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2篇
  免费   137篇
  国内免费   409篇
安全科学   137篇
废物处理   19篇
环保管理   333篇
综合类   1287篇
基础理论   290篇
环境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112篇
评价与监测   103篇
社会与环境   359篇
灾害及防治   26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107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179篇
  2012年   173篇
  2011年   176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120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84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21.
中国西北地区东部沙尘暴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西北地区东部98个气象站的沙尘暴日数、持续时间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分解(EOF、REOF)、滑动t检验、Mann-Kendall突变检验及小波变换,对其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整个区域沙尘暴日数大致呈北多南少型分布;受大尺度气候异常的影响,全区一致的沙尘暴异常是该区域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西北地区东部沙尘暴日数空间异常可分为4个沙尘暴气候区:河西走廊—阿拉善区、鄂尔多斯—乌兰布和区、柴达木—茶卡寒旱区、陕甘宁黄土高原区。河西走廊—阿拉善区沙尘暴频次最高,陕甘宁黄土高原区频次最少;近40多年来西北地区东部沙尘暴日数呈减少的态势;沙尘暴日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末期发生气候突变,突变起源于沙漠及相邻地区,并由外围沙漠区向中间地带传播。沙尘暴持续时间最长的不是高频区河西走廊—阿拉善区,而是鄂尔多斯—乌兰布和区,最短的也不在频次最低的陕甘宁黄土高原区,而在柴达木—茶卡寒旱区;沙尘暴高发的河西走廊—阿拉善区、鄂尔多斯—乌兰布和区,持续时间没有发生明显的突变,这两个区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沙尘暴持续时间变率增大;90年代以后沙尘暴持续时间有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322.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发展态势评价与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农村发展态势评价与驱动力分析,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论文通过构建农村发展态势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和驱动力指数模型,开展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发展态势评价与驱动力分析。结果如下:①1990年农村发展水平普遍比较落后,2000年农村发展总体格局基本形成,2005年各地区普遍进入中等以上发达水平,但区域差异进一步拉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发展呈面状辐射扩散态势;②除人均耕地面积、单位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外,其他指标均为农村发展的积极推动因素,尤以农民人均所得指标为最;③今后应借助工业化、城镇化的外部动力和农村自我发展能力的合力助推,倡导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注重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培育与引进,既要进行农村产业升级,强化非农产业发展,又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  相似文献   
323.
1950s中期以来东北地区盐碱地时空变化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文以1950s中期1:100000地形图和2000年Landsat/TM影像为数据源,基于地学知识重塑1950s中期盐碱地分布状况,通过人机交互解译方式获取2000年盐碱地分布状况,然后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近50年盐碱地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东北盐碱地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占90%以上)和呼伦贝尔草原,盐碱地由58.51×104hm2增至219.31×104hm2,吉林省盐碱地扩展最显著,盐碱地面积最大;②盐碱化程度从以轻度盐碱化为主发展为以中重度盐碱化为主;③气候变化、水利灌溉设施和道路网建设、过牧和滥垦、油田开采等多种因素导致东北盐碱地扩大,但在局部地区由于生态恢复和改良利用措施、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水位大幅度下降,使得盐碱地也有缩减。  相似文献   
324.
本文研究了富集柱类型、富集温度和色谱操作条件等因素对二次富集气相色谱法测定环境中痕量PH3的影响,并将其应用于青岛大气和东海陆架沉积物中PH3的测定,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干扰少等优点,其检测限为0.02 pg、精密度2.0%、线性范围为0.56 pg~5.6 ng.用此方法测定了冬季东海大陆架表层沉积物中PH3含量为(0.51~23.10)×10-9,其分布明显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还表明东海沉积物中的PH3是海洋中磷的潜在来源之一;青岛崂山大气中PH3日变化趋势说明大气中PH3明显受光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25.
基于响应面优化条件下柚皮对Pb2+的吸附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采用Plackett-Burman(P-B)法和中心复合设计(Central Composite Design,简称CCD)对影响柚皮吸附Pb2+的6个条件进行筛选优化.P-B实验设计与统计学分析表明:pH值、Pb2+初始浓度、吸附剂用量是影响吸附率的3个关键因素.以吸附率为响应目标,对3因素进行中心复合设计,并经响应面法优化分析得到影响吸附率的二阶模型,确定了Pb2+吸附实验的最优操作条件:pH值5.4.Pb2+初始浓度为265.86mg·L-1,吸附剂用量为2.56 g·L-1,实测吸附率达到92.47%,吸附量为96.01 mg·g-1;整个吸附过程吸附剂柚皮没有经过任何化学预处理.效果优于一般的天然吸附剂.研究结果表明,柚皮是一种很具潜力的环保型廉价吸附剂.  相似文献   
326.
