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47篇
  免费   801篇
  国内免费   2314篇
安全科学   621篇
废物处理   379篇
环保管理   1047篇
综合类   4890篇
基础理论   769篇
环境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824篇
评价与监测   254篇
社会与环境   617篇
灾害及防治   54篇
  2024年   64篇
  2023年   197篇
  2022年   323篇
  2021年   313篇
  2020年   301篇
  2019年   308篇
  2018年   305篇
  2017年   334篇
  2016年   410篇
  2015年   430篇
  2014年   488篇
  2013年   697篇
  2012年   738篇
  2011年   745篇
  2010年   488篇
  2009年   427篇
  2008年   322篇
  2007年   411篇
  2006年   430篇
  2005年   265篇
  2004年   224篇
  2003年   205篇
  2002年   174篇
  2001年   166篇
  2000年   155篇
  1999年   107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82 毫秒
891.
矿用救生舱内二氧化碳净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矿救生舱是在矿井下发生事故后保护被困矿工生存、等待救援的密闭舱室设备。在救援过程中,二氧化碳的处理是舱内空气净化系统的一项主要功能。本文对救生舱内二氧化碳净化装置的功率、吸收效率、药剂床层厚度等因素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确定了救生舱二氧化碳的最优净化方式,并通过救生舱内真人生存试验对其进行了验证。最终得出救生舱内处理二氧化碳最佳反应条件为:药剂量20kg,最佳功率为100W;间歇式工作的运行时间与停机时间比例为2:3;在救生舱内8人生存模拟实验中,得出8kg药剂可供8人使用6.1h,平均吸收速率为1.34L/min。  相似文献   
892.
广州市酸沉降对材料破坏的经济损失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对材料的破坏是酸沉降经济损失中的重要部分。简要说明了材料损失的计算方法,并以2001年为基准年,选择了广州市作为代表性城市,运用材料损伤函数和材料使用寿命公式对建筑材料及自行车的经济损失进行了估算,使酸沉降的破坏作用达到定量化。  相似文献   
893.
构建促进循环经济型服务业发展的保障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服务业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由此造成的环境问题也日见突出,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对服务业进行引导显得很有意义。发展循环型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形式。剖析了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型服务业方面诸多应改进和进行创新的内容,利用循环经济的理论从行政、法律、经济、社会等方面探讨了循环经济型服务业建设实施的保障体系为服务业按循环经济的规律运行作了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894.
石林风景名胜区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石林风景名胜区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旅游开发经历了居民游览、服务中心城市的接待观光型到区域支柱产业的转型。经济体制深刻地影响了石林旅游业,旅游产品延续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接待观光游览型,形成以门票收入为主体的旅游经济收入格局,对不同层次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同的影响。石林旅游业对县级经济收入、产业结构、财政、税收有积极影响,近5年石林旅游业占当地GDP的9%~11%,占第三产业产值的27.9% ~33%、财政收入的10.8%~0.1%,但对农业生产、农村居民就业和家庭收入的带动力弱,有明显的“距离衰减效应”。获得旅游效益的居民限于风景区旅游中心的村寨,约占风景区人口的15%,中心旅游区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例比其它地区高7%~35%。中心区农民参与旅游业方式的调查表明,居民参与旅游业的方式被动:耕地被征用后,或被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雇佣、或成个体工商户、或被外来企业雇佣,就业领域局限于餐饮服务、环卫和绿化、民族工艺品制作与销售、照相、旅游交通、导游等。风景区农村的基础建设、产业结构、就业领域与风景区功能和旅游业目标的协调存在距离。促进风景名胜区旅游业对所在地的“三农”发展的协调值得思考和解决。  相似文献   
895.
金属系无机抗菌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主要介绍金属系无机抗菌材料。从材料的选择和合成方面,讨论了材料的特性和抗菌功能相结合的途径,归纳出抗菌材料的制备工艺的一般规律,为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无机抗菌材料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96.
