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2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267篇
安全科学   116篇
废物处理   82篇
环保管理   114篇
综合类   611篇
基础理论   224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109篇
评价与监测   53篇
社会与环境   41篇
灾害及防治   1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01.
402.
Understanding resource-based communities (RBCs) as potential casualties of Canada's economic proclivity towards resource extraction projects may help us to generate political support for these communities at both local and national scales. The media has a critical role to play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type of political discourse. This study examines how traditional print media coverage affects Canadians' perceptions of the Athabasca oil sands. A quantitative media analysis examines scope and thematic content of articles appearing in major Canadian newspapers between 2003 and 2013. We find that most coverage concerning the Athabasca oil sands over this period appears predominantly in western Canadian newspapers, with coverage primarily focusing on specific events. We argue that this geographic disparity in coverage does not provide Canadians with the adequate coverage necessary to develop an informed opinion on what the implications of ongoing oil sands development are at both a local and a national scale.  相似文献   
403.
典型冶炼行业场地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李强  曹莹  何连生  王耀锋  龚成  何书涵 《环境科学》2021,42(12):5930-5937
以韶关某冶炼厂为冶炼行业典型工业区,对冶炼厂区内土壤中的Cd、Pb、Hg、Sb、As、Zn、Cu、Cr和Ni等9种重金属元素的总量和有效态含量进行了测定,利用ArcGIS 10.2进行了冶炼厂地土壤中重金属空间分布的插值分析,采用的污染状况评价方法有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富集因子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重金属来源分析方法有相关性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研究区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状况及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d和As的单因子指数为1.50和2.13,分别属于轻微污染和轻度污染;Pb的单因子指数为5.58,属于重度污染.As、Hg和Zn的富集因子为3.73、10.4和22.4,分别属于中度污染、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Cd、Pb的富集因子超过40,属于极重污染,受人为污染程度明显.Pb和Cd的有效态占总量的质量分数较高,分别在0.57%~46.0%和0.87%~69.2%之间.其次为Zn和Cu,而Hg、Sb、Ni、As和Cr的有效态质量分数均在5%以下.研究区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的空间分布由西向东整体呈由低到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北部点位的指数显著高于其他点位,可能存在局部泄漏.Hg和Sb的空间分布与其他元素不同,呈现中部区域较高、东西部区域较低的特点.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Cu、Zn、As、Cd和Pb元素之间的相关性显著,主要来源为工业生产活动的输入;Hg和Sb元素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但与其他元素无相关性;Ni的主要来源更符合自然输入的规律.  相似文献   
404.
孔鑫  王灿  季民 《环境科学学报》2013,33(10):2704-2710
实验以模拟甲苯废气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温度对生物过滤塔填料层含水率、甲苯去除能力、抗冲击负荷能力和再启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过滤塔在温度20~30℃下,填料层含水率随温度变化不大(维持在45%),较高的进气温度(40~62℃)对填料层含水率影响显著,当气流温度从40℃升高至62℃时,填料层含水率从47%下降至19%.生物过滤塔处理每立方米体积废气需水量与气流温度间存在幂函数关系.温度过高会降低生物过滤塔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并增加生物过滤塔的启动时间.温度在不同范围内对生物过滤塔甲苯去除性能的影响存在差异.在20~30℃下,生物过滤塔的甲苯去除速率常数的对数与温度的倒数呈线性关系,符合Arrhenius公式.而在40~62℃时,生物过滤塔的甲苯去除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呈现出先上升而下降的趋势,符合Ratkowsky模型.  相似文献   
405.
Some municipal solid waste (MSW) can be used as the fuel. Combustion of MSW with high nitrogen content is successfully conducted in a lab-scale vortexing fluidized-bed incinerator (VFBI). Pigskin with 16.5 wt.% nitrogen content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high nitrogen content kitchen waste, and silica sand was used as the bed material. The effects of operating conditions, such as the bed temperature, freeboard temperature, excess oxygen ratio, and static bed height on the CO and NO concentrations at the exit of combustor and cyclone were investigat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freeboard temperature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for CO emission. The order of operating conditions impact on the NO emission is: (1) excess oxygen ratio; (2) bed temperature; (3) freeboard temperature; and (4) static bed height. Utilizing cyclone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CO emission concentration when the CO concentration released from the freeboard is higher than 50 ppm. On the other hand, the cyclone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NO emission. Despite having high nitrogen content, a low conversion from fuel-N to NO was attained. Compared with other types of combustors, VFBI reduces the CO and NO emission concentrations much better when burning MSW with high nitrogen content.  相似文献   
406.
