013年石家庄市土壤扬尘TSP、PM10和PM2.5的排放量分别为12 569、3 771和947 t,与其他季节相比,春季裸地扬尘排放量最大,分别占总排放量的93.9%、93.9%和94.3%。土壤扬尘高排放区主要分布在石家庄市北部的行唐县、灵寿县和平山县区域,3个区域合计占石家庄市土壤扬尘TSP、PM10和PM2.5总排放量的47.5%、47.5%和48.1%。研究结果将为石家庄市颗粒物污染控制方法的建立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52.

碳减排已经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碳排放量与地域空间位置密切相关,为更好地促进碳减排、碳达峰,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区域性差异以及趋势分析已成为碳减排分析的焦点。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方法研究我国30个省(区、市)2007—2017年的人口因素、能源消费、城镇化建设发展对碳排放量的影响,进而揭示碳排放量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碳排放量的空间聚集性较强,各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格局差异较大,其中电力消费总量和化石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对碳排放量的正向影响作用最大,人口规模对碳排放量也有一定的正向促进作用,城市公共汽电车辆和主要建材消耗总量对碳排放量的影响作用并不显著,均呈不稳定的正负相关关系。我国碳减排应调整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提高清洁能源技术创新,将城镇化建设与碳减排分阶段融合,加大绿色消费、绿色建筑和绿色出行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753.
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大学提出"零排放"概念,将可持续发展理论进一步深化.本文在研究循环经济、"零排放"农业、"零排放"工业的基础上,对"零排放"概念进行扩展,首次提出"零排放"生态城市模式的构想,这是一种有利于环境、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绿色生活、工作、生产和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754.
燃煤电厂烟气中可凝结颗粒物(CPM)主要由无机成分组成,其排放会影响大气环境。为有效捕集烟气中CPM并研究其无机组分排放特性,采用自主优化设计的CPM采样装置,就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内3台600 MW等级以上超低排放燃煤机组开展了烟气中CPM实测研究,同时对采样装置的有效性、可靠性进行了探讨。该装置利用半导体材料进行制冷,与常规采样装置相比体积轻巧、便于携带、捕集效率高、冷凝效果好,且使用成本低。研究结果表明:燃煤电厂中A、B、C 3个机组烟囱排口的CPM质量浓度分别为2.22、3.02、3.83 mg·m−3;CPM无机水溶性离子中,阴离子主要有SO42−、Cl等,阳离子主要有Ca2+、Na+、NH4+等;其中,SO42−质量浓度占比均大于50%,在水蒸气存在的情况下,会与NH4+产生硫酸氢铵和硫酸铵;而硫酸氢铵易与烟气中的水蒸气结合形成酸雾,会腐蚀烟气管道,还会因其黏附性较强附着飞灰等杂质在管道表面沉积附着,加剧管道的腐蚀和结垢。本研究结果可为探究超低排放燃煤电厂烟气中CPM的排放特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55.
本文总结了1986年11月15日台湾花莲海域地震及其强余震前电磁辐射的前兆特征。所用的仪器为DDC-2型电子补偿仪、XWX-2042电位差计,记录极距为100m的两埋地电极间所接收到的电磁辐射信息,震前异常波形最大幅度可达187.5mv,为正常背景的十数倍,频谱较宽(0.005—5Hz)。这种特征对认识发生在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上的地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56.
为更好地推动崇明低碳生态岛的建设,在应用以自下而上的部门法为基础的区域范围温室气体排放评估核算方法,全面核算崇明岛能源消费及温室气体排放现状的基础上,应用LEAP模型,通过情景分析预测崇明岛中长期能源消费需求以及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并进一步应用对数平均指数法(LMDI)对影响崇明岛未来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参考情景下,崇明岛能源消费总量从2010年的101万吨标煤增加到2050年的533万吨标煤,净碳足迹从2010年的238万吨CO2e增加到2050年的579万吨CO2e。崇明岛能源消费需求和碳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未来的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通过一系列的优化,尤其是能源结构的变化和能耗强度的下降,减排情景下,崇明岛能源消费总量有可能在2039年左右达到峰值,并有望在2050年左右实现"零碳岛"的长期发展目标。结合定量分析的结论,进一步提出了实现崇明岛低碳发展中长期目标的可能性和重点发展领域。  相似文献   
757.
