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9篇
  免费   128篇
  国内免费   565篇
安全科学   64篇
废物处理   193篇
环保管理   69篇
综合类   787篇
基础理论   110篇
污染及防治   273篇
评价与监测   15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在固定床反应器中研究了利用燃煤电厂固废粉煤灰(FA)负载Fe2O3所制备的Fe2O3/FA催化剂对气态Hg0的脱除情况,发现Fe2O3/FA具有较高的脱除Hg0的能力.同时,考察了Fe2O3负载量、温度、空速、Hg0浓度、烟气成分等对Fe2O3/FA脱除Hg0的影响.结果表明,Fe2O3/FA对Hg0的脱除能力随Fe2O3负载量(1%~10%)的增加和温度(120~200℃)的升高而增强;Fe2O3/FA在较低的空速和Hg0浓度条件下表现出了更高的脱除Hg0的活性;HCl和O2促进了Fe2O3/FA对Hg0的脱除,而SO2和H2O抑制了Fe2O3/FA对Hg0的脱除.逐级化学提取实验结果证实,Fe2O3将Hg0氧化为Hg2+的化合物并吸附在FA上,这是Fe2O3/FA具有较高的脱除Hg0能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62.
电化学还原-氧化工艺降解4-氯酚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岩  施钦  王辉  卞兆勇 《环境科学》2016,37(4):1437-1443
采用紫外光还原法制备了Pd-Fe/石墨烯催化阴极,并以Ti/IrO_2/RuO_2为阳极,构成三电极体系(双阴极)和两电极体系(单阴极)的电化学还原-氧化降解工艺,分别对4-氯酚进行降解.采用离子色谱、高效液相色谱、TOC仪对4-氯酚降解过程中中间产物及其浓度进行测定.根据公式计算降解过程中理论计算毒性值,应用发光细菌法测定降解过程中的实际毒性值,对理论计算毒性值与实际毒性值进行比较,分析不同体系下降解过程中毒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两种工艺体系在最佳降解条件下,阴极室毒性均呈下降的趋势,由于降解过程中在阳极室生成高毒性的苯醌,阳极室毒性均先升高后降低.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到,两种体系理论计算毒性与实际毒性在P=0.01水平下,相关性系数均为1,显著相关,表明降解过程中实际毒性的测定结果真实可靠.降解至120 min时,三电极体系毒性小于两电极体系,表明三电极体系优于两电极体系.据此提出实际毒性测定方法在电化学还原-氧化工艺降解氯酚类有机废水毒性测试的工业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前景.  相似文献   
63.
采用EDTA优化纳米Pd/Fe催化脱氯水中2,4-二氯苯氧乙酸(2,4-D),并考察了EDTA投加浓度、pH、钯化率、温度等因素对2,4-D还原的影响.结果表明,EDTA的加入络合了纳米Pd/Fe在催化脱氯过程中生成的铁离子,抑制纳米Pd/Fe颗粒表面钝化层的形成,提高了体系的反应活性.适宜的EDTA浓度、低pH、高钯化率、低温等有利于2,4-D的还原脱氯.当EDTA浓度为25.0 mmol·L-1,纳米铁含量为1.0 g·L-1,初始pH=4.3、钯化率为0.5%,温度为25.0℃,搅拌速率为200 r·min~(-1)时,反应50 min,10.0 mg·L-1的2,4-D去除率及苯氧乙酸(PA)生成率均达到100%.  相似文献   
64.
采用浸渍焙烧法制备了Fe-Ce/GAC催化剂,并用于催化臭氧降解模拟高浓度腐殖酸废水.以废水COD、腐殖酸浓度为考察指标,研究了Fe-Ce/GAC催化剂的前驱体无机铁盐种类、焙烧温度、铁盐浓度、助剂稀土元素种类及浓度、分散剂硝酸钾浓度等不同制备条件对催化臭氧降解腐殖酸的效果.试验表明,在腐殖酸浓度为3.00 g·L~(-1)、pH值约8.0、温度为25℃、臭氧投量为1.24 g·h~(-1),反应40 min后COD、腐殖酸去除率仅为17.1%、43.0%;添加以2.0%硝酸铁、1.5%硝酸铈、1.0%硝酸钾溶液浸渍,经350℃焙烧3 h后制备的Fe-Ce/GAC催化剂,可使COD、腐殖酸去除率分别提高40.3%、31.8%.且Fe-Ce/GAC催化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重复使用5次后,COD、腐殖酸去除率仅小幅降低了4.2%、9.1%.SEM图象显示活性炭经改性后,比表面积明显增大,有利于活性物质的负载;EDS分析表明催化剂负载了大量的Fe、Ce等金属物质;XRD图谱显示催化剂含有Fe_2O_3、CeO_2等多种活性物质.Fe-Ce/GAC催化臭氧的机理可解释为:活性成分氧化铁在催化过程中生成的羟基氧化铁会促进羟基自由基的生成,而铈元素在催化过程中不仅会提高催化剂的活性,而且生成的化学吸附氧可促进对有机物的吸附及氧化.  相似文献   
65.
