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194篇 |
免费 | 3403篇 |
国内免费 | 381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289篇 |
废物处理 | 1040篇 |
环保管理 | 3193篇 |
综合类 | 12801篇 |
基础理论 | 2447篇 |
环境理论 | 9篇 |
污染及防治 | 2633篇 |
评价与监测 | 1325篇 |
社会与环境 | 550篇 |
灾害及防治 | 12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17篇 |
2023年 | 566篇 |
2022年 | 687篇 |
2021年 | 816篇 |
2020年 | 773篇 |
2019年 | 663篇 |
2018年 | 583篇 |
2017年 | 713篇 |
2016年 | 773篇 |
2015年 | 860篇 |
2014年 | 991篇 |
2013年 | 1269篇 |
2012年 | 1306篇 |
2011年 | 1358篇 |
2010年 | 1104篇 |
2009年 | 1087篇 |
2008年 | 884篇 |
2007年 | 1325篇 |
2006年 | 1444篇 |
2005年 | 1047篇 |
2004年 | 942篇 |
2003年 | 978篇 |
2002年 | 807篇 |
2001年 | 705篇 |
2000年 | 653篇 |
1999年 | 536篇 |
1998年 | 401篇 |
1997年 | 340篇 |
1996年 | 262篇 |
1995年 | 227篇 |
1994年 | 200篇 |
1993年 | 147篇 |
1992年 | 116篇 |
1991年 | 86篇 |
1990年 | 58篇 |
1989年 | 27篇 |
1988年 | 24篇 |
1987年 | 31篇 |
1986年 | 31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12篇 |
1982年 | 18篇 |
1981年 | 21篇 |
1980年 | 16篇 |
1979年 | 12篇 |
1978年 | 18篇 |
1974年 | 8篇 |
1973年 | 13篇 |
1972年 | 10篇 |
1971年 | 1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91.
农田塑料地膜污染及防治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分析了农田塑料地膜污染现状及残留对土壤产生的不良影响:降低土壤渗透性、减少土壤含水量、削弱耕地抗旱能力,造成农作物减产,破坏自然景观和造成环境污染。提出了防治措施: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制定奖惩政策,加大残留地膜的回收力度;制定农膜残留和厚度标准;推广可降解塑料薄膜;采用适时揭膜技术;制定经济政策,加强残留地膜回收后的利用。 相似文献
192.
室内空气污染净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室内空气污染的现状、特点及其危害,指出了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综述了各种室内空气污染净化技术,并介绍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本文最后对室内空气污染净化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3.
194.
洗毛废水中含有重要的工业原料羊毛脂,不做回收处理排放到环境中就是"三废",既污染了环境又浪费了资源.介绍了用超滤膜从洗毛废水中回收羊毛脂的工艺技术,经处理的洗毛废水CODcr去除率达95.5%,BOD5去除率达93.1%,有效的回收了羊毛脂,经济效益良好,符合国家环保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195.
中国石油大连石化公司的生产废水不仅具有炼化废水的复杂性,而且其中含有大量的氯离子,给絮凝药剂的筛选带来一定的困难。通过对715、728两种絮凝药剂的现场应用实验,找出了不同水质情况下的最佳投药量。实验结果表明,当污水中含油量大于100mg/L时,715药剂加入量控制在150~180mg/L,728的加入量为4mg/L,此时油、SS、COD、浊度的去除率分别为92%、41%、41%和82%。当污水含油量在30mg/L以下时,715药剂加入量为90~120mg/L,728加入量为2.7~3.3mg/L,此时油、SS、COD、浊度的去除率分别为74%、71%、38%和89%。经实验筛选出的这两种药剂可以利用现有的加药系统设备加入污水,加药处理后能提高出水的水质。 相似文献
196.
197.
198.
199.
芦苇生态湿地系统处理造纸废水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迎新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5(1):66-67
根据造纸污水的特点,在科学详细地分析、评价、论证了现有造纸污水处理技术的基础上,从滨州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分析了应用湿地生态技术处理造纸污水的可行性,对造纸企业实现环保与经济双赢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0.
Clifford W. Randall Bruce S. Huloher Paul H. King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1970,6(4):648-660
The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 can remove significant amounts of phosphorus from sewage, but the removal efficiency is usually significantly reduced by the release of phosphate back to solution during subsequent treatment steps. This research presents a study of soluble phosphate release from activated sludge with emphasis on defining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such release and the actual release mechanisms. Laboratory units were used for experimental purposes. The experiments were designed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luble phosphate release and various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redox potential (ORP), dissolved oxygen (DO), pH, solids concentration, solids destruction, and sulfate salt addition. The effect of substrate utilization on phosphate uptak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ptake characteristics and subsequent phosphate release were also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some phosphate storage occurs during aerobic substrate utilization. Following substrate utilization, activated sludge phosphate release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amount of biological stress the organisms are subjected to, and the mechanism of release is primarily cell lysis. The phosphate released per unit sludge under anoxic conditions is relatively constant. Under norm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neither ORP or pH change have a significant affect on phosphate releas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