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2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129篇
安全科学   69篇
废物处理   199篇
环保管理   423篇
综合类   730篇
基础理论   114篇
污染及防治   60篇
评价与监测   20篇
社会与环境   157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71.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农作物秸秆的研究现状、处理方法及综合应用情况进行综述,归纳出了目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领域、主要处理方法及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明确了突破农作物秸秆外表面物质结构实现完全降解和完成内部纤维素、半纤维素等高分子化合物降解转化是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指出了解决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层面、法律层面和人文认知理念等方面的发展趋势,为高效利用农作物秸秆及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2.
基于能值分析的武穴市耕地利用效益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耕地利用效益评价,对实现农业生态文明和耕地高效持续利用具有指导意义。结合能值分析、自相关等方法,评价和分析了2002~2011年武穴市耕地利用效益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近10a来武穴市耕地利用效益的能值投入和产出处于上升趋势,增长速度分别达58.17%和61.29%;能值投入中工业能值所占比重最大,超过总量的70%以上,2011年达到82.17%;耕地集约度增加6.60×1015sej的同时环境压力也在变大,耕地环境负载率由2002年的2.88上升至2011年的4.61;农业生产能力和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武穴市各乡镇单位面积耕地能值投入和产出具有较明显的东高—南低—西平的聚集特征。研究结果对优化武穴市农业生产物化投入结构、提高产出效果,实现耕地高效持续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3.
岷江上游水电开发特点及其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流域的水电开发类型与空间格局,可为水库群的累积环境影响评价、流域水电优化布局等提供科学参考。在流域分割的基础上,对岷江上游水电站的基本类型、水电站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构建水电开发率、水电开发密度和水电开发强度3个指标对流域水电开发程度作出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岷江上游流域水电站类型以高水头低闸坝的引水式小水电为主,高坝大库相对较少。梯级水电开发已拓展至岷江三级支流,汶川—都江堰河段是干流水电开发程度最高的河段,杂谷脑河是水电开发程度最高的一级支流流域。岷江上游流域的水电开发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梯级水电开发密度大于国内主要河流。农村小水电占水电站总数的82%,梯级农村小水电对生态环境的累积影响是将来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4.
为解决猪场废水高色、高浊、高盐的水质特征对藻菌微生物体系处理效果的限制作用,采用电场处理与多种不同微藻/细菌(活性污泥)微生物体系处理相结合,考察了电场对微生物处理猪场废水的效果和生长状况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同时,通过对比微藻、微藻-活性污泥、活性污泥3种微生物体系对经电场处理养猪沼液中污染物去除效果及微生物生长情况,考察了电场处理对微生物处理效果的影响和作用.结果表明:电场对养猪沼液色度和浊度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分别为90.43%、99.69%;电场处理后的沼液再进行微生物处理可取得更优的处理效果,微生物对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最高分别为70.65%、67.30%.此外,微藻-活性污泥共生体系在污染物去除效果和生长状况方面均优于单一微生物体系.微藻-活性污泥体系最终叶绿素a含量为接种时的7.65倍,活性污泥生物量为接种时的1.51倍,远高于单一微生物体系.说明电场处理与微藻-活性污泥生物处理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污染物去除效果,同时获得更多有价的生物质资源,实现更为可观的经济价值,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5.
2006年1~12月,每月采集乌江流域梯级水库入出库河流水样,用两次金汞齐-冷原子荧光光谱法和蒸馏-乙基化结合GC CVAFS法测定了水中总汞和甲基汞的浓度。结果表明:(1)入出库河流中总汞年均加权浓度分别为317和 2.34 ng/L,甲基汞为014和 0.18 ng/L。(2)不同水库入出库河流中总汞和甲基汞的时空分布特征不同,位于上游第一级的普定和洪家渡水库入库河流中总汞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且显著低于出库河流;而甲基汞的季节变化在出库河流中较为明显,而且库龄大的普定、东风、乌江渡水库出库河流中甲基汞浓度显著高于入库河流。(3)相关分析发现水库入库河流中总汞、甲基汞浓度主要受悬浮颗粒物的影响,而与水量间的相关性因水库所处位置的不同而有差异,上游的普定和洪家渡水库中呈显著正相关,其它水库中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6.