为探究长期平衡施肥和秸秆覆盖对紫色土坡耕地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以垫江县长期农田氮磷流失监测点为研究样地,设置3个处理:常规模式(CK)、平衡施肥模式(M1)和平衡施肥+秸秆覆盖模式(M2),每个处理各设3个重复,共建立9个小区(长7 m×宽3 m),并于2018、2019和2020年采集土样,研究不同处理下碳(C)、氮(N)、磷(P)和钾(K)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8年不同处理之间K含量差异显著,大小顺序为:CK>M2>M1;2019年不同处理之间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含量差异显著,表现为:M1>M2>CK;其他养分含量在同一年份不同处理之间差异均不显著.不同年份间各处理的土壤C和N含量差异不显著.2018年各处理中K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年份,其中,2018年的CK、M1和M2分别比2019年和2020年高78.26%和98.79%,19.13%和35.4%,54.49%和41.76%.P含量在CK和M2处理中均随着年份增大而减小,且2018年分别比2019年高20.29%和10.67%,比2020年高39.68%和17.33%.各处理不同年份间速效钾(AK)含量无显著差异,而NO3--N和NH4+-N和速效磷(AP)含量差异显著,且均在2020年最高.土壤C :P、C :K、N :P、N :K和P :K在不同年份间都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土壤C :K、N :K和AN :AP分别于2018年和2019年在不同施肥模式间差异显著(P<0.05).土壤C与N及P与K之间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土壤C :K与C :P、N :K、N :P和P :K之间,N :K与C :P、P :K和N :P之间,N :P与C :P之间都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土壤P与C :K和N :K之间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土壤NO3--N与NH4+-N、AN :AP和AN :AK之间,NH4+-N与AN :AP和AN :AK之间,AP与AK和AP :AK之间,AN :AP与AN :AK之间都呈极显著正相关.研究发现平衡施肥+秸秆覆盖是紫色土坡耕地较为适宜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407.
为研究大气CO2浓度逐渐增加和稳定高浓度处理对水稻秸秆在后茬冬小麦田土壤中分解特性的影响,进行田间试验,设置3个浓度水平——背景大气CO2浓度(CK)、每个生长季CO2浓度比CK逐渐增加40 μmol/mol(T1)、每个生长季CO2浓度均比CK高200 μmol/mol(T2),处于上述3个浓度水平下连续3个生长季的水稻秸秆处理编号分别用CK-OTC、T1-OTC、T2-OTC表示,第3个生长季T1-OTC的CO2浓度为120 μmol/mol,3个生长季中前两个生长季处于开顶箱(OTC)外且第3个生长季处于OTC内的处理分别表示为CK、T1、T2.将不同处理下的水稻秸秆埋入麦田土壤中,于填埋后30、60、84、119、149 d测定剩余秸秆的质量以及总碳(TC)、总氮(TN)含量.结果表明:填埋后30 d不同处理下秸秆的分解率为33.2%~38.2%,至149 d填埋结束,不同处理下秸秆的分解率为57.3%~60.3%.填埋试验后期(填埋后84、119、149 d)的秸秆分解率与粗纤维含量之间存在显著(P < 0.05)或极显著(P < 0.01)相关关系.T1、T2处理下水稻秸秆在分解过程中的TC含量与CK无显著(P>0.05)差异,而OTC-T1处理下水稻秸秆在整个分解阶段的TC含量显著(P < 0.05)高于CK,且在填埋后60~119 d这一阶段T2处理下TC含量与OTC-CK处理之间存在边缘显著(0.05 < P < 0.10)差异.所有处理下的TC含量在填埋后比填埋前均明显降低,特别是对于TN含量而言,大部分处理下TN含量均随时间的线性增加程度达到极显著(P < 0.01)水平,C/N均在分解过程中随时间呈线性降低趋势(P < 0.05).研究显示,一个生长季尺度上CO2浓度的升高会提高秸秆分解率,秸秆分解过程中TC分解速率比TN快,从而造成C/N下降.   相似文献   
408.
