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49篇
  免费   962篇
  国内免费   3829篇
安全科学   481篇
废物处理   268篇
环保管理   1098篇
综合类   6632篇
基础理论   897篇
环境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1299篇
评价与监测   528篇
社会与环境   482篇
灾害及防治   51篇
  2024年   122篇
  2023年   417篇
  2022年   577篇
  2021年   512篇
  2020年   499篇
  2019年   453篇
  2018年   440篇
  2017年   489篇
  2016年   552篇
  2015年   586篇
  2014年   598篇
  2013年   783篇
  2012年   828篇
  2011年   770篇
  2010年   513篇
  2009年   442篇
  2008年   390篇
  2007年   439篇
  2006年   423篇
  2005年   287篇
  2004年   235篇
  2003年   230篇
  2002年   189篇
  2001年   174篇
  2000年   139篇
  1999年   106篇
  1998年   113篇
  1997年   95篇
  1996年   75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81.
朱禹寰  陈冰  张雅铷  刘晓  李光耀  舍静  陈强 《环境科学》2023,44(7):3669-3675
准确判断臭氧(O3)生成敏感性对O3污染成因分析和防控对策的制定至关重要.首次利用响应曲面方法设计最优试验方案,基于盒子模式模拟结果,快速量化O3对其前体物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CO对O3有正贡献,NOx和VOCs与O3呈现显著非线性关系,当φ(VOCs)与[φ(NOx)-13.75]比值大于4.17时,为NOx控制区,小于4.17时,为VOCs控制区;烯烃为影响O3生成的关键VOCs组分,当φ(烯烃)与[φ(NOx)-15]比值小于1.10且φ(烯烃)<35×10-9时,烯烃有利于O3的生成.响应曲面法在多因素和其交互作用对O3生成影响的研究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为高效判断O3敏感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2.
土壤微生物决定着土壤生态系统的养分周转状况,其死生物物质在土壤有机碳(SOC)积累中发挥关键作用.然而,目前缺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及其死生物物质如何响应农业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调整的了解.为弥补这一知识缺口,基于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设置小麦-玉米周年轮作(CC)、临时草地与小麦种植交替(TG)和多年生草地(PG)这3个处理开展长期定位试验,采用基于数字PCR和微生物标志物氨基糖的检测技术,以探究农业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调整对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以及细菌、真菌和总微生物死生物物质C积累及其对土壤SOC封存贡献的影响,进一步明确驱动细菌、真菌和总微生物死生物物质C积累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与土壤细菌群落丰度相比,真菌群落丰度受到农业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调整的强烈影响,随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降低而增加.在3种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处理下,土壤总微生物死生物物质C均主导SOC积累,对SOC的贡献率分别达到52.78%、 58.36%和68.87%,呈现随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降低而升高的趋势;真菌死生物物质C占总微生物死生物物质C的比例均大于80%,说明其对总微生物死生物物质C的绝对主导地位,且受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183.
刘欣宇  卢江  孟璇  刘铮  宋鹏  李季  田光明 《环境科学》2023,44(8):4647-4654
收集整理1992年1月至2022年5月长江经济带地区长期定位施肥试验文献,提取并整合了其中农田土壤有机碳的资料.采用归一化处理和变化速率的分析方法,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长江经济带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总体变化,并比较3种耕作模式及不同土壤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差异,判断分析试验持续年限长短对土壤有机碳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我国长江经济带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无机氮肥磷肥配施(NP)、无机氮磷钾肥配施(NPK)、单独施用有机肥(O)和有机无机肥配施(NPKO)处理均能增加农田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其中以NPKO处理为最大,而单独施用无机氮肥(N)则会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旱田、水田和水旱轮作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速率分别为0.22、 0.24和0.16g·(kg·a)-1,3种耕作模式在土壤固碳效果方面并无显著性差异.O和NPKO处理下所带来的有机碳相对快速增加效应在旱田土壤中的持续年限最高不超过28 a,而在水田及水旱轮作土壤中依然可以持续到28 a以上.在不同的土壤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速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平均有机...  相似文献   
184.
