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151篇 |
免费 | 1162篇 |
国内免费 | 287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689篇 |
废物处理 | 334篇 |
环保管理 | 2769篇 |
综合类 | 9760篇 |
基础理论 | 1427篇 |
环境理论 | 9篇 |
污染及防治 | 1452篇 |
评价与监测 | 803篇 |
社会与环境 | 1097篇 |
灾害及防治 | 85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5篇 |
2023年 | 343篇 |
2022年 | 543篇 |
2021年 | 665篇 |
2020年 | 697篇 |
2019年 | 516篇 |
2018年 | 433篇 |
2017年 | 613篇 |
2016年 | 724篇 |
2015年 | 728篇 |
2014年 | 791篇 |
2013年 | 967篇 |
2012年 | 1148篇 |
2011年 | 1246篇 |
2010年 | 868篇 |
2009年 | 981篇 |
2008年 | 707篇 |
2007年 | 1142篇 |
2006年 | 1138篇 |
2005年 | 1004篇 |
2004年 | 876篇 |
2003年 | 827篇 |
2002年 | 723篇 |
2001年 | 615篇 |
2000年 | 559篇 |
1999年 | 532篇 |
1998年 | 354篇 |
1997年 | 290篇 |
1996年 | 195篇 |
1995年 | 186篇 |
1994年 | 157篇 |
1993年 | 151篇 |
1992年 | 92篇 |
1991年 | 58篇 |
1990年 | 38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27篇 |
1987年 | 16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20篇 |
1983年 | 16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15篇 |
1979年 | 14篇 |
1974年 | 5篇 |
1973年 | 7篇 |
1972年 | 5篇 |
1971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河南省旱涝灾害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减灾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河南省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自古以来就以旱涝灾害频繁而著称。根据旱涝灾害的地域分异特点,可将全省分为五个区。减轻旱涝灾害的主要措施是:加强水利建设,进一步开发地下水;扩大引黄灌溉、抗旱、补源面积;走旱作农业的道路,广泛提高农田抗灾水平。 相似文献
33.
基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前后,在污染严重的冬季(2013年和2018年12月同期),采集郑州市监测站的PM2.5样品,分析PM2.5化学组成,通过对比分析PM2.5中的EC、OC、水溶性离子和金属元素的浓度变化来评估PM2.5浓度及化学组成的变化,同时选取不同阶段重污染过程,探究PM2.5浓度及组成的变化. 结果表明:①郑州市冬季ρ(PM2.5)平均值由2013年的(215.38 ±107.28) μg·m-3 下降至2018年的(77.45 ±49.81) μg·m-3,下降率高达64%. ②PM2.5中EC、K+、SO42-和Cl-,分别下降了85%、80%、78%和72%;OC、NH4+和NO3-下降幅度较小,分别为50%、41%和32%. ③与2013年冬季相比,2018年冬季OC/EC的值升高了2.6倍,二次有机碳在OC中占比升高至57%;同时,硫氧化率和氮氧化率的值分别升高了1.5倍和1.0倍,表明郑州市二次污染较为严重,二次转化程度升高. ④NO3-/SO42-(质量比)由2013年的0.8 ±0.2升高至2018年2.5 ±1.0,表明郑州市移动源贡献上升并且超过固定源成为冬季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⑤不同阶段重污染过程对比结果显示,与2013年相比,2018年重污染过程中PM2.5浓度下降显著,峰值浓度下降了61%,主要化学组成由OC、NO3-、SO42-和NH4+变为OC、NO3-和NH4+. 研究结果表明郑州市一次排放源管控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二次生成对PM2.5贡献呈现升高趋势,因此未来需要关注二次生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34.
35.
1994年江淮伏旱及其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江谁地区18个站点1951~1995年6~8月降水量资料,用Z指数建立了历年夏季旱涝序列,着重对1994年江淮伏旱及其对农业、水资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评述,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36.
37.
38.
高架路桥的震害、震害原因及抗震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近年来美、日等国的高架道路和高架桥梁所遭受到的地震破坏以及破坏原因进行了概述,对其在高架路桥的规划、设计、施工过程中所要取的抗震措施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39.
40.
目的 设计一种能够模拟工程塑料实际服役工作环境的试验装置,在多型自然环境中,构建兼具环境因素侵蚀与载荷应力耦合作用的试验条件。方法 研制工程塑料环境因素与载荷应力协同作用试验装置,采用包括拉伸加载、弯曲加载、控制系统等组件的模块化设计,实现0.01~16 Hz加载频率的拉伸及弯曲载荷,最大1 550 kg的拉伸载荷,最大375 kg的弯曲载荷。结果 将研制完成的试验装置置于多型自然环境下对试验施加恒定和交变载荷,以真实模拟工程塑料实际服役中的环境因素与载荷应力协同作用。结论 试验装置制造加工难度小,结构稳定可靠,可用于评价和研究工程塑料等系列类型材料的环境损伤性能演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