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80篇
  免费   835篇
  国内免费   2475篇
安全科学   579篇
废物处理   244篇
环保管理   987篇
综合类   5096篇
基础理论   887篇
环境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1098篇
评价与监测   1646篇
社会与环境   437篇
灾害及防治   112篇
  2024年   86篇
  2023年   278篇
  2022年   366篇
  2021年   329篇
  2020年   378篇
  2019年   334篇
  2018年   344篇
  2017年   423篇
  2016年   510篇
  2015年   542篇
  2014年   556篇
  2013年   791篇
  2012年   814篇
  2011年   795篇
  2010年   531篇
  2009年   479篇
  2008年   356篇
  2007年   465篇
  2006年   470篇
  2005年   350篇
  2004年   253篇
  2003年   320篇
  2002年   207篇
  2001年   194篇
  2000年   177篇
  1999年   134篇
  1998年   103篇
  1997年   110篇
  1996年   93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1.
深圳地铁罗湖车站深基坑位移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基坑监测的实际数据,通过分析桩锚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挠曲线,论述了锚索的锚固效果及相应的改进方法,总结桩背土体深层位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同时利用灰色模型对支护结构进行了位移预测、比较,说明了其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2.
根据多年来重庆市空气环境质量监测资料,较全面、系统地对重庆市空气环境质量状况、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改善空气环境质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3.
加强地市级环境自动监测监控中心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章文 《福建环境》2003,20(5):77-79
以建设福州市环境监测监控中心为例,讨论了在地市级环境自动监测监控中心建设过程中应坚持的指导思想,在进行系统设计中应考虑的功能需求,以及应注意的技术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4.
根据近两年高邮市试点工作经验,介绍基本农田分等定级的环境监测与评价方法,认为积极开展农田环境监测并进行科学评价是基本农田保护的重要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115.
如何实施工业企业厂界噪声的规范性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监测目的、测量条件、时段选择,规范的监测程序及注意的问题,完整的监测报告。  相似文献   
116.
针对间歇式加煤锅炉SO2的排放特性和平均排放浓度测试,结合两种常用的智能烟气分析仪,列举定电位电解法在实际测试中的应用情况以及不同测试分析仪器的功能性特点,指出当前在实际测试过程中存在的人为随意性和易出现的测试误差,提出消除和减少误差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7.
通过对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日常维护与质量控制管理,从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维护、室内外质量控制管理、综合分析与控制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保证自动监测系统准确性控制措施,为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8.
萃取分光光度法测定工业废气中的游离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萃取分光光度法测定工业废气中的游离溴,并对样品的采集与保存,萃取条件的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溴的含量在18.0-450.0μg/mL范围同时,吸光度与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的采样效率大于99%,精密度和准确度较好当采集气体为100L时,最低检出肖度为0.14mg/m^3。  相似文献   
119.
Land-use change from an unmanaged to a managed forested landscape in northern forests is associated with a reduction of the area annually affected by natural disturbances (wildfires and forest insects)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harvesting as a new disturbance.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impacts of changes in the disturbance regime-the frequency and type of disturbance-on landscape-level carbon (C) content and fluxes. The Carbon Budget Model of the Canadian Forest Sector was used to assess these impacts in six representative landscapes (100,000 ha each) with a range of disturbance regimes that are characteristic of conditions in coastal British Columbia, the interior of British Columbia, and the eastern boreal forest in Canada. The model was used to simulate ecosystem C fluxes during a period of natural disturbances, a 50-year transition period during which harvesting replaced natural disturbances, followed by 150 years of harvesting. The initial landscape-level biomass C content under natural disturbance regimes in the six example landscapes was 22 to 75% of their potential maximum content which is often used as the reference or baseline case. After 200 years of forest management, the C stored in the landscape plus the C retained in forest products manufactured from harvested biomass was between 58 and 101% of the landscape C content prior to the onset of harvesting. Landscape-level ecosystem C content was found to be affected by changes in the disturbance frequency, the age-dependence of the disturbance probabilities, and the disturbance-specific impacts on ecosystem C conten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using the potential maximum C content of a landscape as the baseline always overestimates the actual C release due to land use change. A more meaningful procedure would be to assess the actual differences in landscape-level C content between the natural and the managed disturbance regime.  相似文献   
120.
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理工作的工作对象、内容、目标、对时、空的要求和所依据的法规、标准都是一致的。要协调的二者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建立“四个衔接”的双向工作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