过量的二氧化碳(CO2)排放可导致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剧,因此CO2减排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将CO2转化为附加值较高的化工产品,即CO2资源化利用技术不仅可实现CO2减排,同时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CO2资源化利用技术主要包括光化学还原法、电化学还原法和催化转移氢化法等。重点介绍并总结了以上3种方法的特点、优势和不足,指出未来需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研究方向,为实现高效的CO2资源化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6.
章继龙 《化工环保》2021,41(1):91-97
以发电厂粉煤灰为原料,采用碱融水热法合成了HZSM-5分子筛(FHZSM-5),用浸渍法负载10%(w)CeO2制备了CeO2/FHZSM-5催化剂,用于二氯甲烷的催化燃烧.盐酸浓度为2 mol/L及粉煤灰和NaOH的质量比为1:1.2时制备的FHZSM-5纯度最高,结晶度最好,用其制备的CeO2/FHZSM-5催化剂...  相似文献   
67.
向混合料中加添加剂能够在烧结过程中脱除烧结废气中的NO。实验研究了铁矿石对NO脱除反应的催化效应。在900℃下,分别以5种不同铁矿石作为填料层,用2种标准气体和压缩空气配制的混合气体模拟烧结废气。试验结果表明,铁矿石种类对铁矿石的催化能力有重要影响。D型铁矿的催化能力最强而且不会发生弱化,NO转化率接近100%;其它几种铁矿石的催化能力较差,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有明显的弱化现象,但很快即基本趋于稳定状态,NO转化率达到了60%~70%。  相似文献   
68.
基于在pH为2.7的一氯乙酸缓冲溶液中亚硝酸根对溴酸钾氧化亮绿具有催化作用,建立了测定环境水样中痕量亚硝酸根的流动注射催化光度法。在室温下,当溴酸钾浓度为0.15mol/L、亮绿溶液浓度为1.12×10-3mol/L时,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4~0.36mg/L,检出限为7.44×10-4mg/L,测定频率为60次/h,相对标准偏差为1.1%(n=11)。  相似文献   
69.
肖莉  边建东  王昕  施力 《化工环保》2006,26(6):514-517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锌铝助剂,该助剂于700℃焙烧后与流化催化裂化(FCC)催化剂进行机械混合,制得混合催化剂;在FCC烟气工业模拟装置上考察混合催化剂的脱硫活性,用混合催化剂的脱硫活性来反映锌铝助剂的脱硫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氧化锌质量分数为10%的锌铝助剂的脱硫活性最佳,脱硫率达62.5%。采用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XRD)对锌铝助剂的脱硫机理进行了研究,红外分析结果表明,弱的L酸中心有利于锌铝助剂脱硫,XRD分析结果表明,锌铝助剂在锌铝尖晶石结构尚未完全形成时,存在较多的晶格缺陷,能够有效地吸附烟气中的SOx,将其转化为H2S。  相似文献   
70.
混凝—催化氧化法处理丁苯橡胶生产废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青  赵旭涛  王维 《化工环保》2006,26(6):494-497
以聚合氯化铝(PAC)、阴离子聚丙烯酰胺(PAM)为混凝剂,以H2O2-O3为氧化剂,采用混凝-催化氧化法处理对丁苯橡胶生产废水。考察了混凝剂种类及其加入量、废水pH对混凝处理效果的影响,氧化剂及其加入量、反应时间和废水pH对COD去除率的影响。实验得出的最佳工艺条件:混凝实验,废水pH为7、PAC和PAM加入量为400mg/L和4mg/L;催化氧化实验,废水pH为7~8、H2O2加入量为200mg/L、H2O2与O3的质量比为0.5。处理后,废水COD从860mg/L降至145mg/L,COD去除率达83.1%,出水水质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