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2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52篇
基础理论   24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采用活性炭吸附,研究了多元M-L体系废水的处理工。应用络合配位化学和活性炭表面电荷特性的基本理论,讨论了L/M、pH、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及吸附容量等工艺条件,与处理效果的关系。试验表明,金属络合系数,L/M及pH值,对污染物的去除有很大的影响。控制低pH值(pH相似文献   
72.
通过电位滴定实验求定了氨基膦酸型螯合纤维的表面质子电荷密度σs、零电点pH(PZC)的表面总吸附位Ns。并尝试了运用表面络合恒定容量模式求解此螯合纤维的表面固有酸度常数pKa1和pKa2。  相似文献   
73.
螯合剂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联合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螯合剂作为螯合剂被广泛应用到土壤修复中,但存在修复效率不高及二次污染的问题.为提高螯合剂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效率,多种螯合剂联合技术被研究.相比单一螯合剂修复技术,联合修复技术可显著提高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率.分析了螯合剂联合修复技术(螯合剂与电动修复技术、螯合剂与植物修复技术、螯合剂与淋洗剂修复技术)及新型联合修复技术(螯合剂与可渗透反应格栅联合技术、螯合剂与超声波联合技术及螯合剂与真菌联合技术),并阐述了各技术的修复原理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联合修复技术能够有效活化土壤中的重金属,提高修复效率,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在实际推广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挑战:①联合修复过程中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包括螯合剂添加方式、土壤酸碱性、复配浓度及淋洗时间等.②联合技术与土壤组分及污染物发生了一系列的物化反应,对重金属的活化与重金属形态之间的机理反应还需进一步明确.③螯合剂的添加可能会增大对植物的毒害效应及重金属向地下渗滤的风险,造成二次污染.④新型联合修复技术目前只应用于实验室内.为使螯合剂充分发挥其最大的实用性,建议未来在以下几方面开展深入研究:进一步开展联合技术的微观机理研究;加大对螯合剂与其他技术的联合修复技术的研究,寻求联合技术的最佳耦合点;研发可生物降解的螯合剂;寻找更加经济有效的方法回收螯合剂.   相似文献   
74.
稳定化飞灰与生活垃圾混合填埋过程中,在渗滤液浸沥作用下,存在稳定化飞灰中重金属溶出的风险.为探究渗滤液浸沥环境下稳定化飞灰中重金属的浸出行为,基于浸提实验,以填埋场早期、晚期渗滤液为浸提剂,研究了不同液固比(10:1、20:1、30:1、50:1、100:1、150:1、200:1)条件下磷酸稳定化飞灰、螯合剂稳定化飞灰中重金属(Cd、Cu、Zn、Pb、Cr、Ni)的浸出行为.结果表明:随着液固比的增加,浸出液中Cd、Cu和Zn浓度先上升后下降,在液固比20:1时达到最大值,Pb的浸出浓度随液固比的升高整体呈现缓慢增加的趋势,Cr、Ni浸出浓度变化较小,液固比对其影响不显著;Cd和Cu在早期渗滤液浸沥环境下更容易浸出,Zn、Pb、Cr、Ni在早期、晚期渗滤液浸沥环境下差别不大.在两种渗滤液浸沥环境下,螯合剂稳定化飞灰比磷酸稳定化飞灰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5.
Three newly synthesized polymer supported calix[4]arene ionophores (7–9) were synthesized, and their ion binding properties toward selected alkali (Li+, Na+, K+, Cs+) and transition metal (Hg2+, Ni2+, Cu2+, Co2+, Cd2+, and Pb2+) cations were investigated. It has been observed that these ionophores are not selective toward a particular metal cation but show better ion binding property as compared to monomeric calixarene derivatives (2 and 6). Ionophore 6 and its supported polymer were also employed in dichromate anion extraction experiments. The polymeric ionophore (9) was found an effective extractant for dichromate anion even at pH 7.  相似文献   
76.
重金属螯合剂处理危险废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综述重金属螯合剂处理危险废物技术现状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重金属螯合剂处理危险废物的机理和方法,提出重金属螯合剂在重金属污染治理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7.
78.
选择了2种生物可降解螯合剂柠檬酸(CA)和谷氨酸N,N-二乙酸(GLDA)与常规淋洗剂乙二胺四乙酸(EDTA)对矿区重金属污染黄棕壤和红壤进行化学淋洗实验,对比不同淋洗剂对不同类型土壤中Cd、Ni的去除效果,以及不同淋洗处理对2类土壤中残留重金属的形态分布、潜在环境风险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EDTA和GLDA对...  相似文献   
79.
B-62交联F-46/EDA梳型树脂的合成及吸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酚醛环氧树脂 (F 46)、乙二胺 (EDA)、甘油环氧树脂 (B 62 )为原料合成一种新型树脂 ,研究其对Cu2 ,Ni2 ,Zn2 和Co2 的吸附性能 .结果表明 ,该树脂对Cu2 具有很好的吸附性能 ,吸附量可达 1 2 9mmol·g- 1 ;对Ni2 有一定的吸附性能 ,吸附量为0 2 3mmol·g- 1 ;而对Zn2 和Co2 不吸附 .该树脂可在Cu2 ,Zn2 和Co2 等离子共存下选择吸附Cu2 .液膜扩散是吸附的主控步骤 ,可用Boyd膜扩散方程来描述  相似文献   
80.
A polyvinylidene fluoride-based membrane bearing the diethylenetriaminepentaacetic acid chelating group was employed to recover Cu(II) from the Cu(II)-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 complex aqueous solution. Effects of Ca(II), Fe(II), and Fe(III) on Cu(II) uptake were investigated by static batch adsorption tests and dynamic adsorption filtration. Isotherms, kinetics, and breakthrough curves of Cu(II) uptakes in the presence of the three cations at concentrations of 1 mmol L?1 were elucidated. The three cations showed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Cu(II) uptake; the stimulative roles were in the order of Fe(III) > Fe(II) > Ca(II). They did not alter the adsorption behavior of the membrane; adsorption isotherms and kinetics could be described by Langmuir and Lagergren second-order models, and Cu(II) adsorption was a spontaneous and exothermic process. The presence of Ca(II), Fe(II), and Fe(III) increased the sorption capacity of the membrane stack by 1.3, 1.9, and 3 times. Breakthrough time and the exhaustion time of membrane stacks were also extend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