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3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45篇
安全科学   17篇
环保管理   175篇
综合类   516篇
基础理论   287篇
污染及防治   22篇
评价与监测   46篇
社会与环境   110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quantify 2,4-D (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 mineralization in soil profiles characteristic of hummocky, calcareous-soil landscapes in western Canada. Twenty-five soil cores (8 cm inner diameter, 50 to 125 cm length) were collected along a 360 m transect running west to east in an agricultural field and then segmented by soil-landscape position (upper slopes, mid slopes, lower slopes and depressions) and soil horizon (A, B, and C horizons). In the A horizon, 2,4-D mineralization commenced instantaneously and the mineralization rate followed first-order kinetics. In both the B and C horizons, 2,4-D mineralization only commenced after a lag period of typically 5 to 7 days and the mineralization rate was biphasic. In the A horizon, 2,4-D mineralization parameters including the first-order mineralization rate constant (k 1), the growth-linked mineralization rate constant (k 2) and total 2,4-D mineralization at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at 56 days, were most strongly correlated to parameters describing 2,4-D sorption by soil, but were also adequately correlated to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soil pH, and carbonate content. In both B and C horizon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2,4-D mineralization and 2,4-D sorption parameters,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oil properties and 2,4-D mineralization parameters was very poor. The k 1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sequence of A horizon (0.113% day?1) > B horizon (0.024% day?1) = C horizon (0.026% day?1) and in each soil horizon was greater than k 2. Total 2,4-D mineralization at 56 days also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sequence of A horizon (42%) > B horizon (31%) = C horizon (27%). In the A horizon, slope position had little influence on k 1 or k 2, except that k 1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upper slopes (0.170% day?1) than in lower slopes (0.080% day?1). Neither k 1 nor k 2 wa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slope position in the B or C horizons. Total 2,4-D mineralization at 56 days was not influenced by slope positions in any horizon.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when predicting 2,4-D transport at the field scale, pesticide fate models should consider the strong differences in 2,4-D mineralization between surface and subsurface horizons. This suggests that 2,4-D mineralization is best predicted using a model that has the ability to describe a range of non-linear mineralization curves. We also conclude that the horizontal variations in 2,4-D mineralization at the field scale will be difficult to consider in predictions of 2,4-D transport at the field scale because, within each horizon, 2,4-D mineralization was highly variable across the twenty-five soil cores, and this variability was poorly correlated to soil properties or soil-landscape position.  相似文献   
52.
城市基本生态控制线划定范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将城市基本生态控制线分解为基本农田控制线,河流与湿地控制线,林地控制线,山体控制线,海岸、沙滩控制线,针对每个景观生态要素控制线,通过定性、定量分析,分别提出划定依据、原则或方法。  相似文献   
53.
利用以生物絮凝剂(1 g/L MBF-28)与化学絮凝剂(5 g/L PAC)复配后的复合絮凝剂CBF28C处理景观水体,考虑了复配比、投加量、pH和投加顺序对处理景观水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反应体系为100 mL景观水体,当MBF-28与PAC溶液复配体积比为3∶1,反应体系pH为7.0,1 mL 1%CaCl2作助凝剂,1.5 mL CBF28C时,其絮凝效果最好,其COD,色度,TN,TP的去除率分别为90.7%,54.1%、46.6%和51.5%。最佳水力条件为:快速320 r/min,快搅时间45 s,慢速80 r/min,慢搅时间100 s。并且得出了前10 min内絮凝率的反应关系方程式。  相似文献   
54.
基于GIS的景观生态功能指标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当前我国规划及战略环评指标体系中缺乏直接反映生态功能指标的问题,提出可通过系统研究区域景观生态结构与景观功能变化间的关系,由斑块面积指数计算生物生产力、由景观香农多样性指数和景观香农均匀度指数反映生态质量,以此表征景观生态功能。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提出了利用基于斑块面积而得到的景观要素转移矩阵及基于年鉴统计而得到的景观单位面积生物生产力的转移矩阵来计算生物生产力的方法,并在统计若干研究流域景观格局异质性指数文献的基础上发掘了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均匀度指数与生态质量间的关系。最后,以江苏省沿江地区2000、2004年的数据开展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生物生产力和生态质量这两个指标确实能反映区域景观功能的变化,在今后的规划和战略环评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5.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经济的转型,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滨水区开发已成为我国城市开发建设的热点。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对于合理、充分利用城市滨水区景观资源,塑造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城市滨水区开发有着重要意义。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角度,在湘江滨水区景观资源调查、景观资源分类的基础上,运用灰色聚类法对湘江滨水区景观资源进行定量评价,提出景观资源优化思路,探讨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途径。认为现代城市大规模滨水区更新改造和开发大背景下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应尊重城市地域性特点、文化内涵和风土人情,并与传统的滨水活动有机结合,保护和突出城市历史格局和风貌特色。  相似文献   
56.
