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2篇
  免费   539篇
  国内免费   1099篇
安全科学   195篇
废物处理   266篇
环保管理   401篇
综合类   2084篇
基础理论   548篇
污染及防治   760篇
评价与监测   96篇
社会与环境   73篇
灾害及防治   107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122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155篇
  2016年   161篇
  2015年   168篇
  2014年   242篇
  2013年   274篇
  2012年   238篇
  2011年   245篇
  2010年   203篇
  2009年   208篇
  2008年   154篇
  2007年   261篇
  2006年   270篇
  2005年   211篇
  2004年   164篇
  2003年   150篇
  2002年   130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2篇
  1971年   1篇
  1970年   1篇
  196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东太湖沉积物中氮的积累与水生植物沉积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揭示浅水湖泊沉积物中氮的积累及其与水生植物间的关系,1993年11月在东太湖42个样点上采集了沉积物柱状样品并进行了分析。东太湖硬度小于5kgf/cm2的松软淤积层平均厚度0.96m,全湖淤积量149×106t。粉沙质淤积物中总氮(TN)含量0.009%~0.801%,总有机碳(TOC)含量0.01%~17.36%,变幅极为悬殊。总氮含量与总有机碳含量间呈密切的线性正相关TN(%)=0.0251TOC(%)+0.0063,表层沉积物中总氮和总有机碳含量都与水生植物的现存量有较为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氮和有机碳主要经过水生植物的生物沉积途径进入沉积物,水生植物有将湖水中的氮传输到底泥中,使其进入地球化学循环的功能,这对于降低湖水中的氮含量、防止富营养化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2.
渤海湾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原因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蔡文倩  刘录三  乔飞  林岿璇  周娟 《环境科学》2012,33(9):3104-3109
根据近6年来的渤海湾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的资料,以及2011年的现场调查数据,从渤海湾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出发,分析了其变化的过程和规律.同时结合渤海湾水域近几年来的水动力条件以及营养盐、溶解氧等水质特征变化,探讨底栖生物群落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渤海湾大型底栖生物的物种数、生物量、丰度、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的高值区皆集中分布在海河口北侧离岸较远的海域,而低值区则基本集中分布近岸海域,且呈现由近岸向外海逐渐增加的趋势.渤海湾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变化可大体分为3个明显的时间节点:第一个时间节点为2005年和2008年,底栖生物群落无论总物种数、生物量和丰度都较高;第二个时间节点为2009年和2010年,底栖生物群落的上述指标值最低,表明这两年渤海湾受自然变化和人为因素干扰的程度加剧;2011年,由于渤海湾水域的各项强有力的环保措施的实施,底栖生物群落的上述指标值最高,说明其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渤海湾水域底栖生物群落变化受到该区域的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共同影响,变化特征也与各环境因素的变化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03.
SBR工艺处理晚期垃圾渗滤液的脱氮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有效容积为1 200 m3的SBR反应器处理晚期垃圾渗滤液,进行生物脱氮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投加粪水调节进水C/N,能显著提高SBR反应器对晚期垃圾渗滤液中氮素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其中第112~136 d的TN平均去除率高达82.62%,出水TN≤190 mg.L-1,COD≤400 mg.L-1;能在反应器内达到各种生物脱氮反应的平衡状态,BOD5与TN去除量的比值稳定在1.43左右.在稳定平衡阶段,通过对反应器内氮素污染物和SO24-的含量变化进行周期跟踪监测,发现在搅拌回流阶段存在NH4+-N和SO24-的同时等比例去除现象,去除率分别为27.06%和76.17%,反应器内存在同步硝化反硝化和同步脱氮除硫(SO24-)过程;量化分析了反应器内各种生物脱氮反应,得到异养反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同化作用、同步脱氮除硫(SO24-)和内源呼吸反硝化对TN去除量的贡献率分别为62.6%、33.8%、7.0%、26.1%和2.7%.  相似文献   
104.