在研究影响我国CO 2排放因素领域,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分解模型已成为主要的分析工具,现有研究多分别基于消费视角或收益视角展开分析。为全面评估各行业收益与消费对其上游、下游行业碳排放的综合影响,整合基于收益与基于消费两个视角,运用2012年与2015年我国投入产出表,构建两层嵌套式结构分解分析模型(SDA),比较分析消费规模效应、收益规模效应、行业流入、流出增加值变动效应、增加值结构变动效应等14个影响各行业碳排放变动的关键因素,并借助对消费者原则碳排放估算公式的重构,更准确地实现从增加值视角对各行业消费者原则碳排放变动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①研究期内,我国在总产出增长29.14%的同时碳排放量上升1.46%,各行业碳排放强度下降是主要的减排因素,其中建筑业减排贡献最大。②增排效应方面,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消费规模、收益规模、完全投入结构与完全消费结构四项效应,且前两个规模效应的影响是后两个结构效应的2倍以上,尤其建筑业消费规模效应、煤炭采选产品业收益规模效应增排较大。③消费规模扩大导致增排的原因并非行业本身生产规模扩大,而主要在于建筑业、服务业等行业规模扩张时吸收其他行业流入的增加值量增多。④收益规模扩大导致的增排效应方面,细分来说从大到小依次为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四项效应,且行业差异显著,如煤炭采选产品业的劳动者报酬效应,石油、炼焦产品和核燃料加工品业的生产税净额效应以及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的营业盈余效应增排贡献较大,而煤炭采选产品业的营业盈余效应、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的生产税净额效应则减排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758.
中国2015年SO2排放总量宏观控制目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中国SO2排放量为1160万吨,2005年为2549万吨,伴随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和s02治理投资的增加,到2010年我国SO2排放量将降至2300万吨(削减10%),仍位居世界第一位。在“十二五”期间,伴随人口、经济、能源的增长和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变,我国2015年SO2排放总量面临微增长、不增长或减排的趋势。应用我国SO2减排宏观控制指标和模式预测了我国2015年SO2排放总量的4种图像或目标。提出了实现SO2排放总量削减10%目标的10条建议。  相似文献   
759.
In this paper,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global surface temperature (global warming) and globa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CO2) is modelled and analyzed by causality and spectral analysis in the time domain and frequency domain, respectively. Historical data of global CO2emission and global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over 129 years from 1860–1988 are used in this study.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phenomena is first examined using the Sim and Granger causality test in the time domain after the data series are filtered by ARIMA models. The Granger causal relationship is further scrutinized and confirmed by cross-spectral and multichannel spectral analysis in the frequency domain. The evidence found from both analyses proves that there is a positiv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variables. The time domain analysis suggests that Granger causality exists between global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global CO2emission. Further, CO2emission causes the change in temperature. The conclusions are further confirmed by the frequency domain analysis,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increase in CO2emission causes climate warming because a high coherence exists between the two variables. Furthermore, it is proved that climate changes happen after an increase in CO2emission, which confirms that the increase in CO2emission does cause global warming.  相似文献   
760.
Kim KH  Kim MY  Kim J 《Chemosphere》2005,59(11):1613-1624
The exchange processes of CH4 were investigated in a paddy field in the Hari area of Kang Hwa Island over an 8 day period in late April 2002. The quantification of CH4 fluxes was made under dry field condition of early spring by concurrently measuring its concentrations (at the two heights of 1 and 5 m) and the relevant micro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To help elucidate the factors determining the mobi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H4, the results of our measurement data were examined using a number of approaches. The results of the trajectory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its concentration changed very sensitively with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source types, as seen from the air mass movement patterns. The concentrations and fluxes of methane, when examined over this short-term scale, showed moderately strong patterns across 24 h period in which higher values tend to occur during morning or evening. The overall results of our field measurements suggest that CH4 exchange processes in the paddy area proceeded in a fairly complicated manner. The study area behaved as a net source of CH4 to the atmosphere with a net daily emission rate of 3.6 mg m−2 despite the fact that downward deposition was observed more frequently than upward emis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