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09篇
  免费   401篇
  国内免费   2381篇
安全科学   276篇
废物处理   207篇
环保管理   430篇
综合类   3757篇
基础理论   735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082篇
评价与监测   103篇
社会与环境   78篇
灾害及防治   2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110篇
  2021年   173篇
  2020年   165篇
  2019年   177篇
  2018年   157篇
  2017年   170篇
  2016年   217篇
  2015年   274篇
  2014年   321篇
  2013年   440篇
  2012年   439篇
  2011年   409篇
  2010年   337篇
  2009年   392篇
  2008年   258篇
  2007年   430篇
  2006年   424篇
  2005年   321篇
  2004年   242篇
  2003年   234篇
  2002年   159篇
  2001年   139篇
  2000年   143篇
  1999年   115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9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2篇
  1970年   1篇
  196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介绍了曝气生物滤池的工艺原理和主要特点,以及在炼油厂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分析了曝气生物滤池的主要影响因素温度、pH值和碱度、水力负荷、溶解氧等。曝气生物滤池在废水处理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72.
河岸缓冲区氮素截留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岸缓冲区对氮素的有效截留以阻止其进入河流已得到广泛的认可,是美国资源局所认可的一种最佳管理措施。总结河岸缓冲区中氮素截留的主要机制、影响因素及缓冲区的管理原则。最主要截留机制为反硝化作用与植物吸收,相应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缓冲区的水文特征。为达到较好的氮素截留效率,必须重建退化的缓冲区、保护缓冲区的完整性与不受干扰,并与其他流域管理措施相结合。  相似文献   
973.
聚磷菌厌氧时吸收乙酸和丙酸的代谢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体中存在过多的磷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聚磷菌(polyphosphate accumulating organisms)因为能过量吸收磷而倍受关注。厌氧时,聚磷菌能大量吸收污水中的挥发性脂肪酸,经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为好氧吸磷做准备。经过总结在厌氧条件下,聚磷菌Accumulibacter吸收乙酸和丙酸代谢转化的化学计量方程,并对模型中系数、还原力的产生、糖原降解途径以及厌氧条件下最终产物PHA的组成进行了讨论,得出挥发酸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且糖原经过ED途径提供还原力,多聚磷酸盐水解提供ATP和释放磷酸盐于体外,最终产生PHA的假设过程。但是,经过众多模型试验,一些假设仍没有得到最后的结论,所以应该进一步用富集程度较高的污泥进行精确研究。本文最终希望利用聚磷菌的代谢模型在工程运用中发挥最大效用。  相似文献   
974.
交替式活性污泥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污水处理工艺,它在一个反应器或一组反应器中通过时间或空间的交替实现对污水的处理。从最基本的形式到后来的各种变形,交替式活性污泥法工艺在控制系统、运行模式上都发展迅速。文章首先给出了交替式活性污泥法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对三沟式氧化沟、UNITANK工艺、交替式内循环活性污泥工艺(AICS)和五箱一体化活性污泥工艺这几种典型的交替式活性污泥法进行了概述,最后提出了交替式活性污泥法的问题和其发展方向。交替式活性污泥法工艺是一种高效、经济、灵活的污水处理工艺,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75.
文章采用陶粒滤料为载体,研究了在冬季低温条件下化学混凝-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对模拟灰水的中试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冬季水温为3℃-15℃的条件下,初沉处理大大减轻了后续曝气生物滤池的运行负荷的同时也提高了整个工艺的搞冲击能力。当曝气生物滤池水力负荷为3.8m/h时,COD、LAS的去除效率分别在70%、80%以上。NH4-N去除效率受LAS、COD、温度影响较大,整个工况去除效率在15%~75%。NH4-N的去除效率随着COD负荷的增加,其去除效率受到严重的影响。COD的去除负荷率为2.85kg/(m^3滤料·d)升高到5.04kg/(m^3滤料·d)时,NH4-N的去除率则由61%-77%,下降到26%~41%,说明了异养微生物的生长严重抑制了硝化亚硝化细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976.
沸石滤料曝气生物滤池的挂膜启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沸石滤料曝气生物滤池(ZBAF),对微污染水源水预处理的挂膜启动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挂膜过程中CODMn和氨氮的去除率提高不同步,好氧异养菌的增殖速度较快,硝化菌增殖较慢;ZBAF对氨氮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高达90%以上。启动初期对氨氮的去除以离子交换作用为主,末期以硝化作用为主,CODMn的去除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故对于ZBAF应以氨氮的硝化去除率达到稳定作为挂膜成熟的标志,而不以氨氮总去除率及CODMn去除率作为标志。  相似文献   
977.
In this study, three sequential batch biofilm reactors (SBBRs) were operated for 155 days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completely autotrophic nitrogen removal over nitrite (CANON) process under different aeration modes and dissolved oxygen (DO). Synthetic wastewater with 160-mg NH4 +-N/L was fed into the reactors. In the continuously-aerated reactor, the efficiency of the ammonium nitrogen conversion and total nitrogen (TN) removal reached 80% and 70%, respectively, with DO between 0.8–1.0 mg/L. Whereas in the intermittently-aerated reactor, at the aeration/non-aeration ratio of 1.0, ammonium was always under the detection limit and 86% of TN was removed with DO between 2.0–2.5 mg/L during the aeration time. Results show that CANON could be achieved in both continuous and intermittent aeration pattern. However, to achieve the same nitrogen removal efficiency, the DO needed in the intermittently-aerated sequential batch biofilm reactor (SBBR) during the aeration period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inuously-aerated SBBR. In addition, the DO in the CANON system should be adjusted to the aeration mode, and low DO was not a prerequisite to CANON process.  相似文献   
978.
试验采用硅藻土和生物接触氧化组合工艺处理污水处理厂出水,氨氮从10mg/L下降到0.5mg/L以下,去除率70~95%;硅藻土澄清池对总磷的去除率高于95%;且对浊度、色度均有良好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979.
根据对城市生活垃圾不同的处理方法,并结合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提出了中小城市应按其实际情况采用适宣本地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相应方法。  相似文献   
980.
长期有机物循环对红壤稻田养分及水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长期有机物循环的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有机物循环利用对红壤稻田养分供应及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目的是了解长期有机物循环利用后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水稻生长特性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有机物循环明显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并使土壤养分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上。有机物循环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N、全P和全K及其有效部分的平均含量分别比无循环处理提高了445%、347%、175%、94%,特别是碱解N,速效P和速效K含量提高显著,有机物循环处理比无循环处理提高达469%、452%和347%。有机物循环利用提高了水稻分蘖数和叶面积指数,使水稻群体的透光率减少。有机物循环处理平均单叶净光合速率比无循环处理高68%,蒸腾作用比无循环处理高50%,最终表现为干物质积累量及稻谷产量的增加。对长期有机物循环利用后的红壤稻田养分指标与水稻生长指标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后发现,土壤中速效P及有机质含量的增加是促进水稻生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