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0篇
安全科学   3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72篇
基础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89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辽宁大伙房水库上游地区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在GLS的支持下,建立空间信息库,采用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选取斑块大小,分维数,景观破碎度和景观优势度,均匀性,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对大伙房上游地区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区内景观空间格局基本构型以森林为主的景观结构,景观生态体系功能状况较好。  相似文献   
102.
过去关于水土保持措施影响的研究多侧重于减水减沙的影响,对泥沙组成影响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以大量的实测资料为依据,以河口至龙门间区域自然与水土保持条件为背景,将水保措施类型、河道水流泥沙条件与流域地貌条件结合考虑,借助统计分析方法对采用水保措施前后该区域(尤其是与黄河中游水土流失密切相关的黄土高原与沙砾丘陵区域)的泥沙粒径分布变化进行了探讨。分析表明,泥沙粒径分布变化极其复杂,对应于不同地貌类型条件的泥沙组成遵循不同的分布规律。黄土丘陵区河流中的悬移质泥沙级配服从正态分布规律,而沙砾丘陵区河流中的泥沙级配则服从皮Ⅲ型分布规律。当分布函数的类型确定后,泥沙粒径分布由该分布函数的几个参数共同决定,这些参数分别反映了泥沙从流域表层搬运到对应级别河流的过程中地貌形态及水土保持措施的影响。文中由多学科综合研究得到的结论,对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效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3.
结合鞍山市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过程中建设环境噪声达标区的工作实际,针对鞍山市区(建成区)的噪声达标区的划分、监测布点、监测方法和验收等创建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并就创建过程中的不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鞍山市的噪声达标区建设基本上符合国家和省关于环境噪声达标区的技术要求,虽然达标区的划分、现状调查、各种噪声数据监测和分析、噪声污染源的治理以及达标区的验收和噪声源的抽测等工作较为复杂,但仍可以为其他城市噪声达标区的创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4.
南盘江上游生态环境现状及其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盘江上游生态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产生了水体的非点源污染。为此,必须积极造林,改变树种单一结构,严格管理以加强森林建设;兴建水库,坡地改梯田,合理规划,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小流域以控制水土流失;同时控制农药使用,以协调农业生产与水源地水质保护。  相似文献   
105.
分析了催化裂解(ARGG)、重油催化裂化(RFCC)装置含硫污染物的分布和硫转移关系,指出催化加工装置的二氧化硫污染源,并对其进行了达标分析。  相似文献   
106.
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中环境质量保证率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A值法,总量控制区在符合污染物年总量允许排放限值的情况下,不能保证污染物的单位小时环境质量浓度都能连续达标的问题。文章提出了总量控制A值法的环境质量保证概念,并运用总量控制的原理,提出小时/日环境质量保证率的量化公式,经过分析得到该保证率除了与污染物种类有关外,主要与A值的分布情况紧密相关。同时利用长江下游某地的2000年气象资料,分析该地区A值的变化趋势,求得该地区SO2和NO2环境质量的小时保证率分别为97.4%、90.2%,日保证率分别为90.2%、79.5%。  相似文献   
107.
利用半透膜被动采样技术监测黄河兰州段典型有机污染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建  钟霞  王平  汪磊  董军兴  戴树桂 《生态环境》2006,15(3):481-485
利用半透膜被动采样技术(SPMD)和固相萃取技术(SPE)对黄河兰州段八盘峡、包兰桥等六个监测断面的几种典型多环芳烃(PAHs)和壬基酚类(NPs)物质进行了采集测定。结果显示所选取的几种目标污染物在各监测点均有不同程度的检出。其中,几种PAHs在监测点水样中SPE测定的浓度为0.04~21.57g·L-1,而在SPMD中的浓度为842~99139g·L-1,富集倍数达到了103~105;NPs在监测点水样中SPE测定的浓度为0.04~2.10g·L-1,在SPMD中的浓度为80-81394g·L-1,富集倍数达到了103~104。利用SPMD数学模型,根据污染物在SPMD类酯中浓度推算出的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平均浓度值,和利用SPE测得的水样中污染物的实际浓度值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该实验研究为发展SPMD技术作为黄河中有机污染物的常规监测手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8.
长江中游若干湖泊中水生植物体内重金属分布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ICP-AES测定了长江中游若干湖泊的水生植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发现水生植物对重金属(Zn,Cr,Pb,Cd,Co,Ni和Cu)有很强的吸收积累能力,而一些重金属元素,比如Cd含量增加的同时也会减少必需元素(如Zn)的含量.此外,水生植物会控制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分布,使得更多的重金属积累在根部.根据重金属污染指数(MPI)判断,位于城市附近的湖泊重金属的水平较高,位于农村附近的湖泊的金重属含量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09.
针对我国入海河口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江河入海污染物总量不明的问题,梳理了我国江河入海水通量监测的历史,分析了我国江河入海水通量评估工作的现状以及"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和海洋环境保护等规划的要求,提出污染物排海总量不明的主要原因是江河入海水通量监测未取得突破,具体表现在江河污染物入海通量未得到有效掌握、江河入海水通量监管体系未得以构建运行、江河入海水通量监测技术未得到建立和规范。结合在辽河口海洋环境在线监测试验基地开展的江河入海流量在线监测系统设计研究、江河入海水通量监测技术研发、江河入海水通量监测技术标准化研究、辽河入海水通量监测试验等工作,建议总结分析我国已开展的江河入海水通量监测试验工作,深入开展江河入海水通量监测顶层设计,加强江河入海水通量监测关键技术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110.
长江中游地区畜牧业生产现状及持续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中游地区年产猪肉125.96万t,鲜鱼74.12万t,是我国重要的畜、禽、鱼养殖基地。依生态景观和畜牧业生产特点,可以分为平原湖区和丘陵岗地两种类型的畜牧业生产模式。目前,该地区畜牧业生产尚存在饲料粮严重短缺,畜牧结构不合理,饲料资源利用不充分和畜产品加工业落后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