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2篇
  免费   362篇
  国内免费   1712篇
安全科学   180篇
废物处理   253篇
环保管理   126篇
综合类   2281篇
基础理论   513篇
污染及防治   716篇
评价与监测   36篇
社会与环境   19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135篇
  2018年   124篇
  2017年   140篇
  2016年   161篇
  2015年   232篇
  2014年   204篇
  2013年   414篇
  2012年   380篇
  2011年   271篇
  2010年   225篇
  2009年   234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189篇
  2006年   196篇
  2005年   105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1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851.
852.
研究了XDA-200大孔树脂对水溶液中邻苯二甲酸的吸附。结果表明XDA-200树脂对水溶液中的邻苯二甲酸吸附速度很快,30min内基本达到平衡,其后达到完全平衡的吸附进程非常缓慢。树脂对邻苯二甲酸的吸附量随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加。pH值降低,有利于邻苯二甲酸在溶液中以分子态存在,易于树脂吸附。邻苯二甲酸的吸附均满足Freundlich和Langmiur等温吸附方程。泄漏点与进水浓度和流速均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853.
微波解吸载乙醇活性炭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酒精工业中产生的淡酒液用活性炭吸附 -微波解吸方法回收其中可利用的酒精。设计了固定床吸附器提纯淡酒液的流程 ,制定了活性炭吸附微波解吸的试验方案。结果表明 ,微波加热温度均匀 ,活性炭不会被过分加热分解 ,解吸速度快 ,能实现对被蒸发物质的选择加热 ,对要回收的物质可以浓缩回收  相似文献   
854.
米菲司酮废水处理的试验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米菲司酮生产中产生的高浓度有机废水(CODcr8.8×10^4mg/L),采用常压蒸馏-活性炭吸附方法进行试验性处理,CODcr的去除率可达95%以上,CN-去除率达99.9%,并可回收乙醇等低沸点有机溶剂。  相似文献   
855.
黄土地区土壤对石油类污染物吸附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通过室内静态实验 ,研究了石油类污染物在黄土地区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初步探讨了石油类污染物在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中的吸附特性。实验表明石油类污染物在黄土地区土壤中的吸附符合Henry吸附模式 ,吸附分配系数为 1 34 .0 7;黄土对石油类的吸附速度很快 ,1 0min内即可接近吸附平衡。水土比、温度、pH、TDS等对吸附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56.
酸沉降下红壤对K+吸附特征及反应动力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酸沉降下K+在红壤表面的化学吸附行为,结果表明,K+的等温吸附可用Langmuir方程较好地描述;在K+的平衡吸附过程中,土壤表面有H+的释放;加入pH3.5酸溶液后,存在H+的消耗过程,其机理与SO42-的专性吸附释放OH-以中和溶液中H+有关.利用设计的动力学装置能很好地研究K+的吸附动力学,比较K+吸附的动力学模型,以一级动力学方程和Elovich方程为最佳模型;运用数据平滑工具求算吸附速率与吸附量的关系,进一步求得一级动力学方程的表观平衡吸附量和表观吸附速率常数.联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的微分式和Elovich方程也可求得反应速率与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57.
调质碳酸钙硫化机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经Na2CO3溶解调质后石灰石煅烧、硫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调质后石灰石比未经调质石灰石具有更快的煅烧分解速率。CO2浓度变化对调质CaO硫化效果的影响程度要比未经调质CaO更为明显。调质CaO比调质前具有更高的最终钙转化率,但脱硫剂微观结构测定表明,调质CaO比表面积和孔隙率均小于同等条件下获得的未经调质CaO比表面积和孔隙率。利用X-衍射技术对CaO晶体结构进行了测定,对比晶格畸变度等参数并综合煅烧、硫化及脱硫剂孔特性,提出了调质CaO硫化反应机理为:前期为化学反应控制阶段,后期为离子扩散控制阶段。应用分形理论对CaO分形维数进行了计算,发现随CO2浓度的增加,无论调质与否得到的CaO,分形维数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58.
采用蒸气吹脱解吸法回收吸附在废活性炭中的醋酸丁酯,并对剩余废活性炭采用热空气加热再生法使其再生并用于污水处理,实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在工业回收中有很好的前景,而且经济上可行.  相似文献   
859.
苯通过活性炭固定床的透出浓度与时间的动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气相色谱法,测量苯的不同进样浓度,通过活性炭床透出浓度(C)与时间(t),绘制C-t曲线图。各图形均类似反正切曲线。以曲线对应的函数。建立了反正切函数的线性关系方程C=A Ktg^-1(t-τ),作为数学模型基础。对该方程求时间的导数,获得透出速度分布方程,当C等于进样浓度C0的1/2时,t=τ,有最大速度K,它是吸附剂对吸附物作用的特征常数。为了验证数学模型可靠性,经相关与回归计算。结果显示,透出浓度与时间的反正切值之间,均呈高度正相关(r≥0.9927)。初步认为,建立的C-t方程是可行的,但由于进样浓度不同,方程的有关常数不一样,使之不便应用,然而,由于方程常数K和τ的对数与进样浓度的对数高度线性相关(r≥0.9999)。常数为进样浓度的指数函数,于是,用进样浓度C0代替K和τ,使方程可适应于不同进样浓度下的应用。同时,还讨论了活性炭吸附苯过程中稳定及非稳定吸附的定量关系和相关机理。  相似文献   
860.
Adsorption of chloroacetanilide herbicide acetochlor,alachlor, metolachlor and propachlor on soils and soil components was determined, and the structural differences of these herbicides were used to explain the order of sorptivity. Adsorption isotherms for all herbicide-soil combinations conformed to the Freundlich equation, and Kf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Kd on soil humic acid was greater than that on clay, but association of humic acid with clay reduced the overall adsorption. On all soils and soil humic acids, herbicide adsorption decreased in the order: metolachlor > acetochlor > propachlor > alachlor. On Ca2+-montmorrilonite, the order changed to metolachlor > acetochlor > alachlor > propachlor. FT-IR spectra of herbicide-clay or herbicide-humic acid-clay mixtures showed that H-bonding and charge transfer were the primary interaction pathways between these compounds and the surface of clay or humic acids. The different moieties attached to 2-chloro-acetanilide and their unique arrangement may have influenced the binding mechanisms and thus the sorptivity of these herbicides.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structural difference of pesticides in the same classes may be used as a molecular probe to obt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sorption mechanisms of pesticides on so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