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161篇
安全科学   17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24篇
综合类   352篇
基础理论   55篇
污染及防治   42篇
评价与监测   18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71.
碱法造纸黑液木质素生物酸析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了用产酸微生物对碱法造纸黑液进行产酸发酵,使黑液由碱变酸进而沉淀分离木质素的方法.通过实验确定出最佳条件为:黑液起始pH10,固形物含量75 g/L, 加入适量的碳源,发酵温度35℃,静止厌氧培养48~72 h, 黑液pH 可以降到5 以下, 木质素提取率达到90 % 以上,并能加快沉淀分离的速度.该方法对多种浆种碱法黑液具有普遍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472.
为探究声波团聚技术对于储能电站火灾烟雾的清除作用,搭建了声波团聚实验台,利用炭黑颗粒气溶胶模拟储能电站的火灾烟雾,探究了声波频率、声压级和初始烟雾浓度等参数对声波团聚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声压级为140 dB、频率为1 000 Hz的声波作用下,在20 s时间内火灾烟雾的透光率从22%提高到了90%;当声压级由135...  相似文献   
473.
文章对黑碳的基本概念、研究现状和意义、及测定方法进行了综合评述,并将辉长岩和粉晶石墨标样按不同比例配成实验标样进行黑碳测量实验,证明实验方法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对不同类型的样品进行的额外氧化实验表明其氧化损失率是各不相同的;采用化学方法测量黑色岩系岩石样品中的黑碳含量为6.5821%,通过一次性定量黑碳实验流程和平行样品分步实验,测得实验偏差为3.77%。其中HF-HCl单步处理偏差为1.99%,而K2Cr2O7氧化处理单步实验的偏差为3.11%。实验表明测量黑色岩系岩石样品中黑碳含量的化学实验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474.
吉林省农田黑土中Cd、Pb、As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曹会聪  王金达  张学林 《环境科学》2006,27(10):2117-2122
利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吉林省黑土区耕层土壤(0~20cm)中Cd、Pb、As含量的空间结构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Pb含量属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而Cd、As含量属空间弱相关.3种元素含量的空间变异主要受人为的随机性因素的影响.利用半方差函数的分析结果经普通克立格插值得到了3种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图.结果显示,在空间分布上,受不同污染源的影响,土壤Cd、Pb、As含量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土壤Cd含量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于煤矿区周围;土壤Pb含量高的样点主要分布于城郊及公路两侧;煤矿区周围及城郊农田土壤中As含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475.
废橡胶制备燃料油和炭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由废旧橡胶通过催化裂解制备燃料油和炭黑的方法,着重探讨了影响燃料油产率的因素,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燃料油收率达42%,炭黑纯度在97%以上。  相似文献   
476.
孙可  XING Bao-shan  冉勇 《环境化学》2007,26(6):757-761
采用改进的酸水解方法对土壤和沉积物中的有机质组分进行了分离和提取,用固体13C核磁共振(13CNMR)表征了非水解有机碳(NHC),同时研究了不同有机质组分对菲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菲的吸附等温线都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能很好地拟合Freundlich方程;而且NHC和碳黑(BC)比其原始和去矿样品的吸附容量都有明显提高.这些结果揭示了NHC和BC主要控制着菲在土壤和沉积物中的吸附行为.沉积物及其NHC对菲的吸附容量要高于土壤及其NHC,这与土壤和沉积物中有机质的不同来源有关.  相似文献   
477.
ABSTRACT: Water yields from a permanent icefield were increased by 28 percent through surface dusting with carbon black. On July 4, 1972, approximately 15 acres (60,700 m2) of a permanent icefield were treated with 150 lbs. per acre (16.8 g/m2) of commercial carbon black. The icefield was located on the eastern slope of the Colorado Front Range at an elevation of 11,500 feet (3500 m). The carbon black was applied by helicopter using a dry applicator slung below a helicopter. The treatment effect was evaluated by control plot observations of melt and streamflow compariso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he ablation plot studies and runoff comparison with an adjacent watershed both indicated a 28 percent increase in ablation and meltwater runoff, respectively, for the months of July and August. The study indicates icefields could be used as cold-storage reservoirs for use in periods of critical water shortages.  相似文献   
478.
溴酸钾氧化氨基黑10B催化光度法测定痕量亚硝酸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在磷酸介质中 ,痕量亚硝酸根对溴酸钾氧化氨基黑 1 0 B的催化褪色作用 ,建立了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亚硝酸根的新方法 ,并探讨了动力学反应条件 ,方法的线性范围为 0~ 1μg/1 0 ml,检出限为 4.88× 1 0 - 9g/ml,用于地面水及雨水中亚硝酸根的测定 ,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479.
黑臭河流沉积物磷、铁、硫的DGT同步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积物中磷(P)、铁(Fe)、硫(S)之间存在密切的耦合关系,但大部分研究并未提供直接的原位证据,需要借助高分辨的获取技术才能表征.为了探索三者之间的耦合关系,本文利用Zr O-Ag I DGT和Chelex DGT对东莞市黑臭河流沉积物中有效态P、Fe、S进行了高分辨分析.结果表明:应用DGT技术能够获得黑臭河流沉积物中有效态P、Fe、S的高分辨率浓度分布,并且实验结果可靠,有效地避免了主动采样方法和沉积物空间异质性对P、Fe、S同步分析的影响.各采样点沉积物中有效态P、S在垂向上的空间分布趋势基本相似,部分采样点出现有效态P、Fe、S同步变化的现象,同步获得的微界面浓度分布较好地反映了三者的耦合关系.对P、Fe、S在水-沉积物界面附近的含量分布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p0.05),进一步证实了黑臭河流沉积物中也存在P、Fe、S同步释放的现象.大部分样点沉积物-水界面有效态P、Fe、S的扩散通量为正值,表现为由沉积物向上覆水释放P、Fe、S.沉积物中P、Fe、S的耦合释放表明其对黑臭的形成和内源磷释放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80.
采用单颗粒黑碳光度计(SP2)结合MARGA在线分析仪对南京地区冬季和夏季黑碳(BC)的质量浓度,以及硫酸盐,硝酸盐对其混合状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冬季和夏季南京地区BC质量浓度分别在1.01~14.5μg/m3和0.20~3.81μg/m3之间,均值分别为(4.39±2.66)μg/m3和(1.67±0.76)μg/m3,均呈现早晚高值的双峰型日变化特征.运用相对包裹层厚度Dp/Dc表示BC混合状态,冬季和夏季Dp/Dc分别在1.39~2.34和1.03~1.45之间,均值分别(1.81±0.21)和(1.24±0.08),Dp/Dc日变化特征与BC相反,冬季Dp/Dc日变化幅度较大.冬季Dp/Dc与SO42-和NO3-的相关性较好,Dp/Dc与NO3-的相关性高于其与SO42-的相关性,夏季则相反.冬季清洁时期BC以本地源排放为主,其混合状态受硫酸盐和硝酸盐影响较高,冬季重污染时期,受排放源以及区域传输的影响,Dp/Dc与SO42-和NO3-的相关性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