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0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351篇
安全科学   95篇
废物处理   58篇
环保管理   56篇
综合类   538篇
基础理论   82篇
污染及防治   177篇
评价与监测   18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51.
研究复杂地形对含硫气井应急计划区(EPZ)划分的影响,为高风险油气田的安全生产提供参考。根据含硫气井井口与周边地形的关系,将复杂地形分为3类;选择不同类型复杂地形的3口含硫气井,采用大涡模拟方法模拟不同H2S释放速率、不同风速和风向、不同井喷点火时间的组合条件下H2S大气扩散质量浓度场,积分计算各井H2S毒性负荷的时空分布。在此基础上,研究EPZ半径与H2S释放速率之间的关系,然后建立以H2S释放速率为指标的不同类型复杂地形含硫气井EPZ的划分方法。结果表明第一类模型计算结果明显大于第二类和第三类模型,第三类模型的计算结果最小,此差异随着H2S释放速率增大而愈显著。计算结果合理,方法适用且可行。  相似文献   
352.
精喹禾灵生产废水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机农药精喹禾灵生产废水成分复杂 ,污染物浓度高 ,色度深 ,碱度大 ,是当前废水治理中的难题之一。本工艺采用酸析气浮 +分步厌氧 +生物接触氧化方法综合处理并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硫酸酸析后经气浮去除部分有机物 ,剩余有机污染物中的大部分可通过两段厌氧生物降解 ,最后再经好氧生物处理 ,使出水的化学需氧量、悬浮物和色度达到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353.
IVP活性炭脱硫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IVP活性炭吸附法治理污水场隔油池散发的多组分含H2 S废气。研究表明 ,复杂的废气组分并未影响到该活性炭对H2 S的吸附性能 ,且由于处理的废气湿度较高 ,使吸附性能有了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354.
下喷射自吸吸收在氯化生产废气处理工艺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喷射自吸吸收在氯化生产废气处理中的应用。采用喷射泵代替引风机 ,与降膜吸收器串联 ,克服了淹塔、负压低的弊端 ,提高了氯化氢吸收率 ;回收次品盐酸浓度达 31%。  相似文献   
355.
二段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9  
对二段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进行了试验研究 ,探讨了生物膜的形成及供气量、水力停留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上、下进气口分别按气水比 3:1和 1:1,HRT 9 8h ,进水CODCr浓度 16 3 5 4~ 30 9 6 5mg/L条件下 ,CODCr去除率平均为 88 6 3% ,SS去除率平均为 85 44 % ,TN去除率平均为 38 6 9% ,出水CODCr降至 2 2 45~2 9 45mg/L ,SS降至 18~ 2 6mg/L。  相似文献   
356.
人工甜味剂(ASs)作为一类新兴污染物在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水体中被广泛检出,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糖精(SAC)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紫外/过氧化氢(UV/H2O2)和UV/过硫酸盐(PS)两种高级氧化工艺(AOPs)降解SAC的动力学、影响因素、矿化率、转化产物和降解机制.结果表明:单独的UV、PS和H2O2对SAC的去除效果有限(去除率<5%),UV/H2O2和UV/PS工艺对SAC的去除效果良好(去除率>99%)且降解符合伪一阶动力学,速率分别为0.38 min-1和0.09 min-1.降低溶液pH值、增大PS浓度均可促进SAC降解;但随着H2O2浓度的升高,SAC降解效率先增加后减小.相比UV/PS工艺,UV/H2O2工艺降解SAC的矿化率更高(可达43%).产物鉴定结果表明,两种UV-AOPs氧化降解SAC均会生成开环产物,表明反应会破坏SAC分子中的N—S结构.此外,UV/H2O2工艺更易生成羟基化产物,二聚体产物仅在UV/PS工艺中被检测到.  相似文献   
357.
