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53篇 |
免费 | 365篇 |
国内免费 | 4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679篇 |
废物处理 | 24篇 |
环保管理 | 755篇 |
综合类 | 1096篇 |
基础理论 | 401篇 |
环境理论 | 54篇 |
污染及防治 | 63篇 |
评价与监测 | 132篇 |
社会与环境 | 345篇 |
灾害及防治 | 41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1篇 |
2024年 | 121篇 |
2023年 | 144篇 |
2022年 | 160篇 |
2021年 | 160篇 |
2020年 | 184篇 |
2019年 | 214篇 |
2018年 | 194篇 |
2017年 | 212篇 |
2016年 | 189篇 |
2015年 | 192篇 |
2014年 | 111篇 |
2013年 | 266篇 |
2012年 | 238篇 |
2011年 | 202篇 |
2010年 | 165篇 |
2009年 | 124篇 |
2008年 | 110篇 |
2007年 | 113篇 |
2006年 | 131篇 |
2005年 | 97篇 |
2004年 | 97篇 |
2003年 | 76篇 |
2002年 | 57篇 |
2001年 | 61篇 |
2000年 | 81篇 |
1999年 | 66篇 |
1998年 | 32篇 |
1997年 | 40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71年 | 2篇 |
197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长江中下游地区21世纪气候变化情景预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利用IPCC数据分发中心提供的7个模式的模拟结果,分析了由于人类活动影响,温室气体(GG)增加以及温室气体和硫化物气溶胶(GS)共同增加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未来50~100年的气候变化情景.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21世纪的未来温度变化与全球和全国一样,都将呈增加的趋势.GG作用下,2050年和210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变暖幅度分别为2.2℃和4.5℃左右,比全国以及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变暖幅度小;GS作用下2050年和2100年,其分别为1.2℃和3.9℃,总体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变暖幅度低于全球与全国的变暖幅度.各个季节相比,春季和冬季的增温幅度最大,夏季最小,在两种情形下,长江中下游地区21世纪中期夏季温度将分别增加2.3和0.8℃,2100年将分别增加4.1和3.1℃.对降水变化的分析表明,GG作用下,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全球、全国以及中国西部和东部地区相比,降水增加的幅度最大;GS作用下,降水增加趋势不明显;综合7个模式的模拟结果,GG作用下,春季和秋季降水增加最明显,夏季次之;GS作用下,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年平均降水变化不明显,夏季降水增加.同时,本文还对长江中下游地区21世纪中期和末期的温度和降水变化的地理分布进行了分析,两种情形下,都是长江以北的增温幅度大于长江以南.GG作用下,春季长江中下游地区21世纪中期降水将增加5%~7.5%,夏季则是长江下游地区降水增加较大,将增加10%,而长江中游地区降水增加不明显;21世纪末,春季和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增加幅度都将加大,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的降水增加最明显;考虑GG和GS的共同影响后,长江以南的地区降水增加,长江以北地区降水减少. 相似文献
992.
993.
为了判断隧道火灾时人员疏散的安全性,以Visual Basic 6.0为操作平台,在运用火灾模拟软件FDS(FireDynamic Simulator)对隧道火灾工况动态数值模拟的基础上,结合人员行为反应规律知识库,采用适当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研发了公路隧道火灾人员疏散模拟系统,对隧道人员疏散进行数值模拟和安全性判断;同时,借助AUTOCAD及FLASH模拟显示疏散过程。对一实际隧道的模拟表明了该系统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94.
风电为平衡自身波动性需与储能装置联合运行,基于风蓄联合发电公司在电力市场环境下获得固定输电权的前提下进行分析,建立了以日运行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含风电场、抽水蓄能电站、常规火电厂和系统负荷的简单电力系统模型。考虑峰谷电价、功率平衡、风电场的运行约束和抽水蓄能电站的运行约束的情况下,应用在标准粒子群算法基础.上进行改进的粒子群算法迭代寻优,最后求得最优解。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及求解方法能够计算风蓄联合发电公司的最优日收益,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995.
