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5篇
  免费   536篇
  国内免费   1099篇
安全科学   195篇
废物处理   266篇
环保管理   401篇
综合类   2084篇
基础理论   548篇
污染及防治   760篇
评价与监测   96篇
社会与环境   73篇
灾害及防治   107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122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155篇
  2016年   161篇
  2015年   168篇
  2014年   242篇
  2013年   274篇
  2012年   238篇
  2011年   245篇
  2010年   203篇
  2009年   208篇
  2008年   154篇
  2007年   261篇
  2006年   270篇
  2005年   211篇
  2004年   164篇
  2003年   150篇
  2002年   130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2篇
  1971年   1篇
  1970年   1篇
  196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This study among 85 individuals used a day reconstruction approach to examine whether workaholism mode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ily activities during non‐work time and daily well‐being in the evening (evening happiness, momentary vigor before bedtime, and momentary recovery before bedtime). Specifically, it was hypothesized that daily work‐related activities during the evening have a stronger negative relationship with daily well‐being for employees high (versus low) in workaholism and that daily physical and social activities have a stronger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well‐being for employees high (versus low) in workaholism. The results of multilevel analyses largely supported the hypotheses for daily physical and work‐related activities but not for social activities during non‐work time. These findings imply that organizations should not encourage their employees and particularly those who score high on workaholism to work during non‐work time and instead promote physical exercise.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氧气转炉煤气的干法和湿法净化回收技术的发展现状,着重二者的技术经济比较,阐述干法(LT法)的发展优势.  相似文献   
13.
城市污水再生处理工艺中发光细菌毒性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保障再生水的生态安全是污水再生利用过程中非常关键的问题.本文采用发光细菌毒性测试方法测定了2个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示范工程工艺流程中生物毒性的变化,尤其是可能生成有毒副产物的氯消毒过程中的毒性变化.结果表明,二级生物处理能显著降低污水的发光细菌毒性,但氯消毒显著提高了污水的毒性,并且脱氯后污水的毒性仍保持较高的水平,对生态安全造成了潜在威胁.同时,通过比较2种污水水质发现,DOC(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和UV254(254 nm处的紫外吸收值)较高的水样,消毒后的毒性较大,认为DOC和UV254可望作为预测污水消毒生态风险的水质指标,为污水消毒实践中确定安全合理的污水水质条件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应用高频气力分选机分选电子废料碎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行了实验室高频气力分选机分选3~0.3 mm印刷电(线)路板模拟物料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振频为1 621次/min,上升风量为120 m3/h,95 m3/h,60 m3/h,床面横向倾角6.64°,纵向倾角为1.07°时,金属回收率达93.95%;重产物金属品位为89.19%;轻产物中非金属的品位达99.33%.0.5~0.3 mm细粒物料的分选效果也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5.
潮土施镍对小白菜的生物效应及其临界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潮土施Ni对盆栽蔬菜的生态效应,并通过小白菜生物量的变化、地上部茎叶Ni质量比及土壤有效态Ni质量比来表征土壤Ni污染的毒性临界值.结果表明,潮土施Ni对蔬菜未表现出增产效应.施Ni量低于25 mg/kg,其生物产量无明显降低.随施Ni量的增加,生物产量呈显著下降,生物量变化与Ni质量比呈高度负相关.潮土施Ni增加茎叶和根系中Fe,Mn,Ca,Mg元素质量比,降低Cu,Zn元素质量比.4种性质不同的提取试剂提取的土壤有效态Ni质量比与植物Ni吸收均呈高度正相关,较好地反映了植物的危害状况,且以DTPA提取效果最佳.以生物减产量突变点为依据,确定潮土施Ni毒害临界值为:土壤全量Ni为41.86 mg/kg,有效态Ni质量比为2.55mg/kg(DTPA)和茎叶Ni质量比为22.39 mg/kg.  相似文献   
16.
根据塔河数字林业系统对数据库的可用性和数据的可恢复性以及恢复时间的要求,在众多备份技术中选择了Oracle Data Guard技术,本文针对这一技术,简要阐述了其概念和功能,并且详细介绍了其技术组件和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17.
通过测定液体与废白土粉末之间的接触角及液体与蜡之间的液液界面张力,对水基表面活性剂乳液的溶剂及配方进行了优选,得到最佳的水基面活性剂乳液的组成为:质量分数0.2%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体积分数为2.5%的乙醇+体积分数为25%的混合烃(正己烷+苯,等体积)+体积分数为72.5%的水。实验证明,用该水基表面活性剂乳液处理废白土,蜡的回收率可达80%,同时不破坏白土的颗粒结构。  相似文献   
18.
电化学法从废料中回收金银和铅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从含Au,Ag和Pb废料中综合回收Au,Ag和Pb的电化学分离过程,在实验确定的最佳工艺条件(电极组成,70g/LPb^2+,100g/L∑(SiF^2-6)电解温度40℃,电流密度100A/m^2时,β-萘酚,骨胶浓度分别为0.002g/L和0.5g/L)下制得了纯度为99%Pb的平滑致密阴极铅沉淀物,铅电流效率大于98%,比电能消耗117kW.h/tPb,Au,Ag进入阳极泥的回收率分别为  相似文献   
19.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1970-2000年代生物结皮覆盖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结皮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主要的地表覆盖类型,也是维持其地表稳定的重要生物因子。论文利用20世纪70年代中期、80年代末期及21世纪初的遥感影像,通过生物结皮指数提取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在相应时期内的生物结皮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研究区近30年来生物结皮空间分布的变化特征;利用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计算了各个时期内结皮覆盖的景观指数熏并对其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新疆气候增湿、增暖明显,近30年来结皮发育良好。但由于油田开采、水利工程建设、牲畜放牧等人类活动的加强,结皮发育受到较为严重的干扰,区域内结皮斑块破碎化程度加大。  相似文献   
20.
C/P对EBPR系统PAOs与GAOs竞争及PHAs代谢过程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涛  方婧  孙培德  钟晓  徐少娟  方治国 《环境科学》2010,31(12):2938-2944
以富含聚磷菌(PAOs)活性污泥为基础,基于FISH技术研究了SBR工艺不同C/P(25∶1、20∶1、15∶1和10∶1)对EBPR系统中功能菌变化特征与微生物胞内聚合物(PHAs)代谢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0 d运行处理,C/P分别为25∶1、20∶1和15∶1系统磷酸盐去除率88%,而C/P为10∶1系统磷酸盐的去除率为0%.FISH检测结果显示,随着C/P从25∶1下降到10∶1,EBPR系统中PAOs的含量相应从(76.42±1.24)%减少到(10.40±0.97)%,而聚糖菌(GAOs)则从(16.36±3.41)%增加到(34.25±2.59)%.在厌氧段,不同C/P条件下EBPR系统中PHB和PHV的合成动力学系数大小分别为K25∶1K20∶1K15∶1K10∶1和K15∶1K20∶1K25∶1K10∶1.随着C/P从25∶1下降到10∶1,合成PHB在PHAs中所占的比例从85%下降到24%,而PHV则从15%上升到76%;在好氧段,不同C/P系统消耗PHB和PHV的动力学系数大小均为K20∶1K25∶1K15∶1K10∶1,且C/P为25∶1、20∶1和15∶1时系统消耗主要成分是PHB(占PHAs 71%~75%),而C/P为10∶1时系统消耗主要成分是PHV(占PHAs 71%).由此表明,随着C/P的降低,EBPR系统内GAOs增加而PAOs减少,从而导致系统内PHB合成与消耗比例逐渐减少,而PHV合成与消耗比例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