利用从高硫煤矸石堆场浸出液中培养驯化获得的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A.f),通过静态实验,探讨添加不同量的碳酸盐岩对酸性硫酸盐体系中Fe2+生物氧化速率及次生铁矿物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10 g和30 g碳酸盐岩不会对体系中pH、氧化还原电位(ORP)和Fe2+生物氧化速率产生明显影响,但总铁(TFe)的去除率可从37%分别提高到55%和62%,矿物生成量也从8.17 g·L-1分别增加到12.03 g·L-1和13.69 g·L-1;同时,体系中合成的次生铁矿物相与不加碳酸盐岩时无明显变化,主要为黄铁矾和施氏矿物的混合物.随着碳酸盐岩添加量增至50、70和90 g时,体系pH快速上升,Fe2+生物氧化速率受到抑制,并产生大量结晶程度较好的硫酸钙,形成的铁矿物主要为纤铁矿或针铁矿.而适量的碳酸盐岩添加可使体系中产生Ca2+和Mg2+,从而影响次生铁矿物的合成.因此,在以碳酸盐岩为反应介质的酸性矿山废水处理工艺设计中,可通过添加A.f菌并控制碳酸盐岩投加量,强化系统中Fe2+生物氧化及次生矿物的合成,从而进一步提高反应系统对TFe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409.
周睿  秦超  任何军  赵妍 《中国环境科学》2022,42(6):2734-2743
以深圳市水源地周边三种不同类型土壤(赤红壤、红壤、水稻田土)为研究对象,选择具有较高环境含量且毒性较强的Zn、Pb、As为目标,探究其在三种土壤剖面淋溶层、淀积层和母质层(A、B和C层)中的分布特征及赋存形态,同时分析重金属含量、赋存形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并利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潜在迁移指数法从重金属全量和赋存形态两个角度对土壤重金属的生态风险水平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Zn、Pb、As在三类土壤各层中含量较高,但均低于当地土壤环境质量背景值,重金属含量受当地土壤成岩母质影响较大.形态分析表明三种重金属在三类土壤中均以残渣态为主,但红壤中可还原态Pb含量较高,在低pH时易转化为弱酸可溶态,而后释放并迁移.相关性分析表明Zn、Pb的全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可还原态Zn与pH呈显著正相关,Pb和As的弱酸可溶态与可还原态显著正相关,黏粒和粉粒含量对Pb和As的形态分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三种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级别均为轻微,对水源地安全潜在生态风险影响较小;重金属迁移能力大小在不同土类中依次为红壤土>赤红壤>水稻田土,元素本身迁移能力强弱依次为Zn>As>Pb;赤红壤和水稻田土A层Zn迁移能力最强,B层As最强,C层Zn、Pb、As均较弱;红壤中A层迁移能力Zn最强,B层Zn、Pb、As均较强,C层Zn、Pb、As均较弱.  相似文献   
410.
研究贵州喀斯特高地质背景对农产品中F、Cd含量水平的影响,评价农产品F、Cd暴露对不同人群的健康风险。以7个市州为研究区域,采集255个样品(110个水稻、130个玉米、15个马铃薯),分别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样品中F、Cd含量。参照靶标危害系数(THQ)和危害系数(HI)对儿童及成人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大米、玉米及马铃薯中Cd含量为0.003~0.629、0.000~0.556、0.016~0.153 mg/kg;F含量分别在0.130~1.970、0.357~4.717、0.557~1.058 mg/kg之间。大米、玉米及马铃薯分别有19.09%、23.08%、26.70%的样品Cd含量超过阈值(0.2、0.1、0.1 mg/kg,GB2762-2017)。大米中氟镉含量呈正相关(r=0.376,p<0.01),玉米中呈负相关(r=-0.391,p<0.01)。不同作物的THQHI显示,儿童和成人摄食大米的风险大于玉米和马铃薯。儿童及成人摄食大米后THQCdTHQFHI分别为:0.965、 0.073、0.970;0.799、0.060、0.859,儿童及成人摄食玉米后THQCdTHQFHI分别为:0.430、0.185、0.422;0.121、0.052、0.173,儿童及成人摄食马铃薯后THQCdTHQFHI分别为:0.020、0.069、0.024;0.008、0.019、0.028。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省农产品受不同程度氟镉污染,食用当地生产的农作物具有潜在的健康风险,且儿童风险大于成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