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4篇
  免费   488篇
  国内免费   39篇
安全科学   1071篇
废物处理   92篇
环保管理   134篇
综合类   1090篇
基础理论   137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97篇
评价与监测   56篇
社会与环境   29篇
灾害及防治   34篇
  2025年   16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92篇
  2019年   121篇
  2018年   111篇
  2017年   181篇
  2016年   125篇
  2015年   125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142篇
  2012年   188篇
  2011年   166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中国能源的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中国能源的现状,其中主要包括能源储量和能源生产以煤为主;石油和天然气在能源构成中的比例低下;煤炭储量可观,但品质不高;能源生产增长迅速;能源短缺。尤其是清洁能源短缺,清洁能源危机将会长期存在。我国如此的能源现状已造成大气环境煤烟型严重污染。我国从石油输出国已变成石油进口国,我国半个多世纪以来实施的“能源自给政策”急需调整。采用洁净煤技术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确保经济在持续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大气环境免遭污染,即经济发展和大气环境保护双赢。  相似文献   
142.
万伦来  李康玮  娜仁  杨峻 《中国环境科学》2019,39(10):4473-4480
为揭示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炭开采对生态系统服务胁迫作用的阈值效应,在构建煤炭开采对生态系统服务胁迫阈值模型的基础上,从土地破坏、地下水资源破坏、大气污染3个维度分析估算了淮北市煤炭开采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胁迫阈值,并探究了1990~2016年该地区煤炭开采对生态系统服务胁迫作用时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淮北市煤炭开采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胁迫作用存在显著的阈值效应,其中,土地破坏、地下水资源破坏、大气污染3大胁迫因子的胁迫阈值分别为1803.19hm2、33253.23×104t和888.81×108m3.1990~2016年淮北市煤炭开采对生态系统服务胁迫作用呈现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其中,1990~2009年该地区煤炭开采所造成的土地破坏、地下水资源破坏、大气污染均未超过阈值范围,生态系统服务运行状况良好;但是在2010年之后,由于该地区煤炭开采造成的地下水资源破坏超出阈值范围,从而导致该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出现恶化趋势,不过2015年以来恶化趋势有所减缓.因此,该地区必须加快绿色矿区建设,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着力防范煤炭开采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胁迫作用超出阈值范围,以保障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3.
研究了民用燃煤在不同燃烧阶段排放PM2.5的质量浓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散煤与正烧炉在旺火阶段排放颗粒物粒径主要集中在0.2μm以下(d50=0.15μm),加煤和封火阶段在0.2~0.5μm (d50=0.38mm),质量占比46.6%~68.97%.型煤与正烧炉在各阶段排放的颗粒物均以0.2μm以下颗粒物为主,质量占比44.64%~56.24%.扫描电镜(SEM)观察到燃煤排放PM2.5为大量超细颗粒物聚集形成的簇团状结构.用碳平衡法计算得到散煤加煤阶段的PM2.5排放因子为4.72g/kg,分别是旺火和封火阶段的12和11倍.将散煤更换为型煤,能够使得加煤阶段的PM2.5排放因子减少90.9%,从而显著降低PM2.5排放.  相似文献   
144.
洪全 《重庆环境科学》2003,25(7):37-38,58
本文以某电厂的锅炉灰渣(飞灰和底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4个飞灰和24个底灰样品中Hg,As,Se,Pb,Cd,Zn,Ba,Co,Cr,Cu,Li,Ni,V,Zr等微量元素的含量水平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飞灰中As、Pb、Zn、Ba、Cu、V、Zr和Li的含量大于10ppm,Hg和Cd含量在1ppm以下;与原煤相比,14种元素在飞灰中的含量更高。其中Hg、As、Cu、Ni、Cr、Co、Cd、Zn和V等元素的含量分别是原煤的2倍以上;除As和Se外,其余元素在底灰中的含量高于原煤。  相似文献   
145.
