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6篇
  免费   150篇
  国内免费   874篇
安全科学   82篇
废物处理   91篇
环保管理   77篇
综合类   1265篇
基础理论   108篇
污染及防治   404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116篇
  2012年   142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158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91.
复合式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脱氮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低速机械搅拌装置,以无纺布作为固定床的填料,把搅拌床与固定床的优点有机结合起来,设计一种复合式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在反应器中,生物滞留量相对较高,微生物的性状由接种时的碎絮状很快转变成颗粒状,短期内反应器系统的脱氮性能迅速提高,启动时间大为缩短.仅用38d,反应器中总氮去除速率稳定增长至1.9kg·m·-3d-1.随...  相似文献   
992.
新型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脱氮性能及过程动力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新型厌氧氨氧化折流板反应器的启动和运行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对其过程动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试验中采用了两种启动策略:一是固定水力停留时间(HRT)(24h)并逐步提高进水基质浓度,二是固定进水浓度并逐步缩短HRT.结果显示后者(低基质浓度高水力负荷)更利于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启动.当厌氧氨氧化反应成功启动后,消耗的氨氮亚硝...  相似文献   
993.
张良佺  邵迪 《环境工程》2011,29(2):20-23,47
对流化床厌氧反应器的流化及反应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床层实际初始流化流速umf为0.138~0.154cm/min,与理论计算值0.143 cm/min一致;在一定范围内,流速增大有利于反应量的提高,当流速为0.414 cm/min时,单位时间内的反应量达到最大,其值为4.66 mg/(L·min);适当提高流速有利...  相似文献   
994.
以二级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为水源,对运行规模为1×104m3/d的曝气生物滤池进行生物挂膜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可根据滤料表面生物相变化判断生物膜是否成熟;氨氮与COD的去除率不宜作为本次研究判断挂膜完成的标志。  相似文献   
995.
张可方  张朝升  韦伟  荣宏伟  刘涛 《环境工程》2011,29(5):127-129,134
采用二次冷阱富集-气相色谱法作为磷化氢的检测方法,以高纯氮吹脱取样的方式,对好氧序批式工艺及厌氧/好氧序批式工艺中磷化氢的存在及其在工艺中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工艺中均检测到磷化氢的存在。好氧序批式工艺中,磷化氢呈递减趋势,运行后期可间断性的检测到低水平(〈0.4 ng/L)磷化氢。厌氧/好氧序批式工艺中...  相似文献   
996.
江西某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在生产乳酸的过程中产生大量高浓度有机废水,采用IC+A/O+BIOFOR联合工艺进行处理。当进水ρ(COD)平均为5 483 mg/L,ρ(NH3-N)平均为97.83 mg/L时,出水ρ(COD)平均为84 mg/L,去除率达98%;出水ρ(NH3-N)平均为12.07 mg/L,去除率为88%...  相似文献   
997.
Moving bed biofilm reactor (MBBR) was used to treat real coal gasification wastewater. Nitrification of the MBBR was inhibited almost completely during start-up period. Sudden increase of influent total NH3 concentration was the main factor inducing nitrification inhibition. Increasing DO concentration in the bulk liquid (from 2 to 3 mg/L) had little e ect on nitrification recovery. Nitrification of the MBBR recovered partially by the addition of nitrifying sludge into the reactor and almost ceased within 5 days. Nitrification ratio of the MBBR achieved 65% within 12 days by increasing dilute ratio of the influent wastewater with tap water. The ratio of nitrification decreased to 25% when influent COD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from 650 to 1000 mg/L after nitrification recovery and recovered 70% for another 4 days.  相似文献   
998.
絮凝细菌投加量对好氧颗粒污泥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研究絮凝细菌对好氧污泥颗粒化的影响,采用气升式内循环序批反应器,在培养好氧颗粒污泥过程中投加絮凝细菌,探讨其投加量对颗粒污泥的理化性能及生物降解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投加絮凝细菌能促进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絮凝细菌投加量在0~20mL/L时,均可以培养出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絮凝细菌最佳投加量为10mL/L,此时颗粒化速度快,颗粒形成时间由未投加的42d缩短为35d,好氧颗粒污泥疏水性好,SVI稳定在40mL/g左右,沉降速度达35.82m/h,COD、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97.14%、84.49%和87.59%.而投加量为30mL/L时最终所形成的是白色污泥絮团,没有实现污泥颗粒化.  相似文献   
999.
欧阳二明  王伟 《环境科学》2010,31(10):2405-2410
采用高温ASBR处理水热改性污泥.结果表明,高温ASBR处理水热改性污泥的有机负荷(COD)由7.762kg/(m3·d)提升到13.106kg/(m3·d)后,会导致反应器内VFA的积累,pH和产气量的下降,反应器出现"酸化"现象.这种酸化现象属可恢复性酸化.系统恢复后,ASBR的有机负荷(COD)能达到10kg/(m3·d).高温ASBR在有机负荷(COD)为2.523、4.196、7.762、10.091kg/(m3·d)时的产气率(CH4/COD投入)分别为250、247、219、187mL.高温ASBR的有机负荷OLR与产甲烷速率MPR和COD产气率之间都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随着OLR的增加,产甲烷速率增大,COD产气率减少.  相似文献   
1000.
发酵生物制氢反应器的产氢菌生物强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智  任南琪  李建政 《环境科学》2007,28(12):2843-2846
将发酵产氢菌Ethanoligenens sp. B49投加到连续流搅拌槽式反应器(CSTR)的活性污泥中,以糖蜜废水为底物,进行强化活性污泥产氢效能的研究.对生物强化前和生物强化后反应系统的产氢能力、发酵产物组成和pH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COD容积负荷为12 kg/(m3·d)条件下,投加产氢菌可显著提高反应系统的产氢能力并改善发酵产物组成.反应系统的比产氢速率从强化前的3.6 mmol/(kg·d)提高到强化后的5.7 mmol/(kg·d),是生物强化前的1.5倍.生物强化前,反应系统液相发酵产物乙醇、乙酸和丙酸的平均浓度分别为6.8、 5.3和4.8 mmol/L,生物强化后乙醇、乙酸和丙酸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0.5、 7.5和1.7 mmol/L,其中乙醇型发酵目的产物乙醇和乙酸在总发酵产物中的比例从生物强化前的72.0%提高为强化后的86.8%.生物强化作用使出水pH值从4.5~4.7下降为4.3.产氢菌的生物强化作用有助于反应器在低负荷运行期迅速形成产氢能力较高的乙醇型发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