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61篇
安全科学   13篇
废物处理   13篇
环保管理   27篇
综合类   160篇
基础理论   48篇
污染及防治   37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Soil response to contamination with 2,4,5-triclorophenol was studied to test the validity of the concept of Generic Reference Levels (GRL), the main criterion used to define soil contamination. Soil samples were artificially contaminated with doses between 0 and 5000 mg kg−1 of 2,4,5-triclorophenol, and analysed by various tests. Where possible, the response of soils to the contaminant was modelled by a sigmoidal dose-response curve in order to estimate the ED50 values. The tests provided different responses, but only microbial biomass-C and dehydrogenase and urease activities demonstrated soil deterioration in response to contaminati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diagnosis of soil contamination has been greatly simplified in the legislation by the provision of a single figure for each compound, and that the GRL concept could perhaps be substituted by measurement of ED50 values, which better reflect the alteration of a soil due to the presence of a xenobiotic substance.  相似文献   
92.
含重金属离子废水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介绍了治理含重金属离子废水的物理法、物理化学法、普通化学法、生化法及电化学法等技术的研究进展;论述了电-生物耦合法处理该类废水的最新趋势;指出将不同治理技术加以耦合,充分发挥不同技术的优点、取长补短,并尽量避免它们之问的相互抑制作用,将是该类废水治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3.
94.
尹学英 《四川环境》2007,26(6):106-111
城市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是垃圾填埋场运行管理中非常重要的问题。文章介绍了垃圾渗滤液性质及处理工艺的现状,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了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95.
炼油污水生化处理的改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随着各炼油厂加工深度和加工能力的日益提高,排放的污水水量不断增加,水质不断恶化,原有的“老三套”中的曝气装置已无法满足生产需要,为此,不少炼油厂都针对各自的具体情况,对生化系统进行了技术改造,主要措施有:淘汰现有表曝池、改造现有表曝池、向表曝池中投加多孔物质或硝化与反硝化菌、增建生化预处理设施及将一级生化处理改为二级生化处理等。  相似文献   
96.
生化-氧化偶合絮凝法处理含季铵盐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厌氧-好氧-氧化偶合絮凝工艺处理特种有机废水,研究了在不同运行参数条件下处理废水的效果。结果表明,在进水COD为2500~3000mg/L范围内,经厌氧-二级好氧处理,COD总去除率可达95%,再通过氧化偶合絮凝处理,出水COD可降至80mg/L以下,COD总去除率可高达97%以上,达到工业废水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97.
宁夏盐池不同封育措施下的植物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中秋  张克斌  常进  刘建  王黎黎 《生态环境》2010,19(7):1537-1542
运用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及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对宁夏盐池柳林堡人工封育草场不同措施(老封育区、新封育区、对照区)下的植物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度进行计算,从生态位角度揭示不同措施下的植被恢复情况。结果表明:老封育区、新封育区和对照区的主要建群种生态位宽度均有较大的差异,老封育区宽度值最大的是耐旱性极强的阿尔泰狗哇花(Heteropappus altaicus(Willd.)Novopokr.)、丝叶山苦荬(Lxeris chinensis var.graminifolia(Ledeb.)H.C.Fu)、叉枝鸦葱(Scorzonera divaricata Turcz.),说明随着封育时间的延长,封育区植被有旱生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新封育区的优势种是丝叶山苦荬、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刺沙蓬(S.ruthenica Iljin),且4种植物生态位宽度接近,对资源环境的利用更为均衡;对照区的优势种是黑沙蒿、苦豆子、刺沙蓬,宽度值分别为0.729、0.666、0.540。同时,3种措施的生态位重叠结果均表明,生态位宽度大的物种不一定和其他物种有大的重叠指数,较高的生态位宽度和较高的生态位重叠度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线性关系。这一现象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植被恢复过程中环境资源存在着高度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98.
铁浓度诱导的三角褐指藻生长和生化组分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试验生态学方法,以海洋硅藻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为研究材料,设置一系列铁浓度处理(3.15mg·L-1、6.30 mg·L-1、9.45 mg·L-1、18.90 mg·L-1和34.65 mg·L-1),着重测定藻液光密度(OD450)、比生长率、藻细胞密度、藻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探讨铁浓度对海洋微藻生长特性和生化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铁浓度对三角褐指藻的生长状况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三角褐指藻经培养48 h后,不同铁浓度下的藻液光密度(OD450)存在显著的差异,6.30 mg·L-1铁浓度下的藻液光密度值(OD450)最高,而随着铁浓度的进一步升高,藻液光密度值(OD450)却明显降低;比生长率和藻细胞密度在3.15 mg·L-1到9.45 mg·L-1铁浓度范围内随着铁浓度升高而增大(最大值分别约为0.609 d-1和1200×104 cell·mL-1),但高于9.45 mg·L-1的铁浓度显著降低了比生长率和藻细胞密度;在试验所设置的铁浓度范围内,藻生物最表现出随铁浓度的升高而增大的趋势,34.65 mg·L-1铁浓度下的藻生物量高达0.460 mg·ML-1.同样地,微藻叶绿素a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也明显地受到铁浓度的影响.在3.15 mg·L-1到18.90 mg·L-1铁浓度范围内,叶绿素a含量逐渐增高(最大值为2.41 mg·L-1);同样地,蛋白质含量在9.45 mg·L-1.铁浓度下达到最大值(0.153 mg·mL-1),而随着铁浓度的逐渐升高,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却明显降低.研究结果表明.铁浓度诱导海洋微藻的生长及代谢发生变化.一定较高浓度的铁显著地促进了藻细胞的生长繁殖和藻细胞化学组分的转化和积累.这些发现将有利于加深认识铁浓度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进一步明确赤潮爆发的生理生态机制,从而有助于人们采取有效的预测、预防和管理措施以降低赤潮的危害.  相似文献   
99.
悬浮法聚氯乙烯化工离心母液的生化处理中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长波  周蕴  张振家 《环境科学》2005,26(3):100-105
采用4级内循环式好氧生物膜反应器串联工艺对悬浮法聚氯乙烯(PVC)离心母液废水进行中试试验,研究了不同停留时间下系统对有机物和浊度的处理效果以及系统的抗冲击能力;观察了生物膜的生长和发展规律;对影响系统稳定运行的主要因素(悬浮物、摇蚊幼虫和营养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启动迅速,在HRT为14h时,废水COD总去除率可达75%以上,出水COD浓度低于50mg/L ,完全可以达到排放标准,也可经深度处理回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100.
地下油罐泄漏隐蔽性大,不易被及时发现,而且泄漏出的烃类化合物毒性强,对地下水会造成严重污染.为了对某一地下油罐污染源位置和强度进行准确识别,本研究结合现场调查结果,建立了该地下油罐泄漏区的石油污染物反应运移模型.在基本确定污染源泄漏区范围的前提下,进一步建立地下油罐泄漏区污染源的识别模型,并利用遗传算法对泄漏区污染源的位置和泄漏强度进行了自动识别,进而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来评价和比较不同参数对污染物运移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运移模型中与地下水流场变化相关的特征参数(如开采量、水力坡度、渗透系数等)对污染物运移结果的影响相对比较明显.对于污染源来说,研究不同污染组分在含水层中的化学和生物化学变化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