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3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127篇
安全科学   96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104篇
综合类   414篇
基础理论   121篇
污染及防治   46篇
评价与监测   31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37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531.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规划产业布局的生态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宁东地区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的基础上,对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规划的产业布局进行了生态适宜性分析.结果表明,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规划的煤炭、电力和煤化工三大主导产业布 局与该区生态环境不相适宜.在规划的12座煤矿、7个电厂和3个煤化工园区中,有3座煤矿、2个电厂和1个化工园区位于土壤侵蚀的高度敏感区内;有2座煤矿、3个电厂和1个化工园区位于土壤侵蚀的中度敏感区内.为更好的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探索性地提出了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产业布局规划的优化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532.
耐铜细菌的筛选及其吸附条件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从电镀厂废水污泥中分离到一株高耐铜的菌株 ,它能耐受Cu2 + 的最高浓度为 560mg/L ,通过形态学观察及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初步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 (Pseudomonasaeruginosa) ,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该菌吸附Cu2 + 的最佳条件为pH 5 .0 ,接触反应时间为 0 .5h ,摇床转速为 50r/min ,菌量为 1 0 0mg。在最佳条件下 ,该菌对Cu2 + 的吸附量可达 1 4 .68mg/g。  相似文献   
533.
疏水性有机物和有机酸碱溶解度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王连生  高鸿 《环境化学》1992,11(6):64-69
本文从理论上建立了疏水性有机物和任意pH条件下有机酸碱溶解度的估算方法,并估算了不同类型有机物的溶解度,和实测值比较,结构和辛醇相近的有机物吻合较好;结构不同,则有一定的偏差,这是由于假设有机物在辛醇中的活度系物等于1所致。经校正后得到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534.
中国土壤科学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从土壤作为资源与环境共同载体这一角度出发,阐述了土壤科学发展的特点、土壤科学研究的特性和方向,提出了土壤“3P”、土壤“3S”和土壤“3R”的未来创新研究内容。认为应牢牢把握“土壤圈”这一现代土壤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丰富和发展现代土壤科学,不断推进土壤科学发展与创新的实践运用。  相似文献   
535.
目的了解大型装备液冷机组振动情况;评估工作环境人员舒适性;采取合理措施,降低大型装备的液冷机组振动对装备可靠性及装备中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的影响。方法对某大型装备的液冷机组开展振动测试及舒适性评估工作,并依据振动分析结果对原有减振方案进行减振优化。结果对比原有减振方案和优化方案对应测点的振动响应,发现优化方案的振动响应明显减小,最大衰减5.55 dB。减振优化后,振动量值从0.555m/s~2下降到0.295m/s~2,根据国家标准GB/T13441.1-2007中的规定,人员在此环境工作时,不会感到不舒适,人员舒适性满足标准要求。结论工作环境人员舒适性满足相关标准要求,减振优化方案效果明显。装备服役后,使用情况良好,进一步证明了减振优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36.
为研究尾矿坝的动力抗震特性以及为抗震措施提供理论指导,以四川某尾矿库为例,分析了该尾矿坝在EI Centro地震波、汶川地震波和人工地震波作用下的位移、加速度、液化、安全系数的动力响应特性。采用GDS动三轴仪对该尾矿库的3种典型尾矿进行动力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动剪应变幅的增大动剪切模量比逐渐减小,阻尼比逐渐增大;3种尾矿的动压缩弹性模量的倒数与动轴向弹性应变之间的关系为直线关系,在双对数坐标系中,平均有效应力与动剪切弹性模量的关系为直线关系;尾粉质黏土抗液化强度较低,应优化尾矿排放工艺使其尽量沉积到库尾。  相似文献   
537.
科普宣传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科普宣传形式之外,如何利用大量专业地震监测台站开展科普宣传是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分析我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成绩和不足,结合几年来北京市地震局地震台站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实例,提炼归纳出利用地震监测台站开展科普宣传的独特优势,提出应该转变传统科普宣传思维模式,切实发挥专业地震监测台站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作用,并就如何加强地震监测台站的科普宣传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538.
好氧反硝化菌P.chengduensis ZPQ2的筛选及其反硝化条件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使用极限稀释和显色培养的筛选方法,从SBR好氧反硝化反应器的活性污泥中筛选到1株高效好氧反硝化细菌,编号为ZPQ2。经生理生化分析和16S rD NA基因鉴定,该菌株属于假单胞菌属,与2014年确立的新菌种Pseudomonas chengduensis的模式菌MBR的亲缘性99.1%,命名为P.chengduensis ZPQ2(KT001069)。通过优化实验获得其最佳好氧反硝化条件为:培养温度35℃,初始pH为11,柠檬酸钠为唯一碳源,C/N为11∶1,盐度为2%,经48h培养,菌株ZPQ_2对NO_3~--N和COD去除率分别达到93.4%和98.1%。菌株ZPQ2也具有异养硝化能力,以NaNO_2或(NH-4)2SO4为唯一氮源时,48h的NO_2~--N和NH_4~+-N去除率分别为28.64%和73.32%。  相似文献   
539.
为研究地震荷载作用下隧道结构的动力响应,以指导隧道修建施工和衬砌支护,提高地铁隧道的整体抗震能力,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地铁隧道地震动力响应进行研究。选取沈阳地铁2号线某段隧道为工程背景,在理论分析地铁隧道地震动力响应的前提下,运用FLAC~(3D)数值软件模拟地铁隧道地震动力响应情况,地铁隧道两帮壁正负45°区域剪应力、主应力和位移最显著,监测点加速度变化趋势与输入地震波加速度时程曲线较为一致。在室内振动台试验中,地基土体表面峰值加速度明显比地基土体深部大,隧道两帮壁正负45°位置附近应变最大,振动停止后应变并未归零。数值模拟与室内试验研究结果较为吻合表明,由于人工波的地震烈度较现场波大,地铁隧道的地震扰动强烈;地铁隧道两帮壁正负45°区域地震动力响应剧烈,极易发生破坏。可根据这一现象有针对性地采取抗震措施,保证地铁隧道的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540.
Interest in connectivity has increased in the aquatic sciences, partly because of its relevance to the Clean Water Act. This paper has two objectives: (1) provide a framework to understand hydrolog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connectivity, focusing on how headwater streams and wetlands connect to and contribute to rivers; and (2) briefly review methods to quantify hydrological and chemical connectivity. Streams and wetlands affect river structure and function by altering material and biological fluxes to the river; this depends on two factors: (1) functions within streams and wetlands that affect material fluxes; and (2) connectivity (or isolation) from streams and wetlands to rivers that allows (or prevents) material transport between systems. Connectivity can be described in terms of frequency, magnitude, duration, timing, and rate of change. It results from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 system, e.g., climate, soils, geology, topography,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quatic components. Biological connectivity is also affected by traits and behavior of the biota. Connectivity can be altered by human impacts, often in complex ways. Because of variability in these factors, connectivity is not constant but varies over time and space. Connectivity can be quantified with field‐based methods, modeling, and remote sensing. Further studies using these methods are needed to classify and quantify connectivity of aquatic ecosystems and to understand how impacts affect connectiv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