21世纪被誉为氢能世纪.光发酵制氢作为绿色可持续生物制氢方式的一种,可以利用独特的光合系统固定太阳能,并利用有机物产生清洁能源氢气,因而受到广泛关注.但光发酵细菌凝集力差、底物转化效率和光能利用率低导致产氢效能下降,从而阻碍了光发酵制氢的发展.光发酵细菌可以通过形成生物膜而被有效固定,进而增加反应器内光发酵细菌的生物持有量,提高光发酵细菌对不利环境的抵抗力;同时,光发酵细菌形成生物膜后可以调控产氢细菌新陈代谢和生理活性使其更利于产氢.其中,光发酵生物膜反应器的设计尤为重要,尤其是反应器内光源的均匀分配对于光发酵制氢是一项关键因素,需要对光源设计、空间摆放和遮光性进行综合分析和设计;其次,需要考虑载体性质和载体安装以充分吸附光发酵细菌并形成生物膜;同时,结合未来可持续绿色发展的需求,光发酵生物膜反应器设计需要逐步过渡到以室外环境作为常规环境和太阳作为光源.尽管光发酵生物膜制氢前景良好,但目前对于光发酵生物膜反应器和制氢机制的研究仍然不够充分,需要更加深入地探索和优化以突破光发酵制氢的瓶颈,推动氢能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58.
两级滴滤去除硫化氢和甲硫醇混合恶臭气体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把氧化硫硫杆菌(T. thiooxidans)、排硫硫杆菌(T. thioparus)组成的自养菌群和黄单胞菌(Xanthomonas)为主的异养菌群分别接种在两个生物滴滤反应器中,将其依次串联净化处理硫化氢(H2S)、甲硫醇(MT)混合臭气.一级反应器(A#)的复合自养菌在酸性环境下对负荷为7~8g/(m3h)的H2S平均去除率可达94%,且不受混合气体中MT含量的影响.二级反应器(B#)适于中性环境,对负荷为4~5g/(m3h)的MT平均去除率为83%.若H2S在混合气体中浓度过高,经A#处理后的浓度仍高于50mg/m3,可导致后反应器酸化,使MT脱臭效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359.
The reaction mechanism and pathway of the ozonation of 2,4,6-trichlorophenol (2,4,6-TCP) in aqueous solution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moval efficiency and the variation of H2O2, Cl formic acid, and oxalic acid were studied during the semi-batch ozonation experiments (continuous for ozone gas supply, fixed volume of water sampl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there was no scavenger, 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0.1 mmol/L 2,4,6-TCP could reach 99% within 6 min by adding 24 mg/L ozone. The reaction of molecular ozone with 2,4,6-TCP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H2O2. The maximal concentration of H2O2 detected during the ozonation could reach 22.5% of the original concentration of 2,4,6-TCP. The reaction of ozone with H2O2 resulted in the generation of a lot of OH• radicals. Therefore, 2,4,6-TCP was degraded to formic acid and oxalic acid by ozone and OH• radicals together. With the inhibition of OH• radicals, ozone molecule firstly degraded 2,4,6-TCP to form chlorinated quinone, which was subsequently oxidized to formic acid and oxalic acid. Two reaction pathways of the degradation of 2,4,6-TCP by ozone and O3/OH• were proposed in this study. Translated from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2005, 25(12): 1619–1623 [译自: 环境科学学报]  相似文献   
360.
Renewable energy production is expanding rapidly despite mostly unknown environmental effects on wildlife and habitats. We used genetic and stable isotope data collected from Golden Eagles (Aquila chrysaetos) killed at the Altamont Pass Wind Resource Area (APWRA) in California in demographic models to test hypotheses about the geographic extent and demographic consequences of fatalities caused by renewable energy facilities. Geospatial analyses of δ2H values obtained from feathers showed that ≥25% of these APWRA‐killed eagles were recent immigrants to the population, most from long distances away (>100 km). Data from nuclear genes indicated this subset of immigrant eagles was genetically similar to birds identified as locals from the δ2H data. Demographic models implied that in the face of this mortality, the apparent stability of the local Golden Eagle population was maintained by continental‐scale immigration. These analyses demonstrate that ecosystem management decisions concerning the effects of local‐scale renewable energy can have continental‐scale conseque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