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5篇
  免费   225篇
  国内免费   942篇
安全科学   222篇
废物处理   126篇
环保管理   295篇
综合类   1680篇
基础理论   411篇
环境理论   10篇
污染及防治   406篇
评价与监测   87篇
社会与环境   85篇
灾害及防治   40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137篇
  2013年   204篇
  2012年   193篇
  2011年   189篇
  2010年   175篇
  2009年   171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217篇
  2006年   238篇
  2005年   176篇
  2004年   152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102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1篇
  1970年   2篇
  196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有风条件下室内火灾自然排烟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缩尺度试验方法对有风条件下室内火灾自然排烟过程准稳态进行研究,分析不同补气口、排烟口位置和风向对排烟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将补气口设在迎风面,排烟口设在背风面或侧风面时将获得比没有环境风时更好的自然排烟效果;而在其他情况下,环境风将通过减小排烟口处内外压差以及对室内烟气层产生扰动来降低自然排烟效果。在设置建筑自然排烟系统时,应综合考虑火灾具体情况以及当地风速条件,选择对自然排烟有利的排烟口与补气口位置组合,以提高自然排烟的效果。  相似文献   
952.
硫酸锰渣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及生物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硫酸锰渣污染土壤中Cu,Zn,Cd,Pb,Mn的总量和各形态含量.结果表明重金属总量远超过环境背景值和土壤环境二级标准.重金属各形态分布特征:Cu,有机态>残渣态>铁锰氧化态>碳酸盐态>可交换态;Zn,残渣态>铁锰氧化态>有机态>碳酸盐态>可交换态;Cd,铁锰氧化态>可交换态>碳酸盐态>残渣态>有机态;Pb,铁锰氧化态>残渣态>有机态>碳酸盐态>可交换态;Mn,铁锰氧化态>残渣态>可交换态>有机态>碳酸盐态.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系数和迁移系数均为Cd>Mn>Pb>Cu>Zn.  相似文献   
953.
应用电性拓扑状态指数预测烷烃自燃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一个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定量结构-性质相关性模型,用于52种烷烃化合物自燃点的预测研究。应用原子类型电性拓扑状态指数作为表征分子结构特征的描述符。该指数既能表征分子的电子特性,又反映其拓扑特征,同时易于计算,并有较强的同分异构体区分能力。采用误差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方法对烷烃自燃点与电性拓扑状态指数间可能存在的非线性关系进行拟合。将52种烷烃样本随机划分为训练集(30种)、验证集(8种)和测试集(14种),并通过“试差法”确定网络的最优参数。运用最佳网络结构[64—1]对实验样本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多数样本的自燃点预测值与实验值符合良好,对于测试集,平均预测绝对误差为8.4℃,均方根误差为11.8,优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和传统基团贡献法所得结果。该方法的提出为工程上提供了一种根据分子结构预测有机物白燃点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54.
实验研究了菌体接种量、氮源、氮源浓度、温度和pH等不同因素条件下,黄孢原毛平革菌对果胶废水中果胶和COD去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量为10 g/L时,黄孢原毛平革菌对果胶和COD的去除率最高,分别为96%和83%。酒石酸铵为黄孢原毛平革菌处理果胶废水的最佳氮源,其最佳浓度为0.8 g/L,在此条件下,菌体对果胶和COD的去除率分别为96%和84%。废水温度为25~35℃,废水pH值为4~5时,黄孢原毛平革菌对果胶废水中果胶和COD的去除效率分别可达95%及80%以上。黄孢原毛平革菌处理果胶废水的研究结果可为实际废水处理工程技术工艺的设计提供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55.
为解决稠油废水达标排放问题,构建了一套中试实验装置,以经过除油、浮选和过滤预处理的富含溶解性有机化合物、氮磷缺乏的低浓度难生化稠油废水为原水,进行了187 d的连续运行,结果表明,经过厌氧和好氧生物处理后,出水COD可降至80~100 mg/L以下,再经膜过滤后COD降至60~80 mg/L,加入少量的粉末活性炭进行吸附处理后,出水COD可稳定在50 mg/L以下;水力停留时间从72 h降至30 h时,出水COD基本无变化;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表明该系统容易去除的有机物为酮类、醇类等物质,而烷烃(C17~C25)和芳烃等为本工艺难降解物质,通过膜生物反应器工艺优化或选择专门降解菌如Acinetobacter spp.进行处理可进一步降低出水COD的浓度。  相似文献   
956.
