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76篇
  免费   3231篇
  国内免费   368篇
安全科学   207篇
废物处理   266篇
环保管理   533篇
综合类   4905篇
基础理论   1007篇
环境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1401篇
评价与监测   165篇
社会与环境   477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5年   169篇
  2024年   400篇
  2023年   421篇
  2022年   403篇
  2021年   338篇
  2020年   283篇
  2019年   331篇
  2018年   324篇
  2017年   416篇
  2016年   474篇
  2015年   441篇
  2014年   414篇
  2013年   594篇
  2012年   624篇
  2011年   560篇
  2010年   374篇
  2009年   324篇
  2008年   272篇
  2007年   305篇
  2006年   344篇
  2005年   203篇
  2004年   159篇
  2003年   143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89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81.
交替式活性污泥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污水处理工艺,它在一个反应器或一组反应器中通过时间或空间的交替实现对污水的处理。从最基本的形式到后来的各种变形,交替式活性污泥法工艺在控制系统、运行模式上都发展迅速。文章首先给出了交替式活性污泥法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对三沟式氧化沟、UNITANK工艺、交替式内循环活性污泥工艺(AICS)和五箱一体化活性污泥工艺这几种典型的交替式活性污泥法进行了概述,最后提出了交替式活性污泥法的问题和其发展方向。交替式活性污泥法工艺是一种高效、经济、灵活的污水处理工艺,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82.
随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低碳经济”已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较不平衡,整体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困难,为有效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策略选择,本文通过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北京低碳经济水平相对较高,其他地区距离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尚有较大差距.由此,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应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及其低碳经济发展状况,采取不同的低碳发展策略选择,以有效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顺利转型.  相似文献   
383.
朱华  张晴  徐力刚 《环境科学》2025,46(4):2057-2068
厘清水资源生命周期中的“水-能-碳”关联过程和水系统碳排放的变化规律,对于区域水资源管理、能源高效利用和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了一个基于“水-能-碳”关联的水资源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综合分析框架,采用2011~2021年统计数据,对浙江省水系统碳排放量进行核算并分析其动态变化,利用STIRPAT模型对2022~2040年用水系统碳排放进行了情景预测.结果表明:(1)浙江省水系统碳排放主要呈“上升-下降-上升”趋势,其在2011~2012年和2020~2021年分别增加268.77万t和488.84万t,2012~2020年减少1 137.16万t.(2)浙江省用水系统碳排放量占比高达95%以上,对水系统碳排放总量变化具有决定性影响.(3)城镇化率是用水系统各环节碳排放量变化的关键驱动因子,而人口则主要影响工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碳排放量.(4)用水系统碳排放量,在低碳情景和粗放发展情景下分别处于最低水平和最高水平.居民和公共生活用水是未来浙江省水系统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环节.因此,在合理控制人口增长和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同时,需要采取综合性的节水减排策略,包括提高用水效率、优化用水结构,以及降低碳排放强度,从而有效促进水系统的碳减排.  相似文献   
384.
孙楠  田伟伟  张颖 《中国环境科学》2015,35(12):3620-3627
将高浓度纯化凹凸棒土(HCPA)投加至UF-MBR中,形成HCPA-UF-MBR组合工艺,研究HCPA-UF-MBR、UF-MBR两平行系统对低温高色高氨氮水源水的除污效果、反应器内活性污泥性能及膜污染情况,考察HCPA的作用机理与效能.结果表明,HCPA-UF-MBR对色度、CODMn、NH -N、TN的平均去除率为94.60%、81.61%、98.44%、58.30%,出水NO -N、NO -N浓度均较低;HCPA投加后,UF-MBR的除污效果与抗冲击负荷能力增强,污泥总活性与硝化活性分别提高了9.09%、105.88%,反应器达到稳定时间短且波动小,内部活性污泥硝化反硝化过程更充分;此外,HCPA吸附混合液中部分有机物,改善了污泥混合液性能,使膜表面滤饼层较疏松且透水性较好,有效地减轻了膜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385.