水源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关乎其流域内居民生命健康安全,是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中的热点科学问题.选择湘东北典型河源区,采集表层土壤样品共87件,通过GIS技术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研究了土壤重金属(Cd、Pb、Cr、Hg和As)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潜在生态风险,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解释了其可能来源和贡献率.结果表明:①湘东北典型河源区土壤呈酸性,土壤重金属ω(Cd)、ω(Pb)、ω(Cr)、ω(Hg)和ω(As)平均值分别为0.20、41.07、130.51、0.29和11.63mg ·kg-1,对标背景值,除As外均有富集;②土壤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为中等风险等级,其中Cr、Pb和As为轻微风险等级,Cd和Hg均为强风险等级;③土壤Cd和Pb具有同源性,主要来源于农业活动,Cr和As受生活垃圾排放和自然母质的双重影响,Hg主要来源于化石燃烧及交通运输;④生活垃圾排放源、自然母质源、化石燃烧及交通运输源和农业活动源对湘东北典型河源区土壤重金属的贡献率分别为21.36%、35.92%、19.30%和23.42%,人为源贡献率大于自然源.研究结果对湘东北典型河源区的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和美丽乡村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5.
曝气生物滤池内的自养反硝化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多孔介质——火山岩为载体的上向流曝气生物滤池(BAF),研究了限制供氧条件下,无有机碳源时反应器的硝化反硝化特性.结果表明,在 10~30℃范围内,20℃为临界点,低于20℃时,硝化速率缓慢;高于 20℃后,硝化速率加快.温度从 20℃升高到 30℃,硝化速率增长仅为10%,这一特性与悬浮生长反应器内温度对硝化速率的影响完全不同.此外,稳定运行的 BAF 内存在大量氮流失现象,分析认为,限制供氧和无有机碳源时,生物膜内发生了以 Anammox反应为主的自养反硝化作用,大量的氮以 N2的形式流失.  相似文献   
186.
以教师、课程与教材、课堂、科研等要素为出发点,提出了精品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87.
海口市生活垃圾碳输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生活垃圾的碳输出是城市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环节之一,而且与城市环境污染密切有关.研究生活垃圾碳输出是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基础工作,还有助于分析城市居民消费的环境影响.基于实地采样和数据收集获得的生活垃圾数据,分析了海口市生活垃圾碳输出的现状和趋势.结果表明,2001年海口市26.92×104t生活垃圾的碳输出量为10.51×104t,每人每天生活垃圾的碳输出量为0.326kg,其中31%左右的碳在填埋方式下转化成CH4、CO2和渗沥水中的有机物,69%左右的碳被长期固定.在被固定的碳中,约33%的来源于大气,这说明生活垃圾可能是碳汇.1991~1999年,海口市生活垃圾碳输出呈现明显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为9.55%,其中,可被固定在生活垃圾中的碳量增长趋势较为明显,年增长率达到13.23%.海口市生活垃圾碳增加与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口数的增加呈显著相关,表明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口数对生活垃圾碳输出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8.
不同渗滤液循环方式对填埋层甲烷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通过填埋模拟柱 ,实验室研究了以我国大城市生活垃圾组成为依据的新鲜垃圾填埋层在不同渗滤液循环方式条件下甲烷产生的规律 .渗滤液循环方式包括 :原液循环、好氧预处理 (SBR)后循环、与陈垃圾出水混合后循环 .结果表明 :新鲜垃圾填埋层初期渗滤液COD、VFA浓度高 ,原液循环导致有机酸的积累 ,抑制了甲烷化进程 ;初期渗滤液经预处理控制一定COD、VFA浓度后循环 ,能够显著地缩短产甲烷滞后时间、加速甲烷化进程 ;当填埋层进入稳定的甲烷化阶段后 ,渗滤液循环才能有效地降解渗滤液中的有机污染 ,近 10 0 %地转化为填埋气体.  相似文献   
189.
广州市大气中颗粒态多环芳烃(PAHs)的主要污染源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采用特征化合物与因子分析对广州市大气中颗粒态PAHs的来源及其贡献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大气中颗粒态多环芳烃主要来源是机动车尾气排放和燃煤,其中机动车为主要污染源,占了69%,其次为燃煤,占了31%.冬季大气中颗粒态多环芳烃污染加重的主要原因为低温、无风的气象条件下形成的逆温效应,主要污染源为机动车的尾气排放;夏季颗粒态多环芳烃污染的增大同样是无风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结果,但此时燃煤对大气中颗粒态多环芳烃污染的贡献要略大于机动车尾气排放.  相似文献   
190.
基于水-岩δD-δ18O同位素交换体系理论模型的建立和计算,对金堆城超大型斑岩钼矿四个不同成矿期中成矿流体的演化和来源进行了研究,发现在成矿前期和早期,成矿流体为岩浆水与围岩在较低水/岩比值(0.1W/R>0.001)和中、高温(t=250~500℃)条件下反应后的残余流体,而主成矿期和成矿晚期的成矿流作为大气降水在相对较高水/岩比值(0.5>W/R0.1)和中、低温(t=150~310℃)条件下与围岩反应后的残留流体。大气降水在金堆城钼矿成矿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在主成矿期水/岩比值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