曹飞丽  肖蕾  刘怡  黄建良 《化工环保》2014,34(2):186-190
以白腐菌的典型菌种黄孢原毛平革菌为改性菌种,对中药渣进行改性处理,研究了改性中药渣对Cr(Ⅵ)的吸附性能。采用SEM技术对改性中药渣进行表征。研究了废水pH、改性中药渣加入量、吸附温度和吸附时间对Cr(Ⅵ)吸附效果的影响。表征结果显示,中药渣经过改性后表面出现许多孔隙,比表面积增大,为吸附Cr(Ⅵ)提供了更多的吸附位。实验结果表明:在初始Cr(Ⅵ)质量浓度50 mg/L、改性中药渣加入量5 g/L、废水pH 2、吸附温度45 ℃、吸附时间20 h的条件下,改性中药渣对Cr(Ⅵ)的去除率达99.5%,吸附量可达9.82 mg/g;改性中药渣对Cr(Ⅵ)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能很好地对改性中药渣吸附Cr(Ⅵ)的数据进行拟合。  相似文献   
957.
采用菌剂挂膜,活性污泥挂膜和自然挂膜3种不同方式形成生物滴滤塔,考察挂膜方式对生物滴滤塔去除H2s恶臭气体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进气H2S浓度为5mg/m3时,菌剂挂膜、活性污泥挂膜、自然挂膜形成的生物滴滤塔出气H2s浓度分别为15.7~17.4、11.6~14.8和15.0~15.9μg/m3;塔内压降分别为3—4mm水柱、6mm水柱和4—5mm水柱;喷淋后滤出液中硫酸根的浓度分别为14、22和17mg/L,硫的转化率分别为45%、60%和50%。当进气H2S浓度增大至7mg/m3时,3个塔经过7d的调整后,均能达到稳定状态,稳定后3个塔中出气H2s浓度和压降基本没变,喷淋后滤出液中硫酸根浓度依次增大至25、31和30mg/L左右。采用活性污泥挂膜形成的生物滴滤塔处理H2s的能力比菌剂挂膜和自然挂膜的高。  相似文献   
958.
一株反硝化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反硝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处理城镇污水的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中分离获得一株反硝化细菌D3,并进一步研究该菌株的系统发育地位及反硝化特性。采用16S rDNA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初步鉴定,探讨了基质浓度、起始pH和温度对菌株反硝化活性的影响。根据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测定分析,初步鉴定菌株属于寡养单胞菌属。该菌能利用硝酸钠或亚硝酸钠进行反硝化作用,最佳电子受体是硝酸盐氮,反硝化速率最大为19.86 mg/(L·h),最适生长pH为7.36,最适生长温度为33.5℃。菌株D3在初始硝态氮浓度为140 mg/L,以乙酸钠为惟一碳源,pH为7.36,温度33.5℃的最优生长条件下,培养10 h进入对数生长期,倍增时间为9.9 h,48 h内硝酸盐还原率达95%。  相似文献   
959.
2种填料作为生物膜载体修复微污染河水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序批式生物反应器(SBBR),在水温为(19.0±1.5)℃,DO≥4.5 mg/L条件下,比较基于2种生物膜填料(竹丝和空心塑料球)上的微生物对微污染河水中高锰酸钾指数(COD Mn)、总氮(TN)和总磷(TP)等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经过4 h的运行,竹丝作为生物膜载体时,COD Mn、TN的去除分别为17.5%~48.8%和49.38%~70.93%,但TP的去除效果不明显;而基于空心塑料球的生物膜对COD Mn的去除率仅为2.4%~42%,对TN和TP去除效果均不明显。通过显微分析发现,基于竹丝填料生物载体上微生物种类、数量明显多于空心塑料球。  相似文献   
960.
The present study evaluates the tolerance and accumulation potential of Vitis vinifera ssp. sylvestris under moderate and high external Cu levels. A greenhous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 range of external Cu concentrations (0–23 mmol L−1) on growth and photosynthetic performance by measuring gas exchange,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parameters and photosynthetic pigments. We also measured the total copper, nitrogen, phosphorus, sulphur, calcium, magnesium, iron, potassium and sodium concentrations in the plant tissues. All the experimental plants survived even with external Cu concentrations as high as 23 mmol L−1 (1500 mg Cu L−1), although the excess of metal resulted in a biomass reduction of 35%. The effects of Cu on growth were linked to a reduction in net photosynthesis, which may be related to the effect of the high concentration of the metal on photosynthetic electron transport. V. vinifera ssp. sylvestris survived with leaf Cu concentrations as high as 80 mg kg−1 DW and growth parameters were unaffected by leaf tissue concentrations of 35 mg Cu kg−1 DW. The results of our study indicate that plants of V. vinifera ssp. sylvestris from the studied population are more tolerant to Cu than the commercial varieties of grapevine that have been studied in the literature, and could constitute a basis for the genetic improvement of Cu tolerance in grapevi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