《环境工程》2015,33(1):150-153
为了有效减缓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威胁,积极有效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刻不容缓。排污权交易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为低成本高效率地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提供了可能。在深入研究排污权交易理论以及对比初始排污权分配的方法基础上,结合国内排污权交易市场与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为国内构建成熟的排污权交易市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86.
刘一  王震 《环境科学学报》2016,36(2):710-716
产品碳足迹及其绿色贸易壁垒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但另一方面,进口模式对碳足迹的影响研究尚不充分.本研究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橱柜的国内加工阶段的碳排放、国外不同原材料生产阶段碳排放分别进行计算,并分析不同进口模式情景下上游原材料对橱柜整体碳足迹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①不同进口模式原材料碳排放差异较大:北欧的原材料碳排放高于中欧和美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材料为胶合板.②全球的原材料碳排放波动最大,最大原材料碳排放是最小原材料碳排放的7.26倍;美国的原材料碳排放波动最小;③不同进口模式对我国产品碳足迹的影响不同,从贡献结构上看,除了北欧最大碳排放进口模式和全球最大碳排放进口模式是外源型以外,其余模式的产品碳足迹来源皆为内源型,即主要贡献仍为国内加工阶段.④从减排潜力看贸易策略,减排潜力最大的是全球进口模式,为30%~52%,并建议转变北欧为其它进口模式,以寻求更大的减排空间.本文结论可服务于企业绿色采购策略中原材料减排潜力的发掘,以及国家贸易政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387.
本文以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为原料,采用正交试验方法,通过磷酸活化法制备高效活性炭吸附剂,研究固液比、磷酸浓度、活化温度和活化时间对活性炭吸附性能及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制备条件是磷酸浓度为40%、固液比为1∶3,活化温度为400 ℃、活化时间为60 min,此时亚甲基蓝吸...  相似文献   
388.
基于三维水质模型对珠江口夏季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收支进行了研究,量化了各动力学过程对有机碳分布的影响,这对于深入了解珠江口碳循环过程有重要意义.同时,采用2006年7—8月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模型模拟效果良好.研究表明,珠江口夏季有机碳呈明显的空间变化,其浓度总体上从口门向外海逐步降低,底层递减幅度大于表层;表层平均浓度为2.42 mg·L~(-1),底层平均浓度为1.91 mg·L~(-1).此外,有机碳在垂向上的分布与水体层化紧密相关,层化水域中的有机碳浓度随水深迅速下降,非层化水域上、下层的浓度差异不大.有机碳收支结果则表明,珠江口不同水域有机碳的物理、生化过程差异明显.在内伶仃洋,有机碳分布由物理过程主控,其主要来源与消耗分别为径流输送和沉降,两者分别约占该区域有机碳输入总量的83.80%、83.18%;在中伶仃洋,有机碳分布受物理和生化因素共同调控,其来源以生化产碳为主,动力输送为辅,主要耗碳项为沉降;在外伶仃洋,其西侧水域的有机碳主要来源与消耗分别为径流输送和沉降,有机碳分布受物理和生化过程共同调控,其中,物理过程占优势,而在其东侧水域,有机碳主要来源与消耗分别为生化产碳和生化耗碳,有机碳分布由生化过程主控.另外,捕食产碳和氧化耗碳分别是珠江口各生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产、耗碳过程.  相似文献   
389.
随着城市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碳排放权交易作为《京都议定书》认定的碳交易机制,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分析配额型碳交易在美国的成功应用的基础上,针对兰州市的污染现状,构建兰州市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来治理大气污染:核定兰州市大气环境容量,确定总量控制目标;确定交易单位;确立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机制;制定交易规则,建立监管机构;政府监管并进行相应的惩罚。  相似文献   
390.
源水水质的恶化给传统的饮用水处理工艺带来了挑战.生物过滤是饮用水消毒输配之前管理、维护及增强颗粒滤料表面生物活性以去除有机和无机物的过程.由于具有高效、低成本等优点,生物过滤在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中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综述了生物过滤在饮用水处理过程中对水中溶解性有机质(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的去除、微量污染物的削减、嗅味化合物及氨氮的去除等.此外,针对生物过滤在水深度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详细讨论了含氮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的生成、低温下生物过滤效能下降等挑战,并提出了今后需要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