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88篇 |
免费 | 1018篇 |
国内免费 | 7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14篇 |
废物处理 | 161篇 |
环保管理 | 223篇 |
综合类 | 1676篇 |
基础理论 | 519篇 |
污染及防治 | 381篇 |
评价与监测 | 149篇 |
社会与环境 | 35篇 |
灾害及防治 | 2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8篇 |
2024年 | 91篇 |
2023年 | 86篇 |
2022年 | 119篇 |
2021年 | 138篇 |
2020年 | 125篇 |
2019年 | 128篇 |
2018年 | 98篇 |
2017年 | 139篇 |
2016年 | 173篇 |
2015年 | 149篇 |
2014年 | 141篇 |
2013年 | 176篇 |
2012年 | 205篇 |
2011年 | 212篇 |
2010年 | 160篇 |
2009年 | 142篇 |
2008年 | 133篇 |
2007年 | 165篇 |
2006年 | 173篇 |
2005年 | 121篇 |
2004年 | 93篇 |
2003年 | 105篇 |
2002年 | 79篇 |
2001年 | 72篇 |
2000年 | 65篇 |
1999年 | 46篇 |
1998年 | 57篇 |
1997年 | 30篇 |
1996年 | 34篇 |
1995年 | 20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21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77年 | 4篇 |
1975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71年 | 1篇 |
197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In order to search the degradability of kraft lignin, the potential bacterial strains Bacillus subtilis (GU193980) and Klebsiella pneumoniae (GU193981) were isolated, screened and applied in axenic and co-culture conditions. Results revealed that mixed culture showed better decolorization efficiency (80%) and reduction of pollution parameters (COD 73% and BOD 62%) than axenic culture. This indicated syntrophic growth of these two bacteria rather than any antagonistic effect. The HPLC analysis of degraded samples of kraft lignin has shown the reduction in peak area compared to control, suggesting that decrease in color intensity might be largely attributed to the degradation of lignin by isolated bacteria. Further, the GC–MS analysis showed that most of the compounds detected in control were diminished after bacterial treatment. Further, the seed germination test using Phaseolus aureus has supported the detoxification of bacterial decolorized kraft lignin for environmental safety. All these observations have revealed that the developed bacterial co-culture was capable for the effective degradation and decolorization of lignin containing rayon grade pulp mill wastewater for environmental safety. 相似文献
992.
PAC强化“水解酸化+CAST”工艺处理混合化工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粉末活性炭(PAC)强化"水解酸化+CAST"工艺对混合化工废水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PAC强化"水解酸化+CAST"工艺对进水中COD、难降解COD、BOD5、NH3-N和TP等参数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2.8%、52.8%、95.8%、88.8%和94.2%,实际出水水质有了很明显提高。PAC与活性污泥法耦合处理废水,PAC在产生吸附作用的同时,具有与生物协同的降解作用。通过改变PAC的投加方式和投加量试验,出于经济方面考虑,在保证出水水质指标达标的前提下,确定2~3天为一个比较合理的PAC投加周期。 相似文献
993.
大气颗粒物源成分谱可以表征源排放颗粒物的理化特征,为受体模型开展来源解析研究提供基础数据.餐饮油烟排放是室内外环境大气污染的来源之一,当前餐饮源排放PM2.5的化学成分谱仍然缺乏.该研究分别在成都市、武汉市和天津市采集了29组6种餐饮源(居民烹饪、火锅店、烧烤店、职工食堂、中餐馆、商场综合餐饮)排放的PM2.5样品,分析无机元素、离子、碳、多环芳烃(PAHs)等化学组分,并构建了餐饮源排放颗粒物化学成分谱.结果表明:①餐饮源排放PM2.5化学成分中的主要组分为OC(有机碳)、EC(元素碳)、Ca、Al、Fe、NH4+、SO42-、NO3-、Na+、K+、Mg2+和Cl-,其中w(OC)最高,为41.67%~57.91%.②餐饮源排放PM2.5的PAHs中,3环和4环占比较高,其中芴(Flu)、菲(Phe)、荧蒽(Fla)、芘(Pyr)的质量分数相对其他物质较高.研究显示:餐饮源排放PM2.5中OC/EC约为15.99~67.61,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表征餐饮源排放;Fla/(Fla+Pyr)和InP/(InP+BghiP)多集中在0.45~0.55之间,或可作为标识餐饮源的特征比值. 相似文献
994.