为研究煤吸附CO2在多因素耦合作用下体积的影响因素,采用HCA高压容量法测定不同条件煤样对CO2吸附量影响,并计算Langmuir体积,分析温度、粒径、含水率3种因素耦合影响煤对CO2吸附程度,通过Design Expert软件设计Box Behnken试验,构建煤吸附CO2的Langmuir体积二次回归响应曲面模型。结果表明:吸附量随温度、粒径增加而减小,随含水率升高呈先减小后稳定的趋势;影响因素中温度、粒径、含水率各单因素均为显著影响;多因素作用时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粒径和含水率>温度和粒径>温度和含水率,温度和粒径、粒径和含水率之间交互作用显著,温度和含水率之间交互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6.
为提高煤矿井下人员身份识别率,在局部保持投影(LPP)算法的基础上,提出监督局部映射(SLP)算法.该方法充分利用数据的局部和非局部信息及类别信息,对数据进行维数约简,使特征空间同类数据间的距离更小,不同类数据间的距离更大.该方法能够克服煤矿井下艰苦、空间受限环境中人脸、虹膜和指纹识别率不高的问题.在真实步态数据库上的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步态的煤矿井下人员身份鉴别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7.
马永民  王玉秋 《环境化学》1999,18(3):221-226
本文利用脱氧核糖氧化法考察了飞灰颗粒物氧化能力与络合剂及盐酸浸取颗粒物上金属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代表氧化损伤程度指标的脱氧核糖氧化物,通过硫代巴比妥酸似丙二醛加合物显色反应,其吸光度值与飞灰颗粒物被浸取剂盐酸及氨三乙酸作用后的金属离子铁、锌、镉、铅和锰的浓度显著相关。基于铁在自然环境中的高含量及在活性氧催化反应中的特殊性,本文认为二乙三氨五乙酸、乙二胺四乙酸及柠檬酸浸取液中的金属浓度不能很好地表  相似文献   
148.
宿州市护城河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宿州市护城河沉积物12个采样点重金属含量测试的基础上,运用沉积物富集系数法和内梅罗指数法对该水域沉积物中V、Cr、Ni、Cu、Zn、As及Pb 7种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分析,并运用聚类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对重金属来源进行识别.结果表明:Cu和Zn处于较强污染状态,Ni、As和Pb处于中等污染状态,Cr处于轻微至中等污染状态,V处于无污染状态;护城河沉积物12个采样点7种重金属的综合污染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H7、H10、H3、H9、H1、H11、H6、H5、H12、H8、H2和H4,其中位于工业区附近的H7点污染程度最高,而位于居民区和护城河汇流处附近的H4点最低;聚类分析将7种重金属分为Ⅰ类(Cu、Zn、As和Pb)、Ⅱ类(Cr和Ni)和Ⅲ类(V),每类元素自身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过程;旋转成分矩阵后的因子分析从重金属元素变量中提取出3个主成分(PC1、PC2和PC3),与聚类分析结果相对应,可解释总变量的90.97%.PCI(Cu、Zn、As和Pb)表示交通运输和煤炭工业污染,PC2(Cr和Ni)表示机械制造业,PC3(V)表示自然作用.  相似文献   
149.
针对胜利电厂皮带输煤系统粉尘浓度高、污染环境、影响职工身体健康的问题,用布袋式除尘器替代原有的静电除尘器,并对布袋除尘器辅助系统进行了多处改进和完善,提高了运行的可靠性。投运后粉尘质量浓度由原来的18.3mg/m^3降低至1.68mg/m^3,除尘效率达到了98%以上。  相似文献   
150.
人因安全管理是煤矿安全管理中的重要内容,而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则是人员测评.参考已有研究经验,并结合煤矿生产的特点,基于测评方法和侧重点的异同、企业实施检测的条件与环境等因素,对煤矿安全人因测评指标进行重新归纳,提出了一套系统性好、针对性强、且具有较高可操作性的煤矿人因安全测评室的构建方案.总结出三类与煤矿安全生产紧密相关的人因指标模块:心理素质、生理机能和认知能力,并给出了每个模块的具体测评指标及检测方法.最后还给出了测评室建设实施及完善推广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