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7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339篇
安全科学   151篇
废物处理   58篇
环保管理   126篇
综合类   622篇
基础理论   63篇
污染及防治   215篇
评价与监测   34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41.
This article is a brief review of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fibrous filters and of the performance of respirators; it neglects many of the complications discussed in longer and more detailed articles. An expression is given for the pressure drop across a filter in terms of fibre diameter and filtration velocity. The particle capture mechanisms of interception and diffusional deposition are introduced and the way in which filtration efficiency varies with particle size is discussed. Filters with fibres of small diameter are shown to be the most efficient, but their use can cause problems. Electrically charged materials are widely used in respirators because of their high efficiency and low pressure drop. Types of material, their means of charging, and their method of action are described. An account is given of respirator leakage, the protection factor, and of the way that these may vary in a period of use. The leakage of air and particles through face seal leaks and leaky valves is discussed. The frequent discrepancy in the protection given by respirators in the workplace, on the one hand, and that suggested by laboratory measurements, on the other, is reviewed, and the article ends with an account of the combined effect of aerosol penetration through a filter and through a leak.  相似文献   
142.
在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测距定位技术中,为抑制巷道信号NLOS(Non Line of Sight)传输对定位结果的影响,提出信号指纹定位和几何优化算法。在离线阶段利用高斯滤波最大值加权法和最小二乘法建立符合矿井巷道环境的无线信号测距模型,设计改进卡尔曼滤波器平滑处理离线信号值,抑制巷道信号NLOS传输带来的影响,建立离线信号指纹库;在线定位阶段,利用加权K最近邻法(WKNN)将定位目标接收到的信号值与指纹库中的信号值进行匹配,将匹配到的最优信号值参与测距定位计算,最后通过几何优化算法将定位结果归一化处理,使其符合一维定位分布。结果表明:所提算法的平均定位误差为0.9 m,相比于高斯滤波最大值加权法、经典卡尔曼滤波指纹定位算法和改进卡尔曼滤波指纹定位方法,其平均误差分别减小2.36,1.17,0.35 m。所提算法能够有效抑制巷道信号NLOS传输对RSSI测距定位的影响,可实现RSSI方法在矿井NLOS环境中的有效应用。  相似文献   
143.
核级高效空气过滤器的结构与阻力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核级高效空气过滤器的结构形式与过滤阻力之间的关系.分别采用进口的和国产的过滤材料,制作了一批不同褶间距(2.5~8.2mm)、褶深(33~275 mm)和褶形状的高效空气过滤器,并对其过滤阻力进行了测试,研究了高效空气过滤器的结构与阻力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对于进口过滤材料.当褶深为33 mm、52 mm和73 mm时,过滤阻力最低时相应的褶间距分别为2.7 mm、3.4 mm和4.0 mm;对于国产过滤材料,当褶深为33 mm、52 mm、73 mm、105 mm和245 mm时,过滤阻力最低时,相应的褶间距分别为2.5 mm,3.1 mm、3.7 mm、4.8 mm和5.4 mm.因此,不同的过滤材料.应该有不同的过滤器最佳结构参数.此外,V形过滤材料褶过滤器比矩形过滤材料褶过滤器的阻力低.  相似文献   
144.
阐述滤床熟化的概念及其形成机理,对影响熟化床层的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进水浊度、混凝效果及洗砂量是影响熟化床层的主要因素。由于集成型给水处理设备的表面滤层一直处于熟化状态,而滤层水流方向的深处滤料始终处于清洁状态,砂滤器内始终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滤床运行在熟化后的有效过滤期,因而能够保证较高的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145.
袋式除尘器节能降耗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袋式除尘器的阻力组成,从除尘器结构,过滤速度及清灰制度三个方面分析了降低阻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6.
介绍了曝气生物滤池的工艺原理和主要特点,以及在炼油厂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分析了曝气生物滤池的主要影响因素温度、pH值和碱度、水力负荷、溶解氧等。曝气生物滤池在废水处理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7.
防空干道地下水质YD390-400mg/l,TDS750 mg,/l,经强化纤维过滤-OR低压反渗透装置处理后水质达到钛白粉生产工艺用水标准。YD〈200mg/l,TDS〈450mg/l。工艺条件:处理量7000M^3/d,净水荆加入量1501/h,反渗透设计压力2.5Mpa,工作压力1.3Mpa,工作温度10℃-30℃,采用芳香族聚酰胺反渗透膜,设计压力4.0Mpa,工作压力1.5Mpa,工作温度10℃-40℃。同时,该处理系统占地面积小,工艺成熟,简洁、高效,在确保出水达标的同时降低了运行成本。在强化纤维过滤中采用GM多功能净水剂,具有絮凝快,分离速度快,分界清楚,浊度去除高。反渗透工序分离过程不需加热,没有相的变化,具有耗能较少,设备体积小、操作简单、适应性强,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148.
文章采用陶粒滤料为载体,研究了在冬季低温条件下化学混凝-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对模拟灰水的中试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冬季水温为3℃-15℃的条件下,初沉处理大大减轻了后续曝气生物滤池的运行负荷的同时也提高了整个工艺的搞冲击能力。当曝气生物滤池水力负荷为3.8m/h时,COD、LAS的去除效率分别在70%、80%以上。NH4-N去除效率受LAS、COD、温度影响较大,整个工况去除效率在15%~75%。NH4-N的去除效率随着COD负荷的增加,其去除效率受到严重的影响。COD的去除负荷率为2.85kg/(m^3滤料·d)升高到5.04kg/(m^3滤料·d)时,NH4-N的去除率则由61%-77%,下降到26%~41%,说明了异养微生物的生长严重抑制了硝化亚硝化细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9.
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效果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曝气生物滤池具有占地面积小、处理效率高等特点而成为分散型污水处理技术的优先选择,为了进一步优化该工艺的运行控制,通过试验研究了有机负荷、水力停留时间、气水比等因素对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曝气生物滤池对有机负荷、水力停留时间、气水比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在温度为20℃~25℃时,COD负荷在1-4.5kg/m^3·d之间、气水比在3:1~10:1之间、水力停留时间在30min-60min之间时,COD去除效果良好,平均去除率可达85%。COD负荷、停留时间和气水比对硝化反应影响显著,增加COD负荷对反应器的硝化能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反应器需要充分硝化时的进水有机负荷应控制在1.5kgCOD/m^3·d以内较为合适。停留时间在30min-60min、气水比在3:1~10:1范围内变化时,NH4^+-N去除率增加显著。  相似文献   
150.
概述了蚯蚓生态滤池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蚯蚓生态滤池化学除磷的工艺流程和设备参数;由试验得出氯化铁(FeCl3·6H2O)是蚯蚓生态滤池化学除磷的合适药剂,并确定最经济投加量为50mg/L;在此条件下,研究了化学除磷小试滤池产生的污泥性质,包括污泥产率的变化、重金属含量、污泥的脱水性能、污泥的稳定化程度以及污泥的最终处置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