利用正交实验确定了飞灰中重金属生物淋滤浸出的最佳条件:pH 4.0、飞灰固体浓度1%和硫粉添加量5 g·L-1。在此条件下,飞灰中Cu、Zn、Pb和Cd的去除率分别为47.3%、72.9%、12.4%和75.8%。通过氮气吹脱硫酸盐生物还原产生的H2S,在pH为2.2和4.0时可分别以硫化物沉淀形式选择回收生物淋滤产生的淋滤液中的Cu和Zn。X射线能谱分析发现,沉淀得到的铜和锌纯度分别达90.6%和99.9%。X射线衍射分析铜沉淀的晶体类型主要为靛铜矿(CuS)、蓝辉铜矿(Cu7S4)和雅硫铜矿(Cu9S8);锌沉淀主要为纤维锌矿(ZnS)。综合分析,微生物硫氧化-硫还原可以以纯净硫化物形式回收飞灰中47.3%的Cu和64.0%的Zn。  相似文献   
105.
为了对比研究传统A2/O工艺和氧化沟型A2/O工艺的脱氮除磷性能,通过实验分析了2种工艺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不同混合液回流比、不同污泥回流比、不同污泥浓度条件下的脱氮除磷效果及典型工况下的污染物去除过程。结果表明,2种工艺在大多数情况下均可实现良好的脱氮除磷性能,出水COD、NH4+-N、TN和TP等各项水质指标均可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要求。在传统A2/O工艺的缺氧段发生了反硝化除磷反应,在氧化沟型A2/O工艺中则未发生。  相似文献   
106.
2020年12月在西北江下游河流设置11个采样点,调查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应用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B-IBI)评价河流健康状况,并分析B-IBI值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参照点位的B-IBI值在059~400之间,处于中等—优状态;受损点位的B-IBI值在0~082之间,处于很差—良好状态,其中较差和很差状态占比为875%。氨氮浓度与B-IBI值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性,降低水污染负荷是促进底栖动物群落恢复健康的有效途径。在水质已经实现好转的基础上,可通过营造河底卵石生境来促进底栖动物群落恢复,同时也应加强河岸带的修复。  相似文献   
107.
刘群 《环保科技》2012,18(2):28-30
介绍了“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具有污染物浓度高、水质水量波动大等特点的某小型企业中药废水实际工程.监测数据表明该工艺处理效果稳定、可靠,出水指标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医药原料药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实现火箭测试平台多通道脉动压力的同步采集与数据回收.方法 在多时钟的采样系统内,采用统一的同步触发信号作为各通道的采样使能,实现40通道脉动压力的同步采集.采用\"采存分离\"的设计方法 将存储电路从采样系统中分离,仅对存储电路进行抗冲击防护,通过火炮试验考核抗冲击性,通过回收存储电路实现数据回收.结果 40通道的采...  相似文献   
109.
为探索重点生物物种保护率监测方法并实践应用,选取昆山和射阳作为试点县域开展重点生物物种保护率监测研究。结果显示,共监测到重点生物物种87种,其中动物79种,植物8种。受威胁物种39种,其中极危物种5种,濒危物种19种,易危物种15种。重点保护物种79种,其中一级保护野生动植物28种,二级保护野生动植物51种;昆山和射阳的重点生物物种保护率分别为97.73%和100%。提出,为实现重点生物物种保护率监测工作的业务化运行,支撑重点生物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需要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观测能力建设,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长效机制,完善生物多样性物种信息数据库;各相关部门应统筹协调,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实现重点生物物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监测、管理和保护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10.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ddressing climate warming. Inner Mongolia grassland is a sensitive and vulnerable area of climate and an important region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New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approaches with nomadic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should be exploded in the context of climate warming. In this paper, the different utilization pattern of grassland in different regions, the different modes of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and historical culture were analyzed first in Nenjiang–West Liaohe plain and Ke’erqin region, Inner Mongolia Plateau and Ordos Plateau. Then, nomadic culture on the grassland was discussed from the productivity to biodiversity, from local livestock variety to resource-used system. Finally, new approaches of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with inheriting the essence of nomadic culture were proposed, including protecting biodiversity and using resources reasonably, performing a practice of grazing suspension–rotational grazing system, fencing degenerated grassland to facilitate its growth, founding new farming and husbandry system on the grassland, and establishing an incentive mechanism favorable to grassland and ethical cultural prote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