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7篇
  免费   205篇
  国内免费   1063篇
安全科学   107篇
废物处理   48篇
环保管理   117篇
综合类   1703篇
基础理论   359篇
污染及防治   343篇
评价与监测   137篇
社会与环境   46篇
灾害及防治   1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108篇
  2021年   137篇
  2020年   125篇
  2019年   125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142篇
  2015年   154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177篇
  2012年   165篇
  2011年   172篇
  2010年   154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北京市机动车尾气排放PM10组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为提高机动车尾气排放可吸入颗粒物PM10成分谱的代表性和准确性,提出并采用在机动车尾气检测线上采用稀释通道采样器随机采集机动车排出PM10的采样方法。采集了591辆轻、重型汽油车和柴油车尾气排放PM10,测试并分析了颗粒物的27种组分。数据表明:机动车排放颗粒物PM10中含量丰富的组分为OC、EC、NH+4、NO-3和SO2-4;柴油车排放PM10中OC和EC的质量分数为49.08%,是汽油车(38.38%)的1.3倍,汽油车的OC/EC(2.36)是柴油车(0.78)的3倍;汽油车排放PM10中的二次转化产物(SO42-+NH4++NO3-)的质量分数为19.37%,是柴油车(3.57%)的5.4倍;汽油车排放NH+4是柴油车的5.3倍。  相似文献   
992.
建立了直接进样-热脱附-GC-MS快速测定细颗粒物中甾烷类和藿烷类有机示踪物的方法。经实验条件优化,13种目标化合物的线性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均在0.990以上,空白加标回收率为81.4%~102.3%,实际样品加标回收率为79.1%~112.9%,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3.2%。当采样体积为24 m~3时,各目标化合物的检出限为0.008~0.084 ng/m~3,方法灵敏度高。利用该方法测定了北京城区采暖季和非采暖季PM2.5实际样品,结果表明:各目标物均有检出,且采暖季的甾烷类和藿烷类化合物的总量均明显高于非采暖季。该方法无需复杂的前处理和有机溶剂,操作简便快捷,在颗粒物中非极性化合物的快速检测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3.
Cooling buildings with large airflow rates of outside air when temperatures are favorable is an established energy-saving measure. In data centers, this strategy is not widely used, owing to concerns that it would cause increased indoor levels of particles of outdoor origin, which could damage electronic equipment. However,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ypical of data centers and the associated potential for equipment failure are not well characterized. This study presents the first published measurements of particle concentrations in operating data centers. Indoor and outdoor particle measurements were taken at eight different sites in northern California for particulate matter 0.3–5.0 μm in diameter. One of the data centers has an energy-efficient design that employs outside air for cooling, while the rest use conventional cooling methods. Ratios of measured particle concentrations in the conventional data centers to the corresponding outside concentration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typically found in office or residential buildings. Estimates using a material-balance model match well with empirical results, indicating that the dominant particle sources and losses have been identified. Measurements taken at the more energy-efficient site show nearly an order of magnitude increase in particle concentration when ventilation rates were high. The model indicates that this increase may be even higher when including particles smaller than the monitoring-equipment size limitation. Even with the increases, the measured particle concentrations are still below concentration limits recommended in industry standards.  相似文献   
994.
有机物对人工湿地基质除磷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剑波  闻岳  赵星洁  周琪  蒋志光  张倩 《环境科学》2008,29(7):1880-1883
以页岩陶粒为基质,在水力停留时间2d,连续进出水条件下,研究分析了进出水中磷素、基质中磷的形态和附着生物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基质的除磷效率随有机物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有机物对页岩磷吸附能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进水COD浓度分别为100mg/和200mg/L时,其吸附能力分别下降了49%和62%.有机态松散结合磷、腐殖质态磷和钙镁结合磷明显提高,而铁铝结合磷从36.75%分别降到18%和11.77%,证明有机物累积对铁铝结合磷形成的抑制是磷吸附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另外,进水有机物浓度越高,反应器中基质附着的生物膜量就越大,生物膜的厚度可能会影响水中磷元素向基质扩散时传质的过程.  相似文献   
995.
垂直潜流人工湿地中有机物去除动态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建锋  徐祖信  李怀正 《环境科学》2008,29(8):2166-2171
在分析垂直潜流人工湿地不同高度有机物去除率及其形态变化的基础上,推求出各形态有机物在垂向沿程的平均去除速率,建立了进水浓度和进水水力负荷规律曲线.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垂直潜流人工湿地中有机物的去除主要集中在布水管至布水管下10 cm的基质层内,进水水力负荷越小,该基质层内有机物的去除率也越高;在以粗砂作为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的基质、进水水力负荷≤0.5 m3/(m2·d)的条件下,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对有机物去除的有效高度为60 cm;布水管下10 cm基质层不同类型有机物的平均降解速率都处于最大,随着垂向沿程深度的增加.各类型有机物的平均降解速率都呈较大幅度递减趋势;以砂子为基质的垂直潜流人工湿地进水浓度和进水水力负荷规律曲线可表示为(Cin-Cou)×q=1107.02-2.96 Cin× q.  相似文献   
996.
