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1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881篇
安全科学   47篇
废物处理   44篇
环保管理   89篇
综合类   1322篇
基础理论   298篇
污染及防治   229篇
评价与监测   48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142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138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外源基因在乳酸菌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乳酸菌表达系统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表达系统.由于许多乳酸菌具有益生菌的特点,该系统已被广泛用于外源基因的表达.相对于其他细菌表达系统而言,乳酸菌表达系统具有多种优势.本文就该系统的优势及其发展前景进行了阐述.参20  相似文献   
932.
具有抑菌促生作用的植物内生细菌的筛选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从168株分离自茄科作物体内的对黄瓜枯萎病菌或番茄青枯病菌有拮抗作用的细菌中,筛选出19株对辣椒疫病菌有较好拮抗作用的菌株,其中2号、13号、20号、TL6、TMS2、TB2和QEL17个菌株对以上3种病原菌都有一定的拮抗作用.从拮抗辣椒疫病菌的菌株中筛选出20号、22号、TL6、TB1、TB2和EPL8共6株对番茄有较好促生作用,对辣椒采后果实疫病有一定控制效果,且能进入番茄和辣椒体内的菌株.试验结果表明,防病作用最佳的TB2菌株菌液喷雾处理后接种病菌,4~10d防治辣椒采后果实疫病的效果达55.56%~100%;促生作用最佳的TB1菌株可使番茄苗鲜重增长105.84%,干重增长66.25%.经鉴定,6株有抑菌、促生的内生细菌均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其中EPL8和22号菌株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表5参8  相似文献   
933.
以10株具有促生及抑制病害的芽胞杆菌属菌株(Bacillus sp.)的培养物,按不同比例配制成5个混合剂型细菌制剂.A、B、C、D剂型播种时接种不结球小白菜30d后,株高、叶片数、根长和干重分别增加7.8%、6.2%、9.4%和13.8%,除C处理的株高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均达显著水平.接种A和B剂型显著提高豌豆出苗率,出苗9d时两菌剂处理的地上和地下部干重分别平均提高92.3%和183.3%,并发现5株供试菌株对引起豌豆病害病原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以A、B、E三个剂型菌悬液培养水稻种子4d时,各处理的平均芽长提高33.3%,根长提高16.0%,培养25d时株高、根数和地上部干重平均分别提高16.0%、9.5%和22.7%,均达显著水平.B剂型的培养物培养小麦27d时发现对株高、叶片数和植株干重的影响都不显著,但对根数和根重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综合分析认为,A菌剂最有利于供试作物出苗和苗期生长,其次为B剂型.表5参17  相似文献   
934.
将 parDE基因克隆到载有组成型表达nifA基因的质粒 pST10 2 1上 ,得到重组质粒pLM2 .将 pLM2 ,pST10 2 1分别转到玉米联合固氮菌Enteorbactergergoviae 5 7 7(E5 7 7) ,获得转化子E5 7 7(pLM2 ) ,E5 7 7(pST10 2 1) ,二者在c(NH+ 4 ) =5 0mmolL-1的Kp培养基中表达的固氮活性一致 .将pLM2 ,pST10 2 1分别转到E .coliDH5α(pMGFP2 .1) ,培养物用 4 88nm光激发后在 5 10nm均有相同的的荧光特征发射峰 .上述实验表明 ,重组质粒pLM2仍保留了原质粒pST10 2 1中nifA的功能 .但质粒 pLM2和 pST10 2 1在E5 7 7中的稳定性试验表明 ,E5 7 7(pST10 2 1)在无抗生素的LB中继代培养 70代后 ,质粒几乎全部丢失 (仅存 1% ) ;而E5 7 7(pLM2 )继代培养 10 0代后 ,质粒全部存在 (10 0 % ) .图 4表 1参 12  相似文献   
935.
无色硫细菌氧化SRB还原硫酸盐产物硫化氢生成单质硫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人工合成含硫化物废水作为进水 ,采用以陶粒为填料、小试规模的逆流式和顺流式好氧CSB(无色硫细菌 )生物膜反应器 ,在常温 ( 1 7℃~2 2℃ )、HRT为 2 6min、进水pH为 7.0和对反应器中pH不进行控制的条件下 ,研究了利用CSB将水中硫化物转化成单质硫的可行性及条件。实验表明 :为达到硫的最大回收率 ,在硫化物低负荷(NS <6 .1kg/ (m3 ·d) )时建议采用顺流式 ,高负荷 (NS>6 .1kg/ (m3 ·d) )时采用逆流式 ;反应器内的最佳DO值与进水硫化物容积负荷呈线性关系 ,出水pH值和出水pH值的升高值与硫的回收率呈线性关系。此外还研究了反冲洗对生物脱硫效果的影响及尾气中H2 S的生物去除  相似文献   
936.
