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59篇
安全科学   16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46篇
综合类   152篇
基础理论   16篇
污染及防治   29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2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水解酸化-外循环(EC)厌氧-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啤酒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自治区某啤酒厂采用水解酸化-外循环(EC)厌氧-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啤酒废水。经过4个月的调试达到满负荷运行,系统稳定可靠,出水水质远优于GB19821-2005《啤酒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COD、BOD5、NH3-N、TN和TOC的去除率分别达97.5%、98.5%、85%、75%和98.5%。  相似文献   
102.
小麦燃料乙醇循环产业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提高循环产业研究结果的可比性,以小麦燃料乙醇生产为例,采用生态足迹方法对各子系统的生态占用、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排放等进行分析.小麦燃料乙醇循环产业包括农业生产、乙醇生产、循环生产和废物处理4个子系统.结果表明:小麦燃料乙醇循环产业链的延长将增加生态足迹,其中农业生产子系统生态足迹占系统生态足迹的比例最大,主要是因为该子系统中耕地占用较大;生态足迹的经济效益随产业链的延长而增加,说明延长产业链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循环生产和废物处理子系统解决了乙醇生产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系统的能源足迹和水足迹占用比例较大,应考虑降低能耗和水耗.结果也表明,生态足迹评价方法能够全面反映循环产业各子系统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状况,是评价循环产业系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3.
Using anomalies calculated from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GCM) climate predictions we developed scenarios of future fire weather, fuel moisture and fire occurrence and used these as the inputs to a fire growth and suppression simulation model for the province of Ontario, Canada.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bine GCM predictions with the fire growth and suppression model to examine potential changes in area burned in Ontario due to climate change, while accounting for the large fire suppression activities of the Ontario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OMNR). Results indicate a doubling of area burned in the Intensive and Measured fire management zones of Ontario by the decade of 2040 and an eightfold increase in area burned by the end of the 21st century in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Special Report on Emissions Scenarios (IPCC SRES) A2 scenario; smaller increases were found for the A1b and B1 scenarios. These changes are driven by increased fire weather conducive to large fire growth, and increases in the number of fires escaping initial attack: for the Canadian GCM's business-as-usual (A2) scenario, escaped fire frequency increased by 34% by 2040 and 92% by the end of the 21st century. Incorporating more detail on large fire growth than previous studies, our model predicts higher area burned under climate change than do these previous studies, as large numbers of high-intensity fires overwhelm suppression capacity.  相似文献   
104.
程学文  莫馗  王珺  张宾  侯秀华 《化工环保》2016,36(6):641-645
以初步驯化后的絮状污泥作为内循环(IC)反应器的接种污泥,厌氧处理甲醇制烯烃(MTO)废水(COD大于50 000 mg/L、TOC大于10 000 mg/L),以高负荷、高进水浓度方式培养颗粒污泥,考察了反应器运行过程中废水处理效果及污泥性状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IC反应器的进水COD容积负荷可达29.0 kg/(m~3·d),COD和TOC去除率可稳定在96%以上;在污泥培养阶段,废水升流速率宜采用0.4~0.6 m/h;在颗粒污泥未成熟时废水升流速率不宜提高过快,而在颗粒污泥成熟后,废水升流速率可在一定范围内快速提高。  相似文献   
105.
常温下IC反应器启动过程中的颗粒污泥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常温下用自配葡萄糖废水启动IC反应器,研究了厌氧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和特性。IC反应器进水浓度为3 000 mg COD/L,水温为14.5~26℃,25 d内形成了颗粒污泥。结果表明,随着运行时间和容积负荷的增加,颗粒污泥粒径逐渐增大。反应器启动完成后,反应器中2 mm的颗粒污泥增加到6.6%,0.3 mm的颗粒从57.7%减少到39.4%;VSS浓度从24.7 g/L上升到48.2 g/L;VSS/SS从34.4%增加到72.8%。颗粒污泥的沉降速度与颗粒粒径成正比,0.3~3 mm的颗粒污泥的沉降速度介于34.05~109.75 m/h之间,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初始接种污泥几乎没有产甲烷活性,与第30 d的初期颗粒污泥相比,成熟的颗粒污泥的产甲烷活性提高了46.7%。  相似文献   
106.
以制药废水实验了50m3螺旋式厌氧反应器(SPAC反应器)的稳定性。采用AugmentedDickey—Fuller(ADF)单位根检验表明,螺旋式反应器具有良好的启动和运行稳定性。负荷冲击实验显示,SPAC反应器具有较好的耐浓度冲击能力和耐水力冲击能力,所能耐受的最大浓度冲击强度大于60000(mg·h)/L(进水浓度提升2倍),所能耐受的最大水力冲击强度为300(m3·h)/d(进水流量提升50%)。SPAC反应器还具备受扰恢复能力。在反应液pH低于5.74,出水浓度、COD去除率和容积COD去除速率(VRR)分别为3500mg/L、22.30%和2.52kg/(m3·d)的工况下,经过30d恢复,出水浓度、COD去除率和VRR的恢复程度达到80%~90%。  相似文献   
107.
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引入欧拉双流体多相流模型及标准k-ε紊流模型,模拟计算内循环厌氧反应器的三相流三维流场,并通过改变污泥颗粒密度及进水流量,针对固相流速及固含率的变化情况,分析条件的改变对流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可以获得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内的流场特征;污泥颗粒密度及进水流量的改变对于反应器内污泥颗粒的流速及分布的均匀性有较为明显的影响。模拟结果对反应器的应用及优化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8.
1998年长江大洪水与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概述了引起1998年长江大洪水的雨情,从天气气候角度分析了1998年长江流域降水异常偏多的原因。指出了最直接的原因是副高移动的反常,特别7月15日以后副高突然南撤南海季风爆发晚,南亚和东亚季风强度偏弱、夏季赤道辐合带偏弱热带地区台风生成少、生成时间晚,  相似文献   
109.
京津冀区域大气重污染过程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16  
基于为京津冀区域和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和空气重污染预警业务提供必要基础参考资料和区域重污染发生发展规律认识的需求,应用现有空气监测网2013—2014年度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了该区域2013—2014年空气质量整体情况和污染过程的季节变化规律、污染范围,统计了两年间31次区域范围大气重污染过程,并根据污染过程的空气质量变化特点和大气环流形势,着重对31次重污染过程中均压场天气型污染开展分析。结果表明,2013—2014年京津冀区域空气污染形势严峻,全年约有六成日数受颗粒物污染影响;京津冀区域空气污染南北差异显著,有自北向南逐步加重的特点,南部污染严重城市对区域污染贡献巨大,石家庄、保定、邢台、邯郸4城市将PM_(10)、PM_(2.5)年均浓度分别拉升31、16μg/m~3;2013—2014年京津冀区域大范围重污染过程集中发生在秋冬季,两季的污染过程对区域两年PM_(10)、PM_(2.5)平均浓度分别拉升27、21μg/m~3;京津冀区域均压场天气型污染可细分为臭氧型均压场和颗粒物型均压场。当秋冬季出现较小气压梯度、西南小风、逆温层等均压场天气型时,容易造成区域颗粒物污染过程;而春末、夏季出现均压场天气型时,容易造成O_3污染。  相似文献   
110.
内循环厌氧反应器(IC)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工程实践的角度对IC反应器的应用与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 并对IC反应器在工程应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指出了IC反应器的研究发展趋势,表明IC反应器具有产业化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