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93篇
安全科学   4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131篇
基础理论   19篇
污染及防治   19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在此对自制脱氯剂GH1与高温煤气中的氯化氢反应等温动力学与高温脱氯过程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等温动力学得出反应的反应级数为1,表观活化能为10.9kJmol。基于固定床反应器恒定模式行为,采用化学反应控制、产物层扩散控制及两种混合控制对脱氯过程的研究结果表明:自制脱氯剂GH1与高温煤气中的氯化氢气体的反应主要受化学反应控制,同时产物层的扩散控制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72.
缸内直喷汽油车颗粒物化学组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缸内直喷汽油车(GDI)的大量使用,其尾气颗粒物排放问题日益凸显.研究缸内直喷汽油车尾气颗粒物构成组分是有效控制其颗粒物排放的重要前期工作之一.选取了5辆满足国六排放标准的缸内直喷汽油车进行了尾气颗粒物碳质成分、水溶性离子和多环芳烃(PAHs)组分分析.结果发现,各类碳质是测试车辆尾气颗粒物中的主要成分,平均占比约70%.颗粒物碳质中有机碳质(OC)多于核态碳质(EC),OC/EC比值在1.03~3.43之间.测量了颗粒物中多种水溶性离子的含量,结果表明Ca2+和SO42-是尾气颗粒物中的主要水溶性离子,主要来源均为机油添加剂.此外,结果还发现GDI车辆尾气颗粒物中高环PAHs排放占比较高,对人体健康危害大,需要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73.
燃煤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机理概述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按机理的不同,将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分为两大类。较全面的介绍了目前有代表性的同时脱硫脱硝技术的机理和特点。认为同时脱硫脱硝技术相比于单独脱硫脱硝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灵活的技术选择性。其中以钙基吸附剂为主体的常温干法/半干法同时脱硫脱硝技术,有低成本、脱除产物易处置、不用水或少用水等特点,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燃煤污染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74.
不同空气质量等级下环境空气颗粒物及其碳组分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研究不同空气质量等级下环境空气颗粒物及其碳组分变化特征,于2016年3月在廊坊市对环境空气中PM_(10)、PM_(2.5)和PM1质量浓度及PM_(2.5)中碳组分质量浓度进行了在线监测.结果表明,监测期间廊坊市PM_(10)、PM_(2.5)和PM1质量浓度较高,其分别为204.1、107.9和87.8μg·m~(-3),日变化趋势呈双峰型分布.总体来说,当空气质量越好,PM_(10)、PM_(2.5)、PM1及其碳组分(OC、EC、SOC和POC)质量浓度越低,PM1/PM_(2.5)、PM1/PM_(10)和PM_(2.5)/PM_(10)比值越小.但"中度污染"时,PM_(10)质量浓度最高,且PM1/PM_(10)和PM_(2.5)/PM_(10)达到谷底值;同时OC质量浓度比"轻度污染"略低,而明显低于"重度污染",且主要出现在13:00~23:00,表明"中度污染"时细颗粒物和超细颗粒物占比下降,与其对应的首要污染物相一致.此外,OC/EC比值大于2.0,通过最小OC/EC比值法估算PM_(2.5)中SOC和POC,其浓度均值分别为12.2μg·m~(-3)和5.0μg·m~(-3).  相似文献   
75.
金圣  黄立维  李国平 《环境科学》2013,34(6):2121-2125
采用线-筒式脉冲电晕反应器对二硫化碳(CS2)模拟废气的去除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以氩气为载气,考察了氧气和氢气对CS2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CS2的去除率随脉冲电压升高而增大;氧气能够促进CS2的氧化分解,CS2去除率可达97%;有氧气存在时,CS2的最终氧化分解产物为CO、CO2、COS和SO2;当添加氢气时,反应产物主要为H2S和CH4.当反应器内筒表面加Ca(OH)2吸收剂时,CS2去除率有小幅度提高,同时气体产物中未检测到SO2和H2S,表明CS2的分解产物SO2和H2S气体被反应器中的Ca(OH)2吸收.实验还发现水汽的存在不利于CS2的氧化分解  相似文献   
76.
王丽萍  周敏 《环境工程》1995,13(2):37-41
本文综述了现有的高温吸收剂喷射对粒子性质影响的研究成果.总结了现有的有关高温吸收剂喷射对尘粒的比电阻、粒子分布、粒子结构形态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对除尘器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7.