从云南高温温泉、油井等热源地区采集的大量样品中,获得了一株特殊的极端嗜热厌氧纤维素分解菌B2.分离菌株直杆,革兰氏阴性(G-),未观察到孢子,细胞单个或成对出现.菌体大小为0.4μm×(2-4)μm,严格厌氧,生长温度范围50-70℃,最适生长温度65℃.pH范围4-8,最适pH 7.0.在纤维素粉琼脂上菌落直径2-4 mm,乳白色.分离菌株能利用纤维二糖、葡萄糖、蔗糖、松子糖、淀粉、覃糖等作为碳源,分离菌株还可利用纤维素滤纸、纤维素粉、微晶纤维素、纤维素粉MN300和甘蔗渣、水稻秸杆.发酵纤维素产生乙醇、乙酸.在菌株B2的纤维素酶系中,C1酶、Cx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80℃、80℃和70℃,其比值为1:9:10,同时发现Cx酶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部分长度的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分离菌株B2与Thermoanaerobacter ethanalicus具有99.8%相似性.分离菌株B2为Thermoanaerobacter属.图5表3参21  相似文献   
937.
原废水培养基分离活性污泥中的苯酚降解细菌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用未经处理的含酚焦化工业废水为基础配制培养基,采用平板涂布法,在10^-5稀释度下得到100个单菌落分离物.它们均能在以苯酚(500-800mg L^-1)为唯一碳源的无机盐培养基上生长,其16S rDNA基因的ARDBA多态性分析将这些分离物划分成4个分类操作单元(OTUs).各单元代表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和检索结果表明,97个分离物与Alcaligenes faecalis同源性达99%,2个分离物分别与Arthrobacter nicotianae和Klebsiella sp.99%同源.另一个分离物与Ochrobactrum sp.96%同源.苯酚经化酶大亚基基因(LmPHs)PCR扩增表明,除类似Arthrobacter nicotianae的菌株外,其它3个分类操作单元的降酚菌都能利用多组分苯酚经化酶代谢途径进行酚代谢.图2表2参11  相似文献   
938.
九株染料脱色菌的脱色特性及其质粒与基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9株染料脱色菌的脱色特性及其质粒的携带情况进行初步的研究,测定和比较了这9株细菌的16SrDNA序列,并对其进行分子鉴定和分类,经检测的9株细菌均属于肠杆菌科,其中脱色能力较广谱的5株细菌均未检测到质粒的存在,它们在系统分类地位上基本上聚为一类,与埃希氏菌属的大肠埃希氏菌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而另外4株脱色能力单一、仅对三苯基甲烷类染料有较强脱色能力的菌株除一株以外,其它3株均携带有大分子量的质粒,在系统分类地位上也基本聚为另一类。  相似文献   
939.
污泥膨胀形成机理及控制措施研究现状和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污泥膨胀现象在全球污水处理厂普遍存在,已成为制约活性污泥工艺发展的重大难题之一.本文总结了丝状细菌研究现状;重点阐述了当前引起污泥膨胀的主要机理;说明了基于这些机理的选择器控制理论;给出了主要的选择器类型.对当前关于污泥膨胀的研究进展和方向,分别从微生物和数学模型2个方面进行了讨论,最后,提出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40.
Soil column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study bacterial growth and transport in porous media under denitrifying conditions. The study used a denitrifying microbial consortium isolated from aquifer sediments sampled at 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s Hanford site. One-dimensional, packed-column transport studies were conducted under two substrate loading conditions. A detailed numerical model was developed to predict the measured effluent cell and substrate concentration profiles. First-order attachment and detachment models described the interphase exchange processes between suspended and attached biomass. Insignificantly different detachment coefficient values of 0.32 and 0.43 day−1, respectively, were estimated for the high and low nitrate loading conditions (48 and 5 mg l−1 NO3, respectively). Comparison of these values with those calculated from published data for aerobically growing organisms shows that the denitrifying consortium had lower detachment rate coefficients. This suggests that, similar to detachment rates in reactor-grown biofilms, detachment in porous media may increase with microbial growth rate. However, available literature data are not sufficient to confirm a specific analytical model for predicting this growth depend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