实验探讨了添加碳源及投加反硝化细菌对低碳氮比景观水体生物脱氮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碳源及B.subtilis FS05均能显著促进实验水体的生物脱氮作用,实验水体在28℃静置72 h后,乙醇添加组的TN、氨氮、硝酸盐及亚硝酸盐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62.7%、67.0%、69.8%和29.4%,而同样条件下,B.subtilis FS05投加组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66.9%、73.4%、66.0%和82.2%。从水质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投加B.subtilis FS05能在更短时间内完成生物脱氮过程,其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去除速率最快,分别仅需要18 h和12 h。  相似文献   
57.
合肥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结构中的自然生产力主体,在城市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科学合理地评价合肥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现状,建立较为全面、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选取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破碎度指数、分离度指数、分维度指数、连通性指数等8个景观指数对合肥市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格局进行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合肥市城市绿地生态格局总体上较好,绿地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较高;但也存在绿地分布不均,各种类型相差较大,破碎度较高,多样性程度不高,分形维数指数偏低,绿地景观的自然性和复杂性不够,连通度较低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肥城市绿地景观生态规划的优化建议。研究结果为合肥市城市绿地景观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提供了生态学依据,为“生态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8.
雅砻江流域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ArcGIS软件,对雅砻江流域湿地1986和2000年遥感数据进行解译、矢量化处理,用Apack软件进行湿地景观格局指数计算,研究了近15 a雅砻江流域景观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近15 a雅砻江流域湿地景观面积减少,减少量为49404 hm2,占2000年湿地总面积的0506%;(2)两个时期内湿地斑块密度保持不变,湿地景观的聚集度都很高,均在099以上,湿地景观集中分布,破碎化水平低;(3)雅砻江流域湿地景观的多样性指数水平和均匀度水平较低,而且两指数在两个个时期内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且各类湿地景观比例差异相对较大,沼泽湿地景观控制的程度较高;(4)雅砻江流域的5类湿地景观分布质心基本上未发生变化,但总体格局分布质心向南偏移001°,再向西偏移023°,整体上向西南方向偏移了2532 km  相似文献   
59.
CLUE-S模型对村镇土地利用变化的模拟与精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航片、IKONOS和Quickbird影像得到研究区3期(1991、2001和2009年)土地利用历史数据,运用CLUE S模型,基于1991、2001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对2009年土地利用格局进行模拟预测,并将模拟结果与2009年真实土地利用数据进行比较。类型水平上,选择ROC曲线统计和偏离度指数分别对各地类的Logistic回归拟合精度和CLUE S模型模拟精度进行评价;景观水平上,采用景观指数和Kappa指数系列方法,从综合预测能力、景观格局、数量和空间位置等方面对CLUE S模型的模拟精度进行全面评估。结果表明:①CLUE S模型对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模拟精度均较高,各地类的Logistic回归的拟合精度随着模拟分辨率的提高而逐渐增加;②随着模拟时间的缩短,CLUE S模型对整体景观格局的模拟精度提高;③该模型对土地利用数量的模拟精度明显优于其对空间位置的模拟精度。总体而言,CLUE S模型在村镇尺度的模拟效果良好,预测精度较高,但在空间位置和景观格局精度方面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60.
侯晓奎  李元应 《灾害学》2021,(1):60-63,68
绿化树木是园林景观的主体部分,同样也是园林建设中的目标植物.然而,绿化植物容易受到低温寒冻害的影响,进而影响园林布局美观.基于此,该文提出郑州园林绿化树木低温寒冻害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方法,统计郑州园林绿化树木类型,对各样本按照乔木层与灌木层进行分类整理,将频度、显著度、密度等作为计算树木多样性的指标,分析比较结果,根据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