吴星麒  曹芳  洪一航  邢佳莉 《环境科学》2023,44(12):6518-6528
碳质气溶胶是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空气质量、人体健康和气候变化均有重要影响.针对生物质燃烧(BB)这一碳质气溶胶的重要来源,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背景地区采集了PM2.5样品,分析了样品中的碳质组成、糖类化合物和水溶性棕色碳(BrC)的吸光系数(babs).使用气团老化指数(AAM)校正LG浓度以消除LG降解带来的影响,进而结合贝叶斯混合模型与分子示踪剂法量化了BB对有机碳(OC)的贡献率,并通过相关性分析法探讨了BrC的可能来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AAM指数平均值为0.40±0.28,表示LG存在光化学降解过程.农作物秸秆是广西地区最主要的生物质燃料类型,在未考虑LG降解下,全年玉米、水稻和甘蔗秸秆焚烧排放的OC分别占总OC的22%、23%和18%;考虑LG在大气中的降解后,相对贡献率分别降低至16%、21%和17%.LG的降解会导致BB对OC的贡献率评估被低估,经过AAM指数校正后,全年BB对OC的贡献率平均值为49.0%.水溶性BrC的babs全年的平均值为(8.7±10.7) Mm-1,其中BB、化石燃料燃烧以及初级生物气溶胶排放可能是BrC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78.
为了解沈阳市空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及主要来源,于2015年2月、5月、8月和10月在沈阳市采集PM2.5样品,对PM2.5质量浓度及其化学组分(无机元素、含碳组分和水溶性离子)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采样期间沈阳市PM2.5平均质量浓度为69 μg/m3,是《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年均二级标准限值(35 μg/m3)的2.0.水溶性离子在PM2.5中的含量最高,其次为碳组分、无机元素.富集因子结果表明:沈阳市富集因子值最高的元素来自于燃煤、交通污染、工业排放等污染源.正交矩阵因子分析(PMF)结果表明:PM2.5结果中燃煤源、二次源、工业源、扬尘源和交通源的贡献比分别为33.4%、27.2%、16.7%、11.5%、11.2%.  相似文献   
79.
采用浸渍法制备Mn/TiO2(MT)、Ce/TiO2(CT)和Ce-Mn/TiO2(CMT)脱汞吸附剂,在固定床脱汞实验台上研究吸附剂的脱汞性能.结果表明,吸附温度为100~200℃时,3种吸附剂的脱汞性能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而在200~300℃范围内,脱汞效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MT、CT及CMT吸附剂的脱汞效率在200℃时达到最高,分别为91%、58%和95%.MT和CT吸附剂的抗SO2性能较弱,在N2+6% O2+1000×10-6SO2烟气条件下,30min内脱汞效率均下降到50%,而CMT吸附剂在2h内仍能保持80%以上的脱汞效率,表明在MT中掺杂Ce不仅可以提高吸附剂的脱汞性能,还可以增强抗SO2性能.利用N2吸附/脱附、X射线衍射(XRD)、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方法对吸附剂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表征,并对吸附产物进行热重分析(TG)和程序升温脱附实验(TPD),阐明了CMT脱汞吸附剂的抗SO2特性机理.Ce的掺杂,提高了活性组分在吸附剂表面的分散度及Mn4+的比例;相比于MnO2,CeO2可优先与SO2反应,抑制了SO2对Mn4+的毒害作用,从而提高了抗硫性能.  相似文献   
80.
采用一步水热碳化法制备出微米级磁性氮掺杂碳材料(Magnetic N-doped Carbonaceous Materials,MNC)作为过硫酸盐(Persulfate,PDS)活化剂,以生成的活性氧化物质降解偶氮类染料酸性橙7(Acid Orange 7,AO7).同时,利用扫描电镜(SEM)、比表面积与孔径测定仪(BET)、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等对MNC进行表征,考察了MNC投加量、PDS浓度、初始p H值和无机阴离子对活化PDS降解AO7的影响,并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淬灭实验和电子顺磁性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EPR)初步探讨了AO7的降解机理.结果表明,MNC呈微米级球状,表面富含含氧基团和氨基等活性点位;饱和磁化强度为12.7 emu·g-1,能在外加磁场条件下实现固液分离.AO7去除率随MNC投加量、PDS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初始p H对AO7降解的影响呈相反规律,随p H升高而降低.3种无机阴离子对AO7降解抑制程度大小顺序为HCO3->S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