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21篇
  免费   600篇
  国内免费   2515篇
安全科学   195篇
废物处理   266篇
环保管理   442篇
综合类   4201篇
基础理论   718篇
环境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889篇
评价与监测   140篇
社会与环境   373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57篇
  2023年   166篇
  2022年   270篇
  2021年   243篇
  2020年   211篇
  2019年   248篇
  2018年   244篇
  2017年   269篇
  2016年   330篇
  2015年   366篇
  2014年   369篇
  2013年   570篇
  2012年   591篇
  2011年   549篇
  2010年   366篇
  2009年   320篇
  2008年   261篇
  2007年   305篇
  2006年   343篇
  2005年   202篇
  2004年   157篇
  2003年   143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89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521.
The Model of Humus Balance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effects and changing agricultural practices on carbon (C) levels in soddy–podzolic soils in the Russian Federation for the years 2000–2050. The model was linked with a spatial database containing soil, climate and farming management layers for identification of spatial change of C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C, soil texture and climate indicated that compared with a business-as-usual scenario, adaptation measures could increase the number of polygons storing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by 2010–2020. The rate of possible C loss is sensitive to the different climate scenarios, with a maximum potential for SOC accumulation expected in 2030–2040, thereafter decreasing to 2050. The effect is most pronounced for the arid part of the study area under the emission scenario with the highest rate of increase in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supporting findings from the dynamic SOC model, RothC. C sequestration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was permanent for clay and clay loam soils with a C content of more than 2%, suggesting that C sequestration should be focused on highly fertile, fine-textured soils. We also show that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soil texture can be a source of uncertainty for estimates of SOC dynamics at the regional scale. Figures in color are available at  相似文献   
522.
针对各地公路碳排放的空间差异与关联特征,制定合理的低碳策略,实现各地协同碳减排,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以江西省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自相关、社会网络分析和引力模型等分析11地市公路行业碳排放的空间差异与关联,识别社会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趋势,明确不同地市在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结果显示:(1)公路货运是公路行业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2)江西省公路行业碳排放整体上呈现空间随机分布,不存在全局的空间聚集性,且局部空间聚集特征不断变化;(3)公路行业碳排放网络逐渐从南昌、新余双中心结构演变为南昌为主的单中心结构,网络的协同作用整体呈减弱趋势,核心地市对外围地市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不足。  相似文献   
523.
控制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我国近年来面临的重大任务。碳排放研究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和前提,从碳排放测算、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行业碳排放研究三个方面对我国碳排放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对近年来研究的重点方向、主要成果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双碳”目标提出现阶段我国“以完善政策标准与加大政府扶持为基础,以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兴产业发展、能源结构调整与新能源技术发展为核心,以探索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和增加碳汇及对居民低碳消费倾向的引导和培养为导向”的碳减排路径。  相似文献   
524.
本文研究了改性活性炭纤维对炸药废水中TNT的吸附行为。研究表明:1 mol/L HNO3改性的活性炭纤维吸附效果最好,其对炸药废水中TNT的最佳吸附条件为:吸附剂用量为0.6 g/25 m L,吸附平衡时间为60 min,升温有利于吸附进行。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均能较好地描述活性炭纤维对TNT的吸附,吸附动力学分析表明,吸附过程遵循准二级动力学规律。  相似文献   
525.
铁碳微电解是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为了研究猪场沼液中氨氮的去除,将铁碳微电解技术应用于预处理难降解的厌氧沼液中的氨氮。经预先浸泡处理后的铁碳已达到吸附饱和,以此铁碳材料,分别采用了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用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测试氨氮的浓度。单因素实验确定了铁碳微电解法影响氨氮去除的因素,选取pH值、反应时间、铁碳比为正交试验因素,通过正交试验得到,当温度为(20±1)℃,铁碳比为1∶1,pH值为3,反应时间为60 min时去除氨氮的效果最好,去除率为34.01%。铁碳微电解法预处理猪场沼液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26.
对垃圾渗滤液膜滤浓缩液采用铁碳微电解法进行预处理,探讨了p H值、反应时间及气液比对COD去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 H值为3、反应时间120 min、气液比10∶1时,COD、TN的去除率分别为79.6%,56.4%;NH3-N由进水的70.9 mg/L上升为77.0 mg/L;预处理效果较好。但是由于铁碳微电解对盐度没有去除效果,影响后续反应进行。如何经济有效地降低含盐量成为今后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527.
通过循环伏安测试、交流阻抗测试、电吸附实验等方法研究了单组分和多组分溶液中不同离子在活性炭纤维电极表面的选择性电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电吸附选择性能与离子的水合半径、离子价态、离子浓度有关;增大初始浓度可以提高电吸附容量;并且,由于强烈的选择吸附作用,Ca2+离子可以吸附取代其它已经被吸附的离子。  相似文献   
528.
CO2引起的气候变暖已成为全球最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利用离子液体固定CO2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介绍了近年来离子液体吸收CO2的研究进展,包括常规离子液体和含氨基离子液体、氨基酸离子液体、聚离子液体及其他离子液体等4种功能化离子液体,并简要分析了吸收机理。综合分析了每种离子液体的吸收性能,离子液体对CO2的吸收能力均随温度上升而减小,随压力升高而增加。烷基链的增长以及含氟基团的增加有利于对CO2的吸收。功能化离子液体由于引入了功能化基团,相同条件下,其对CO2的吸收力几乎是常规离子液体的两倍。此外,将离子液体与有机溶液(特别是醇胺溶液)混合能提高离子液体对CO2的吸收能力,且能降低生产费用。最后指出了高吸收性能、低黏度、低毒以及低成本是未来离子液体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29.
为了寻找能同时降低卷烟烟气中甲醛、乙醛、巴豆醛和颗粒物有害成分含量的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材料,采用电镜扫描方法观察聚丙烯基阳离子树脂高分子功能材料的表面特征,应用压汞法分析其平均孔径、中值孔径、比孔容和比表面积,并测试了该材料的交换容量,采用环境试验舱检测法对比测试了该材料和活性炭降低卷烟烟气中甲醛、乙醛、巴豆醛和颗粒物有害成分含量的效果.结果表明,聚丙烯基高分子功能材料表面多斑点状突起,凹凸状明显,微孔和缝隙多,平均孔径为0.26 μm,中值孔径为149.3 μm,比孔容为19.23 cm3/g,比表面积为293.42 m2/g,交换容量为5.16 mmol/g,对烟气中甲醛、乙醛、巴豆醛和颗粒物的净化率分别达到79.6%、79.8%、82.8%和64.7%,而活性炭的净化率分别为20.3%、0、6.4%和54.2%.研究表明,该聚丙烯基高分子功能材料具有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性能,净化卷烟烟气中多种有害成分的效果明显优于活性炭.  相似文献   
530.
轨道交通的高效低污染特征备受关注,以广佛二期地铁为研究对象,测算广佛二期地铁的能源消费量,以及CO2、CH4、N2O等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es,GHGs)排放量;再基于生命周期理论,采用量化方法对比广佛二期地铁与出租车、私人载客汽车、公交车、私人摩托车4种客运交通工具的能源利用效率、能源强度、碳排放强度;最后,分析广佛二期地铁对佛山市交通行业能耗和GHGs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广佛二期地铁近期能源消费量为4 562.95 t标准煤,CO2排放量为12 651.57 t,CH4排放量为0.152 t,N2O排放量为0.201 t.与燃油机动车相比,广佛二期地铁具有更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具有较高的节能减排潜力.研究表明,广佛二期地铁的开通不但是缓解佛山市机动车辆增长的重要方式,而且对城市交通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