基于δ18O的青藏高原中部错那湖湖水蒸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稳定同位素方法经常被用来估算湖水水量平衡,这种方法主要依赖于水样的采集和同位素分析,并结合研究区域相关的气候和水文信息对湖水进行研究。基于对1999-2001年期间获得的18个湖水样的稳定同位素分析,发现错那湖水δD和δ18O的平均值分别为-83.3‰和-9.6‰,显著高于流域内同期降水中δD和δ18O的加权平均值-124.5‰和-16.6‰;流域内湖水稳定同位素的变化幅度远小于降水,但展示了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值较低而冬春季值较高,这种变化表现出一定的降水量效应,表明降水是湖水主要补给来源之一。结合所获得的流域内降水和河水稳定同位素数据,利用稳定同位素质量平衡方法对非结冰期间错那湖水的蒸发与流入比率(E/I)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受太阳辐射与气温升高的影响,湖水受到强烈的蒸发,流入错那湖的水大约24%消耗于蒸发。  相似文献   
327.
中国的生态环境建设,经历了新中国建立之初生产力低下的农耕文明、改革开放后的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的三大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身的特质、挑战、应对和成效。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整体上表现为农耕文明特征,自然灾害频发、粮食生产短缺、城市化水平低下。为了跳出"马尔萨斯陷阱",新中国的缔造者带领人民治理水患,兴修水利,拓荒垦殖,问题得到缓解但没有得到解决,贫困落后依然,没能彻底摆脱"马尔萨斯魔咒"。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快速推进,城市化加速发展,使农民得以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提升了劳动生产力;同时也使土地得以从农民手中部分释放出来,不仅大幅提升了土地资源价值,也使土地得以休养生息自我生态修复。虽然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大幅提升了生产力、积累了巨量的物质财富,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发展逼近工业文明的生态红线、环境底线和资源上线,可持续发展挑战不断凸显。2010年后,中国全面启动生态保护、污染控制和资源节约的转型发展进程,高质量、大力度建设生态文明,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发展。  相似文献   
328.
简要统计了2016年7-8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环境事件147起,包括沙尘天气2起,污染事件24起,地震41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32起,旱灾3起以及其他自然灾害45起.  相似文献   
329.
Objective: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time trends and ag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estimated road traffic fatalities (RTFs) in China over the period 2002–2012. Methods: Data on age-, sex-, and region-specific RTF rates were provided by the Chinese Ministry of Health. The crude rates were standardized and the Mann-Kendall test was used to test the significance of time trends. Annual number of RTFs was calculated. To minimize the effect of yearly variations, magnitude of changes in and ag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 RTFs were examined using mean values of 2 years. Results: RTF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China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Several features were identified for the RTFs in China. First, RTF rates skyrocketed in rural areas including towns and counties. Secon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RTFs was also observed in cities even though the change in RTF rates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re. Third, individuals aged 20–24, 40–49, and 55–64, especially in rural areas, were particularly at risk for RTFs in recent years. Finally, RTFs became more common among middle-aged and older adults than young Chinese, with roughly 57% of all RTFs occurring among individuals aged 45 and above during 2011–2012. Conclusions: RTFs increased dramatically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 decade, especially in rural areas. Ag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RTFs have changed there. Community-based public health education and intervention programs are warranted.  相似文献   
330.
中国硫酸盐气溶胶直接辐射效应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硫酸盐气溶胶对地球系统能量收支平衡和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基于中国2007年二氧化硫排放清单,应用Can METOP、OPAC和SBDART模型,对中国硫酸盐气溶胶直接辐射效应及其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中国硫酸盐气溶胶直接辐射效应全年波动范围在-9.1~0.0008 W·m~(-2)之间,全国年均值为-1.372 W·m~(-2),低于全球均值(-0.35 W·m~(-2)),其中华东地区最强为-5.017 W·m~(-2),西北地区最弱仅为-0.22 W·m~(-2),该空间分布主要受SO_2排放的空间差异及西风导致的向东溢出效应影响.同时,除华南之外的绝大多数地区夏季辐射效应最强、冬季最弱,这主要由SO_2向硫酸盐的转化率及相对湿度的季节差异决定.本研究有助于了解中国硫酸盐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的时空差异,对评估硫酸盐气溶胶的气候效应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