清洁生产与资源综合利用是人们持续研究的课题,笔者在大红丙烯酸油漆着色剂"颜料红GL"替代"镉红颜料"中,开展了颜料红GL随温度、时间变化与热塑性丙烯酸树脂、有机硅助剂、二甲苯最佳浓度配比,确保着色效果及其资源综合利用等一系列试验,实现了年综合利用工艺冲洗水25.6万吨,减排CODcr 218.24吨、总镉:油漆中8031.5吨,废水中0.41吨、固废中0.088吨,提高了产品市场竞争率。  相似文献   
177.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控释尿素不同施用条件对冬小麦产量、氮素利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共设7个处理,即CK (空白处理,不施氮肥)、100%PU10/0(普通尿素全量基施,N 240 kg·hm-2)、100%PU6/4(60%的普通尿素基施、40%的普通尿素于拔节期追施,N 240 kg·hm-2)、80%PU6/4(60%的普通尿素基施、40%的普通尿素于拔节期追施,N 192 kg·hm-2)、100%CRU(全量树脂包膜控释尿素基施,N 240 kg·hm-2)、80%CRU(80%树脂包膜控释尿素基施,N 192 kg·hm-2)和40%CRU+40%PU(40%树脂包膜控释尿素+40%的普通尿素基施,N 192 kg·hm-2)。结果表明,无论是产量效应还是氮素利用效应,树脂包膜控释尿素(CRU)处理总体优于普通尿素(PU)处理,尤其树脂包膜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配施(40%CRU+40%PU)效果最佳,以7709 kg·hm-2的产量、36.44%的氮肥吸收利用率、15946元·hm-2的相对净收入达到处理间最高水平。该处理在减少氮素投入量的情况下,不仅促进了冬小麦增产,而且显著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拥有较高的产投比。因此,树脂包膜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的配施处理(40%CRU+40%PU)是本试验条件下最优的氮肥处理。  相似文献   
178.
我国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利用行业2013年发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环保产业》2014,(12):10-16
综述了我国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利用行业2013年的发展环境形势和发展概况;介绍了2013年国内工业固体、危险废物及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和处理情况;阐述并分析了目前国内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和设施的现状;就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9.
根据突变级数法基本原理,对武汉市2002-2011年农地利用绩效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利用障碍度模型找出影响其绩效水平的主要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武汉市农地利用绩效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带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经济绩效是影响农地利用绩效的最主要障碍因素;从单项指标来看,随着生态理念的不断深化,未来农地利用程度及资源安全将对农地利用绩效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0.
The United States’ legal strategy for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in recent years has relied on authority from existing legislation. This has led to measures on a number of different greenhouse gases, notably carbon dioxide, methane and hydrofluorocarbons. However, one greenhouse gas has been largely forgotten: nitrous oxide. Nitrous oxide is the third most abundantly emitted greenhouse gas in the U.S. and worldwide, as well as the largest remaining threat to the stratospheric ozone layer. In addition, the nitrogen atoms in nitrous oxide are part of the highly fluid nitrogen cycle where nitrogen atoms transform readily among different chemical forms, each with a unique environmental and human health impact – a process known as the nitrogen cascade. While the science of the nitrogen cascade has been explored for over a decade, there has been little work on the legal implications of this phenomenon. And yet the nitrogen cascade expands the legal options available for controlling nitrous oxide. This paper studies these options in a U.S. context and explores the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impacts of enacting them. We determine that the Clean Air Act, and in particular its broad authority for controlling ozone depleting substances, is the most promising legal pathway for regulating nitrous oxide across all major sources. Invoking such authority could generate significant climate and stratospheric ozone benefits over 2015–2030, equivalent to taking 12 million cars permanently off the road, and 100 million chlorofluorocarbon-laden refrigerators out of service. The economic benefits could sum to over $700 billion over 2015–2030, with every $1.00 spent on abating emissions leading to $4.10 in societal benefits. The bulk of these benefits would come from reductions in other forms of nitrogen pollution such as ammonia and nitrate,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t and multiple co-benefits that could be achieved by abating nitrous oxide emissions. With the Paris Climate Agreement calling for limiting global temperature increases to “well below” two degrees Celsius, all mitigation opportunities across all sectors need to be considered.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nitrous oxide warrants more attention from policy-makers in the U.S. and around the wor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