选择我国南方水质变化梯度较为明显的典型河流为对象,分析基于C波段极化合成孔径雷达(极化SAR)的河流水污染监测评估技术.引入了随机粗糙面电磁散射理论对污染水域的散射特性进行了建模,研究了水体污染可能对散射模型及参数的影响,分析了同步得到的极化SAR数据与水体常用污染指标的监测数据.通过比较19个采样点的后向散射系数与同步监测的水质指标,发现化学需氧量(COD)与HH和VV通道的后向散射系数比成正相关性,这与由电磁理论建立的散射模型及水体污染对散射模型参数影响的分析相符.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了利用HH与VV通道后向散射系数比来反演化学需氧量的公式,拟合结果的相关系数达到0.90.本研究建立了利用极化SAR的HH与VV通道后向散射系数比监测水体有机物污染的模型,该模型主要通过分析同步监测数据获得,基于电磁散射理论的分析支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5.
2013年长江丰水期河水化学特征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掌握长江河水化学组成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笔者运用Gibbs图、多种离子比例系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综合分析了长江流域丰水期河水化学及氢氧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丰水期河水主要来源为大气降水,河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SO4-Ca型,化学成分主要受流域内广泛分布的碳酸盐岩等岩石风化作用控制;河水pH值、HCO3-浓度沿长江径流方向降低,SO42-、Ca2+浓度沿长江径流方向升高。2013年丰水期,长江河水化学组成特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易溶盐岩溶解和人类活动(贡献率40%),其次为川贵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酸雨沉降以及人为酸性废水排放促进了流域内石灰岩和富含碳酸盐的三叠系砂页岩溶解(贡献率20%),最后为硅酸盐矿物及其风化产物的溶解(贡献率19%)。为了解长江河水水质状况及其演变趋势,合理评价长江流域水资源提供很好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6.
997.
化学沉淀法去除水中氨氮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研究进行了用Mg2 + 、Mn2 + 分别与PO4 3- 作用去除NH4 + N的试验研究 ,探讨其化学反应机理 ,确定了最佳投药比、反应pH和Mg2 + 、Mn2 + 的协同效应 ,并对广州李坑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NH4 + N进行了处理 ,其中最大NH4 + N去除率达 96 .1 %。 相似文献
998.
999.
目前国内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技术应用非常广泛,制药、石油等许多行业的LIMS系统对管理实验室日常业务和数据质量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环境监测系统的LIMS项目还没有全面成功实施的范例.根据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现状调查,对环境监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采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分步实施LIMS系统;明确LMS系统设计方案和思路;开展全员培训;寻求合适的LIMS厂家合作等方面建议.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减少固体废弃物填埋场对居民和环境的影响,以江苏省某固体废弃物填埋场为研究对象开展健康风险评估。采集研究区域土壤样品,分析As、Ni、Cd、Zn、Pb、Hg等重金属含量,分别应用克里金插值、化学质量平衡形态模拟、健康风险评估模型方法,对目标重金属浓度空间分布、重金属形态种类及区域健康风险水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主要受固体废弃物填埋及农田过量施肥污染。其中,Cd和Zn含量均超过土壤背景值,汞含量接近背景值。模拟获得Cd金属形态15种,Zn金属形态21种,对金属形态浓度进行健康风险评估,得出CdCO3、Cd2+具有致癌风险,总贡献率分别为38.4%和31.9%;Zn2S32-具有非致癌风险,总贡献率为91.66%。Cd2+的致癌风险值在10-6~10-4,其致癌风险水平不可忽视。因此,研究区域重金属形态对人体的毒性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