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0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648篇
安全科学   40篇
废物处理   22篇
环保管理   192篇
综合类   1070篇
基础理论   512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80篇
评价与监测   35篇
社会与环境   224篇
灾害及防治   17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161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184篇
  2010年   136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134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Treatments with ethylenediurea (EDU) protect plants from ozone foliar injury, but the processes underlying this protection are poorly understood. Adult ash trees (Fraxinus excelsior), with or without foliar ozone symptoms in previous years, were treated with EDU at 450ppm by gravitational trunk infusion in May-September 2005 (32.5ppmh AOT40). At 30-day intervals, shoot growth, gas exchange, chlorophyll a fluorescence, and water potential were determined. In September, several biochemical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The protective influence of EDU was supported by enhancement in the number of leaflets. EDU did not contribute its nitrogen to leaf tissue as a fertiliser, as determined from lack of difference in foliar N between treatments. Both biochemical (increase in ascorbate-peroxidase and ascorbic acid, and decrease in apoplastic hydrogen peroxide) and biophysical (decrease in stomatal conductance) processes regulated EDU action. As total ascorbic acid increased only in the asymptomatic trees, its role in alleviating O(3) effects on leaf growth and visible injury is controversial.  相似文献   
62.
从农药厂废水处理池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1株能以草除灵为唯一碳源生长的菌株.经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将此菌株初步鉴定为Methyloversatilis sp.,命名为MBLHC-2.对菌株MBLHC-2的生长特性研究表明,液体培养时,菌株呈絮状生长;在30℃、pH 8.0的R2A培养基中生长...  相似文献   
63.
论文以中国南海筛选的一株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 C101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两种抗生素,氨苄青霉素(ampicillin,Amp)和新霉素(neomycin,Nm)对A.tamarense C101细胞生长、形态以及毒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和空白对照组相比,经1 500μg/mL Nm...  相似文献   
64.
利用16S rDNA基因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分子生态网络方法,测定了4种利用类型土地中的细菌群落组成,并分别构建了可视化的细菌网络.结果表明,旱田和水田土壤细菌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与模块性较小,而节点数、连接数、平均连通度和聚类系数较高;4个细菌网络均以正相关关系占优,天然林地负相关比例较高;酸杆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中的部分菌群在土壤细菌网络中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4个细菌网络的部分关键节点所属的菌群相对丰度较低(<1%),并非本研究区域的主体细菌;旱田土壤菌群主要受TP显著影响(P<0.05);水田土壤菌群主要受黏粒、粉粒和含水量显著影响(P<0.05);天然林地和城市绿地土壤菌群主要受C/N显著影响(P<0.0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旱田土壤细菌网络规模更大,物种间关系更加复杂,不同利用类型土地中的细菌均以协同合作关系为主,天然林地土壤细菌之间存在更强的竞争作用.水田和旱田土壤细菌对外界环境因子的扰动更加敏感,响应迅速,群落结构更易发生变化;部分细菌在网络间存在角色转化现象,低丰度菌群在构建土壤细菌网络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5.
66.
67.
68.
细菌群落结构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响应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冯胜  秦伯强  高光 《环境科学学报》2007,27(11):1823-1829
于2005年2月在太湖不同营养水平湖区采集水样,寞接提取水样的总DNA,以细菌16SrDNA通用引物进行V3区PCR扩增,产物经DGGE(变性凝胶梯度电泳)分离后,获得水体细菌群落的16SrDNA指纹图谱;并运用FDC(表面荧光直接计数)方法对细菌丰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水体中细菌的群落结构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改变产生明显变化,细菌数量呈现随水体营养水平增加而上升的趋势,营养水平较低的湖心区细菌数量仅为2.87×106 cells·mL-1,超富营养化的五里湖区水体中.细菌数量高达5.92×106cells·mL-1;细菌群落多样性随水体营养水平增加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在超富营养化的1#、2#采样位点,细菌DGGE主要条带数量仅为23条,在沉水植物丰富区(贡湖湾)细菌DGGE主要条带数量达33条.PCA(主成分分析)的聚类结果表明,太湖水体中不同营养水平下的细菌群落多样性可大致归为3种类型,超富营养化的五里湖区水体细菌群落结构与梅粱湾及汞湖湾存在明显不同,可以大体归为超富营养类型、藻型湖区及草型湖区类型3种.此结果反映了水体富营养化过程中,由于营养物质的增加,促进了某些类群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水体中微生物的生物量显著增加;生态环境条件的恶化,造成了微生物多样性的下降,这可能导致原本稳定的水生态系统脆弱化.  相似文献   
69.
浮游藻类和细菌是水生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源水库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藻类的空间演替与水体细菌种群代谢和结构演变关系密切.因此,本文以李家河水库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水库水质指标基础上,采用高通量DNA测序技术和Biolog技术,研究水库藻类暴发期,浮游藻类和细菌群落结构垂向演替特征及其与水质的偶联关系.结果表明,李家河水库在8月处于热分层期,水体pH、DO和NH~+_4-N随深度变化均逐渐降低(P0.001).藻密度和Chla呈现同步变化趋势(P0.001),表层最大分别为3 364.33×10~4 cells·L~(-1)和7.03μg·L~(-1).藻类群落结构在水深0 m和3 m处以微囊藻为主,而在水深6 m处,小环藻取代微囊藻成为最优藻属,相对丰度达57.28%.Biolog结果表明,微囊藻的暴发对细菌代谢活性及其相对丰度产生较大影响,但细菌种群代谢活性多样性变化不显著.高通量测序共发现1 420个OTUs,隶属于10个细菌门类,其中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不同水层均为最优门类,其相对丰度之和达50%以上;绿菌门(Chlorobi)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的相对丰度随着水深增加发生显著变化,均在6 m深度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0.29%和6.78%,且与水层藻密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与藻密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热图(Heat map)指纹图谱表明,李家河水库的细菌群落结构垂向分布差异显著,且随着水深的增加,细菌群落分布更均匀并趋于多样性.冗余分析(RDA)表明,细菌和藻类的群落结构的垂向分布受不同水质指标调控且差异显著.对水源水库藻类暴发期藻类与细菌群落的偶联机制进行探究,为水源藻华消涨的分子微生态驱动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0.
为探讨粪肥携带的微生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以长期施用粪肥和化肥的土壤为研究对象,耦合传统微生物学培养方法和现代分子微生物学方法,分析了猪粪和灭菌猪粪对2种土壤的细菌数量、群落结构和热代谢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9.0t/hm2的用量施入时,猪粪和灭菌猪粪对两种土壤中的可培养细菌数量以及细菌16S-rRNA拷贝数均无明显影响;土壤中的土著微生物对猪粪携带的外源细菌在土壤中定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将2种土壤灭菌后添加猪粪,可培养细菌平均数量较未灭菌土壤分别增加45.96和96.21倍.粪肥输入的化学物质未导致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相对丰度发生明显变化;而粪肥输入的外源细菌Marinilabiaceae、Porphyromonadaceae、Bacteroidale和Pseudomonadaceae则可以在长期施用化肥的土壤中定殖并对相应的细菌丰度造成影响,但是在长期施用粪肥的土壤中,这些细菌在最开始就被抑制.添加粪肥提高了长期施用化肥土壤的微生物热代谢活性,但对长期施用粪肥的土壤无明显影响.长期施用化肥的土壤受粪源细菌的影响较大,而长期施用粪肥的土壤对粪肥的敏感度降低,对粪肥携带的外源细菌的抑制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