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105篇
安全科学   115篇
废物处理   35篇
环保管理   35篇
综合类   241篇
基础理论   60篇
污染及防治   37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铜陵相思谷尾矿用于处理酸性矿山排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陵相思谷尾矿是夕卡岩型矿床尾矿的典型代表,以富含碳酸盐为特征.为了考察该尾矿砂在AMD淋滤作用下重金属的迁移行为及用于处理AMD的有效性,研究在自行设计的动态实验柱中填充尾矿砂,在保持进水理化性质不变的条件下对其进行80 d的连续淋滤实验,实验过程中定期检测出水的成分,实验结束后对尾矿砂中元素赋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实验过程中出水pH值始终维持在7.5以上;Cu、Zn、Fe离子浓度分别保持在0.1、0.4、1 mg.L-1以下;尾矿砂的渗透系数逐渐降低,由初始的0.23 cm.s-1降至实验结束时的0.10 cm.s-1;固体中元素赋存形态分析结果表明,进水Cu2+、Zn2+主要通过2种作用被固定:Fe氢氧化物的吸持和自身沉淀(形成碳酸盐).研究发现铜陵相思谷尾矿具有较强的酸中和潜力,在中和过程中不仅不会产生重金属离子的淋滤迁移,相反会对其产生沉淀和吸附,因此,可以考虑将该尾矿作为AMD处理的有用材料进行废物利用.  相似文献   
22.
铀尾矿库尾矿砂大气污染的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欣  彭小勇  黄帅 《环境科学学报》2014,34(11):2878-2884
铀尾矿库运行期间,裸露的尾矿以扬尘形式对周边地区造成环境污染和辐射危害.因此,本文以平地型铀尾矿库为对象,应用CFD技术,探讨滩面形状(弧形、棱形和锥形)对减轻或控制运行期间尾矿库滩面颗粒物的大气迁移和环境污染的作用.结果表明,常年主导风速V=1.0m·s-1条件下,以1 mg·m-3的浓度为抑尘标准时弧形滩面抑尘效果最为明显,棱形滩面和锥形滩面抑尘效果较差.通过对不同风速下几种滩面形状防护效果的分析对比发现,小风速(V=0.5 m·s-1)下3种滩面形式辐射防护均效果良好,但随风速的增大效果逐渐减弱;弧形滩面条件下综合防护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3.
碳酸钙中的碳能否被微藻利用这一问题一直处于争论中。本文在开放与隔离空气CO2环境下用含有碳酸钙粉末和不同浓度乙酰唑胺的培养液培养衣藻和小球藻。通过双向同位素示踪技术,定量描述出不同条件下微藻对碳酸钙碳源的利用份额。在隔离空气CO2的环境下,微藻对碳酸钙碳源的利用份额明显大于开放环境下。在开放环境下,随着培养液中乙酰唑胺浓度增加,生物量减少,微藻对固有无机碳源的利用份额减少,对碳酸钙碳源的利用份额增加。在隔离空气CO2的环境下,随着培养液中乙酰唑胺浓度增加,微藻生物量增加,衣藻对固有无机碳源的利用份额增加,对碳酸钙碳源的利用份额减少,而小球藻反之。微藻主要是通过利用碳酸钙溶蚀的可溶性无机碳(DIC)这种间接方式来利用碳酸钙碳源。而外界大气CO2浓度和胞外碳酸酐酶是影响碳酸钙溶解的重要因素,因此其也明显的影响着微藻对碳酸钙碳源的利用。  相似文献   
24.
为解决目前采用在尾矿坝坝体及滩面覆盖砂石进行防尘治理与闭库,但传统监测手段难以实现坝体整体监测的问题,采用时序InSAR技术对2014年10月至2018年7月的Sentinel-1A影像进行处理,提取了对应时间段内卡房尾矿坝的形变信息,并结合实地调查及尾矿坝建设资料,研究了卡房尾矿坝的时序形变演化规律。结果表明:SBAS InSAR监测到坝体出现第1次异常形变加速运动时间与坝体开始铺设砂石工程的施工时间节点完全吻合,体现SBAS InSAR技术在受人为工程影响的坝体形变监测方面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坝体在施工结束后,坝体形变加剧趋势并未缓解,并且出现2次加速现象,分析认为是由于在坝体铺设约2 m厚的碎砂石极大地增加了坝体荷载,打破了坝体原有的应力平衡状态,且识别出雨季对坝体形变影响显著,表明铺设砂石会使得降雨在坝体中的停滞时间加长,进一步引发非雨季期间坝体形变加剧。研究结果不仅能还原坝体出现异常形变的时间与演化过程,而且还可以对引起异常形变的内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论证,对指导尾矿坝灾害识别、分析与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5.