综述了钙钛矿型汽车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和过渡金属简单氧化物相比,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ABO3)在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和结构稳定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因而表现出更高的催化活性.钙钛矿型催化剂的合成方法影响到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能,如结构、形貌、粒度、比表面及催化活性等.大量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提高这类催化剂的比表面上.将纳米技术应用于钙钛矿型化合物的制备,不仅提高了催化剂的比表面,更重要的是改善了这类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某些制备技术可以有效地防止催化剂与载体的反应, 从而延长了催化剂的使用寿命.真对不同的制备方法,研制出了相应的负载方法.在许多情况下,制备方法和负载技术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催化机理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课题.事实上,钙钛矿型催化剂在汽车尾气净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还没有得到彻底理解.在催化机理研究中,还原氧化模型已被人们普遍接受.反应物和产物分子的吸附和解吸以及催化剂结构中的氧离子空位,是许多动力学模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97.
膜吸收器吸收CO2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聚丙烯中空纤维膜吸收器,用水、NaOH和K2CO3 水溶液作为吸收剂进行高浓度CO2 吸收试验,考察了气体流率、吸收剂流率、质量分数以及流动方式对吸收率、传质系数和传质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气体流率增大,CO2的吸收率递减,总传质系数和总传质速率增加.在一定的气体流率下,吸收液流率增大,CO2的吸收率、总传质系数和总传质速率增大;吸收液浓度提高,吸收率增大,总传质系数和总传质速率提高.在气体流率较低时,质量分数为5%和8%的NaOH水溶液为吸收剂时的吸收率、总传质系数和总传质速率比较接近.随着气体流率增大,NaOH质量分数为8%时的吸收率、总传质系数和总传质速率增加的值大大超过NaOH质量分数为5%时增加的值.以水为吸收剂时,气体与吸收剂的流动方式为逆流时的吸收率、总传质系数和总传质速率高于并流时的值.  相似文献   
898.
滇池水体除藻材料的除藻作用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昆明地区的粘土矿制作新型轻质除藻材料,试验研究该材料对滇池湖水中藻类的除藻及净化作用.实验室小试(20 L)结果表明,该除藻材料放入滇池水样实验70 d后,水质明显好转,藻类去除率可达95.8%,CODMn、TN及TP的去除率分别为34.4%、81.5%、28.2%.在滇池湖边300 m2水面围栏扩大试验结果显示,除藻材料放入试验区水体10 d后,水体中藻类含量明显减少,水体透光率从55%增加到80%,水质状况也有很大改善.研究结果表明,该材料具有良好的湖泊水体除藻及净化作用,有必要对其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99.
Recent debates regarding the criteria for evaluating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interventions have focused on the need for incorporating qualitative elements and process evaluation, in addition to attempting to live up to the Cochrane criteria. Reflecting fundamental epistemological conflict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Cochrane criteria in evaluating intervention studies, the debate challenges the traditional (quasi-)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methodology, which are often used within safety research. This article discusses a revised ‘realistic evaluation’ approach as a way to meet these challenges.Evidence from the literature as well as examples from an integrated (leader-based/worker-based) safety intervention study (2008-2010) in a large wood manufacturing company are presented, with focus on the pros and cons of using randomised-controlled-trials and a revised realistic evaluation model.A revised realistic evaluation model is provided which includes factors such as role behaviour, leader and worker motivation, underreporting of accidents/injuries, production pressure, unplanned organisational change and accounting for multilayer effects. These can be attained through qualitative and/or quantitative methods, allowing for the use of realistic evaluation in both large and small scale studies, as well as in systematic reviews. The revised realistic evaluation model offers a promising new way of designing and evaluating occupational safety research. This model can help safety science move forward in setting qualitative and/or quantitative criteria regarding context, mechanisms and processes for single studies and for reviews. Focus is not limited to whether the expected results appear or not, but include suggestions for what works for whom, under what circumstances, in what respects and how.  相似文献   
900.
Jan Hayes 《Safety Science》2012,50(3):563-574
The blowout of the Montara H1 well in the Timor Sea off the northwest coast of Australia in August 2009 was the first such incident in Australian offshore waters for 25 years. This article seeks to draw lessons for management of complex hazardous activities from these events by analysing critical decisions regarding well control barriers. Concepts such as trial and error learning, sensemaking and the need for multiple barriers are used to demonstrate why the organisation was blind to the developing problems and hence why lack of technical competence alone is not sufficient to explain the events that occurred. Three organisational improvements are proposed - providing active supervision, improved technical integrity assurance and better use of risk assessment.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an appeal for changes in regulatory policy regarding safety to include organisational issues in addition to the traditional technical foc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