咸水藻水华期溶解有机质光谱特征变化的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崇明北湖湖水培养长江口常见的中肋骨条藻为研究对象,模拟了其在咸水湖中的水华暴发过程,利用分子光谱学技术分析了中肋骨条藻培养过程中溶解有机质(DOM)的光学吸收系数(a355)和三维荧光光谱(3DEEM)的变化.结果表明,中肋骨条藻增殖过程a355逐渐增加,并且出现7种荧光团,代表DOM中的类蛋白荧光物质和类腐殖酸荧光物质.在藻类进入衰亡期后,各荧光峰强度大幅度增加;类腐殖酸荧光强度、溶解有机碳(DOC)含量和a355之间均存在着良好的相关性,高、低激发波长的类蛋白荧光物质具有同源性.荧光指数的增大与类蛋白荧光的产生,显示微生物在有色溶解有机质(CDOM)的生产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菌条件下培养的藻液中各荧光峰强度均很弱,说明细菌可能将源于藻类的非荧光物质转化为CDOM.  相似文献   
997.
土壤有机质对土霉素在土壤中吸附-解吸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批量平衡方法,研究了土霉素在原土及去除有机质土壤中的吸附和解吸.结果表明,土霉素在原土和去除有机质土壤中的吸附和解吸等温线均不同程度地偏离线性模型,其中Freundlich模型可以对吸附和解吸数据进行良好的非线性拟合,在不同土壤以及不同土壤处理中的拟合相关系数(r)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去除有机质能够降低土霉素在土壤中的吸附容量(lgKf),但增加了吸附强度(1/n).土霉素在土壤上的解吸过程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在所设土霉素浓度范围内,土霉素在褐土和红壤中的平均滞后系数(HIa)分别为0.039和0.015;去除有机质后的褐土和红壤对土霉素的解吸滞后现象显著增强(P<0.01),其HIa分别增加到0.068和0.028.  相似文献   
998.
为阐述青木关地下河中溶解态正构烷烃和脂肪酸的来源、迁移及转化研究,2013年7月31日、10月25日分别在青木关地下河入口、天窗和出口处进行采样,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样品中溶解态正构烷烃、脂肪酸的组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7月和10月样品中溶解态正构烷烃、脂肪酸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 354、667 ng·L-1和24 203、2 526ng·L-1.溶解态正构烷烃和脂肪酸的含量随地下河运移距离的增加均呈降低的趋势;基于正构烷烃分子特征参数CPI、OEP、Paq和R(ΣC≤20含量与总量的百分比)发现7月青木关地下河中溶解态正构烷烃主要来源于细菌等微生物和藻类.10月主要来源于地表水生植物,但随着地下河运移距离的增加,藻类和细菌等微生物的贡献逐渐增大;溶解态脂肪酸C16:0比例最高,结合碳峰分布特征显示7月和10月水样中,藻类和细菌等微生物为地下河中溶解态脂肪酸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999.
太湖水体溶解性有机质荧光特征及其来源解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3DEEM)-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技术,通过野外现场调查和室内模拟实验,分析富营养化湖泊(太湖)水体溶解性有机质(DOM)组成结构、分布规律及其来源,进一步研究藻类和水生植物残骸腐烂分解以及沉积物释放对水体DOM荧光组成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太湖水体各个湖区DOM主要以类色氨酸物质(T1、T2峰)为主,竺山湾还存在类腐殖质和类富里酸物质,其荧光指数(f450/500)为1.53±0.06,接近陆源f450/500值(1.4),DOC浓度全湖最高((7.13±2.45)mg·L-1),兼具陆源与生物来源的双重特性.2太湖藻类DOM组成丰富,出现了7种荧光组分,主要为类腐殖质、类富里酸和类蛋白物质(包括类色氨酸和类酪氨酸),藻类腐烂分解后,紫外区类色氨酸T2峰和类酪氨酸B2峰消失,其他类蛋白物质和部分易降解的类富里酸物质向水体中释放,其中A峰和C峰所代表的类富里酸物质降解率较高,分别降解了70.3%和41.0%.3水生植物DOM以类腐殖酸物质为主,其残骸腐烂分解后DOM由陆源类腐殖质向类腐殖酸物质转化.4沉积物DOM出现了5类荧光峰,兼具外源污染的类富里酸荧光C峰和A峰,同时含有生物来源的B1、B2、T2类蛋白荧光峰,随其降解时间的增长,T2荧光峰消失,B1、B2荧光物质降解率分别高达86.5%和82.5%,而C峰和A峰分别上升25.1%和1.5%,沉积物降解过程中大量类蛋白物质向上覆水体中释放,同时部分类蛋白物质向着更稳定的类富里酸物质转化.因此,外源输入和内源负荷(藻类和水生植物残骸腐烂分解以及沉积物释放等)对湖泊水体DOM组成结构以及富营养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00.
黄飘怡  徐斌  郭东良 《环境科学》2018,39(3):1046-1052
以取自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河南段沿线10个分水口门的原水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原水中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和亲疏水性分布规律;并且研究了原水在氯化和氯胺化条件下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的变化规律.分离实验结果表明,南水北调沿程原水中的有机物以小分子和强疏水性为主,1×103区间的溶解性有机碳(DOC)所占的比例最大,质量分数约为57%,强疏水性组分的DOC含量最高,占到总量的50%左右;氯化及氯胺化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氯化及氯胺化后主要生成了两种含碳消毒副产物(三氯甲烷和一溴二氯甲烷)和两种含氮消毒副产物(二氯乙腈和三氯硝基甲烷).氯化三氯甲烷生成潜能约为120μg·L-1,与氯化生成潜能相比,氯胺化三氯甲烷生成潜能减少了90%左右,一溴二氯甲烷减少了84.9%左右,生成的两种含氮消毒副产物增加了,其中二氯乙腈的生成量增加了约2.3倍,但总含氮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仍旧较低,均小于6μg·L-1.本研究成果可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沿线城市的水厂工艺选择和优化提供有效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