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分析,对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山铜尾矿库、狮子山铜尾矿库及狮子山铜尾矿库周边农田3处生长的节节草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重金属(Cu、Cd、Pb、Zn)的形态、含量和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节节草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重金属的主要形态分布基本一致,均表现为矿物态含量占据了重金属全量的大部分,而交换态含量偏低.与非根际土壤相比较,根际土壤中交换态、有机态重金属所占比例显著增加,其中Cu的有机结合态所占比例增加了53 25%、Cd、Pb的有机结合态所占比例增加超过17%,Zn则增加了5.67%;与此同时,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含量有所下降.统计分析表明,Cu、Cd、Pb、Zn在根际土壤中的形态分布与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植物生长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6.
根据钙法提钒尾渣的矿物特性,采用浮选法分离其中的石膏以实现脱硫,分别考察了矿浆pH、矿浆液固比、捕收剂添加量及浮选中水循环次数等因素对浮选指标的影响,并进行了理论分析,确定了钙法提钒尾渣浮选脱硫的优选工艺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在矿浆pH为7、矿浆液固比为5:1、捕收剂添加量为0.6~0.8 kg/t的条件下,可获得w(S...  相似文献   
27.
用盐效萃取法从电子产品清洗废液中回收片丙醇,考察了碳酸钾水溶液与该清洗废液的质量比对脱水率的影响,测定了异丙醇-水-碳酸钾体系存40℃时的液液相平衡数据,用Pitzer理论和NRTL方程对液液相平衡数据进行了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当质量分数为60.00%的碳酸钾水溶液与该废液的质晕比为2.00时,脱水率高达90.00%;将有机相进行精馏可得到质量分数为99.50%的异丙醇;计算值与实测值接近,水相和有机相的绝对平均偏差分别为0.62%和0.46%。  相似文献   
28.
用改性海泡石处理含磷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林栋  李军  王阳 《化工环保》2007,27(3):268-270
以海泡石为原料,经盐酸活化、水热活化,再加入氯化镁、氯化铁复合制得除磷剂原粉;再用聚氯乙烯将除磷剂原粉黏合成粒状除磷剂。用粒状除磷剂对废水中的磷(PO4^3-)进行吸附、洗脱,考察除磷剂的循环使用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除磷剂对废水中磷的吸附容量可达92m g/g以上;以碳酸钠为洗脱剂,磷的洗脱率可达90%以上;除磷剂可重复使用,且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   
29.
为探究动力作用下尾砂液化破坏特性,基于某矿山尾矿库坝体分层尾砂,开展不同固结应力和层状结构条件下动三轴试验,分析层状尾砂动弹性模量、阻尼比及动剪应力比等动力参数与动孔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固结应力对层状尾砂力学特性和动孔压变化趋势有较大影响,固结应力越大,动孔压增长越明显,初始增长斜率随固结应力增大而下降;尾粉土厚度...  相似文献   
30.
This study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a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efficiency of coal fly ash to control the formation of acid mine drainage (AMD) from mine waste. Site-specific materials, coal fly ash from Atikokan Thermal Generating Station and mine tailings from Musselwhite mine, were mixed at different proportions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drainage chemistry and the optimal mix using static testing (acid–base accounting) and kinetic (column) testing. The acid–base accounting (ABA)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fly ash possessed strong alkaline (neutralization) potential (NP) and could be used in the management of reactive mine tailings, thus ensuring prevention of AMD in the long-term. Column tests conducted in the laboratory to further investigate long-term performance of fly ash in the neutralization and prevention of acid mine drainage from tailings similarly showed that mixing fly ash with mine tailings reduces dissolution of many heavy metals from tailings by providing alkalinity to the system. It was found that a fly ash to tailings mass ratio equal to or greater than 15%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AMD generation from Musselwhite mine tailings in the co-placement approa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