复合衬砌是一种新型可承受高内压的输水隧洞衬砌结构,在穿越断层带时会由于断层错动作用发生破坏。 因此,对复合衬砌输水隧洞穿越逆断层的损伤演化分析具有现实意义。通过考虑多重荷载和不同结构层间的分离模式,建立复合衬砌输水隧洞?断层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逆断层不同错动位移下复合衬砌结构损伤演化的过程,并对损伤状态进行量化评估。结果表明:逆断层作用下复合衬砌结构的损伤分为剪切损伤、拉伸损伤和失效破坏三个阶段。滑动面拱腰边墙处钢管受弯曲变形和局部屈曲耦合作用发生破坏是复合衬砌结构的最终破坏形式,破坏范围与滑动面呈“X”型分布向两盘延伸。由于不同材质性能和黏结特性的差异,断层作用导致不同结构层间发生脱离现象,脱离距离与错动位移呈正相关性。混凝土-钢管间脱离不同于混凝土-围岩间呈连续性分布,主要集中在钢管加劲肋附近。钢管内衬降低了混凝土开裂造成的内水外渗风险,增强了复合衬砌结构抵抗断层错动作用,提高了输水隧洞结构的安全裕度。 相似文献
996.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变化预测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在生态脆弱的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波动很大。本文在介绍脆弱性的有关定义和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评估方案的基础上,对1997年的脆弱性状况做了初步评估,并利用有关GCM预测结果,估算了有关灾害指标的可能变化,对未来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可能变化进行了预测,其评估方法和预测结果可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7.
通过对山西1368-1948年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数学分析,对该区霜雪灾害等级、阶段、周期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在这期间,山西共发生霜雪灾害419次,轻度106次、中度228次、重度85次。灾害变化可分为4个阶段,1368-1579年为第1阶段,1580-1699年为第2阶段,1700-1819年为第3阶段,1820-1948年为第4阶段。第1、3阶段距平值主要为负值,灾害频次较低,以轻、中度灾害为主。第2、4阶段距平值主要为正值,灾害频次较高,以中度和重度霜雪灾为主。小波分析表明,灾害存在着4个明显的周期,即10~13年、20年左右、45~50年和120年左右的周期。降雪或寒流引起的气温骤降至0℃以下是造成山西霜雪灾害的主要原因。共发生6次寒冷气候事件,分别出现在1578-1588、1591-1607、1631-1642、1669-1672、1690-1699和1830-1836年。出现3次异常寒冷灾害年,分别是1653、1892和1929年。 相似文献
998.
The mounting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f natural hazards, alongside growing interdependencies between social‐technical and ecological systems, are placing increased pressure on emergency management. This is particularly true at the strategic level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which involves planning for and managing non‐routine, high‐consequence events. Drawing on the literature, a survey, and interviews and workshops with Australia's senior emergency managers,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nalysis of five core challenges that these pressures are creating for strategic‐level emergency management. It argues that emphasising ‘emergency management’ as a primary adaptation strategy is a retrograde step that ignores the importance of addressing socio‐political drivers of vulnerabilities. Three key suggestions are presented that could assist the country's strategic‐level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tackling these challenges: (i) reframe emergency management as a component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rather than them being one and the same; (ii) adopt a network governance approach; and (iii) further develop the capacities of strategic‐level emergency managers. 相似文献
999.
黑炭是生物质和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形成的富含C的固体有机材料,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具有长期存储C的潜力,在全球C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被作为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策略。然而,当前我们有关黑炭分解及其激发效应机制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全面深入了解影响黑炭分解的控制因素及其激发效应的可能机制。本文首先对黑炭分解研究进行综合分析,详细评述了气候/培养条件,土壤特征、黑炭性质以及干扰因素对黑炭分解的影响及其机理。其次,介绍了黑炭激发效应的测定方法,重点综述了黑炭激发效应大小与方向的影响因素及其可能机制。最后,指出了黑炭分解及其激发效应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和方向,以期为将黑炭融入到土壤有机质和生态系统模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00.
Climate change and disaster management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limate change, although a natural phenomenon, is accelerated by human activities. Disaster policy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is dependent on a number of factors, such as readiness to accept the reality of climate change, institutions and capacity, as well as willingness to embed climate change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in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hese conditions do not yet exist universally. A focus that neglects to enhance capacity-building and resilience as a prerequisite for managing climate change risks will, in all likelihood, do little to reduce vulnerability to those risks. Reducing vulnerability is a key aspect of reducing climate change risk. To do so requires a new approach to climate change risk and a change in institutional structures and relationships. A focus on development that neglects to enhance governance and resilience as a prerequisite for managing climate change risks will, in all likelihood, do little to reduce vulnerability to those risk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