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8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107篇
安全科学   94篇
废物处理   13篇
环保管理   265篇
综合类   357篇
基础理论   145篇
污染及防治   50篇
评价与监测   110篇
社会与环境   39篇
灾害及防治   2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87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麦季4种稻秆还田方式(不还田、表面覆盖、均匀混施和原位焚烧)对后续稻季CH4排放的影响,以探讨稻.麦轮作系统中秸秆还田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后续效应。试验于2007年小麦播种期将4.8t·hm^-2水稻秸秆分别以不同方式还田(不还田处理除外),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2008年后续稻季CH4排放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不同麦季稻秆还田方式显著影响后续稻季的CH4排放。与不施稻秆处理相比,表面覆盖和均匀混施处理后续稻季CH4排放量增加了75%和40%,且CH4排放量差异主要体现在水稻生长前期(0.60d);原位焚烧处理CH4排放量与稻秆不还田处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与不施稻秆处理相比,均匀混施处理显著增加稻季开始前土壤全C质量分数6%和全N质量分数12%(P〈0.05);各处理水稻(Oryza sativa L.)产量无显著差异(P〉0.05);稻秆麦季均匀混施与表面覆盖相比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后续稻季CH4排放.同时避免了秸秆焚烧导致的C、N、P等元素的大量损失,是较为合理的麦季稻秆还田方式。  相似文献   
872.
施肥对冬小麦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不同施肥处理下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测定,研究了巢湖流域圩区农业生态系统春季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特点。结果表明,土壤温室气体通量与温度等因素正相关,与土壤水分质量分数负相关,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也有重要影响。土壤系统维持持续的CO2气体排放,土壤是CO2气体的净排放源;CH4的情况则较为复杂,在较低温度条件下,土壤可以吸收少量的CH4气体,随着温度的上升开始出现CH4的净排放。与对照相比,优化施肥、减量施肥+秸秆还田、常规施肥可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折合CO2体积当量分别相当于减排12.0%、20.5%、17.6%,合理的施肥管理可以大幅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相似文献   
873.
水质变化灰色预测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某地地表水高锰酸盐指数年平均浓度的变化为例,结合新近的一些研究成果,介绍GM(1,1)模型衍生出来的几种线性回归求解法。  相似文献   
874.
评估大气污染减排措施的成效能为空气质量改善政策制定和优化提供科学指导,但大多减排措施评估研究采用敏感性分析方法进行量化,计算效率低且无法考虑不同减排措施之间的相互影响.另外,现有研究大多关注区域减排措施评估,很少针对城市尺度进行评估.基于此,本研究结合基于模式的PSAT源解析技术提出了一种相对较为高效的城市大气污染减排措施的PM2.5改善评估方法,并以珠三角典型城市为例,定量评估了肇庆市2014—2016年期间实施的16项减排措施对PM2.5污染的影响.结果发现,肇庆市近年来的本地减排措施有效降低了SO2、PM2.5、PM10、NOx、NH3和VOCs排放,降幅分别达到25%、14%、13%、11%、9%和4%.根据模型评估,在2016年气象条件下,2014—2016年期间减排措施使肇庆市本地生成PM2.5浓度下降了16.0%,其中,对浓度下降贡献最为明显的污染源为工业源和生物质燃烧源,关键措施是以煤炭品质提升为...  相似文献   
875.
文章论述了在点源治理模式下,环境污染治理设施易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据此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及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876.
从仪器量程及温度、加热时间、溶液的酸度、校准试剂选择等实验条件方面对引起我国地表水自动监测站的高锰酸盐指数在线监测仪测定误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由于高锰酸盐指数是一个条件性指标,实验条件对测定结果的影响较大,在线监测仪必须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其测定结果与手工方法才具有可比性。对仪器实验条件进行优化选择,对于保证高锰酸盐指数在线监测仪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更好地发挥水质自动站的预警监视作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77.
石油勘探开发中的石油类污染及其监测分析技术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首先介绍了陆地石油勘探开发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并总结出这种影响集中体现在油田附近水体和土壤受到石油类的污染。然后针对石油类监测分析方法展开探讨 ,并分水中石油类和土壤中石油类两部分 ,把我国和美国的监测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进行油田环境现状评价和石油类污染物环境变迁规律研究中使用石油类分析方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78.
采用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标准物质对化学发光法的氮氧化物分析仪进行校准,并分析校准系统中零气源、连接管路、动态气体校准仪和标准物质对二氧化氮校准的影响,发现一氧化氮标准物质中的二氧化氮杂质会影响氮氧化物的校准结果,得出氮氧化物分析仪校准需要进行二氧化氮补偿的结论;同时,通过比较国产二氧化氮和进口二氧化氮标准物质产生的校准结果,得出进口二氧化氮标准物质较国产二氧化氮标准物质的稀释结果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相似文献   
879.
选取湖北省100个国控断面2019年1—12月手工和自动监测数据,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水质评价指标进行优化筛选,结果表明,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pH、溶解氧等5项指标可以代表湖北省地表水水质的主要影响因子,从而实现水质监测指标的降维。对手工和自动2种监测方式进行比对,证明自动监测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和氨氮5项水质评价指标的数据、评价结果与手工监测具有较强的一致性,用自动监测5项指标进行水质评价是合理、可行的,并能减轻手工监测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880.
The aim of the paper is to provide interested parties the methods that were used for generic hazard assessment in The Netherlands, and the resulting so-called maximum permissible concentrations (MPCs) and the negligible concentrations (NCs) for approximately 150 organic substances and pesticides. The MPCs and NCs were derived for water, sediment, and soil. The concentration in the environment above which the risk of adverse effects was considered unacceptable to ecosystems is called the MPC. The MPCs take into account that the substances are distributed among the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mpartments, and are harmonized accordingly. The MPCs served as a basis for the Dutch government to set generic 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s (EQS) in The Netherlands (IWINS,[15]). EQS in turn are used by the Dutch Government to assess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for other environmental policy purposes. Concentrations in the environment below which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effects is considered to be negligible are called NCs. Hazards must be reduced when the environmental concentration of a substance exceeds its MPC. In-between this limits reduction of hazards is preferable. The MPC is a scientifically derived hazard limit. The NC is simply defined as 1% of the MPC. In general, there is a great demand for ecotoxicological data that currently limits a more reliable estimate of many MPCs. For water, approximately half of the MPCs are derived on the basis of four or more NOECs (no observed effect concentrations). For the other half, MPCs are based on only a few chronic or acute tests. For soil and sediment, however, almost no ecotoxicological data are available, and MPCs for those compartments have, in many cases, been derived from MPCs in water applying the equilibrium partitioning method (EqP-method), resulting in MPCs with greater uncertainty. Some of the methods and underlying assumptions that have been used may need improvement. For example, the factor between MPC and NC, the statistical extrapolation method, the method that is used for secondary poisoning, the role of the background concentrations of ‘naturally’ occurring substances, and the bioavailability and the EqP-method. There is a great need for hazard limits, and the present compilation tries to provide those as well as identifying research ga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