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2篇
  免费   211篇
  国内免费   23篇
安全科学   22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143篇
综合类   521篇
基础理论   198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58篇
评价与监测   66篇
社会与环境   67篇
灾害及防治   52篇
  2025年   13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2篇
  197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31.
    
Climate change is a significant global risk that is predicted to be particularly devastating to coastal communities.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 have been hindered by many factors, including psychological barriers, ineffective outreach and communication, and knowledge gaps. This qualitative study compares an expert model of climate change risks to county administrators' “mental” models of climate change and related coastal environmental hazards in Crystal River, Florida, USA. There were 24 common nodes in the expert and the combined non-expert models, mainly related to hurricanes, property damage, and economic concerns. Seven nodes mentioned by non-experts fit within, but were not a part of, the expert model, primarily related to ecological concerns about water quality.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effective climate outreach and communication could focus on compatible parts of the models and incorporate local concerns to find less controversial ways to discuss climate-related hazards.  相似文献   
832.
    
We present the results of a study using a document-based evaluation method to better understand how residents in vulnerable coastal areas respond to risk communications about sea-level rise (SLR) and to determine whether communications localized for specific populations improve reception. Similar to climate change communication, SLR risk communication presents challenges involving complex science, uncertainty, invisibility, and politicization. To be comprehensible and persuasive, risk messages must be appropriately framed and visually compelling and must take into account risk perceptions and diverse viewpoints. Our approach involves assessing people's encounters with actual risk messages to determine their reactions and responses. Participants in this study had difficulty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and expressed attitudes including fear, fatalism, skepticism, and loss. SLR risks were also perceived as both temporally and spatially distant, creating a challenge for communicators trying to convey a sense of urgency. We conclude by considering the implications of audience-focused research for SLR risk communication.  相似文献   
833.
    
Interactive sea-level rise viewers (ISLRVs) are digital tools used to communicate about impacts of sea-level rise (SLR) and support decision-making. This study characterizes how ISLRVs communicate about SLR-related risks and provide decision-making support. It identifies key themes about fostering accurate mental models of SLR processes, informing about inundation likelihood, communicating about related social and ecological risks, and providing features users can apply to specific tasks. We present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is type of communication tool that designers can use to develop robust ISLRVs that can support audiences’ understanding and decision-making needs, and contribute to enhancement of coastal resiliency.  相似文献   
834.
上海滨岸沉积物、上覆水中N含量及时空变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综合分析了上海海岸潮滩表层沉积物有上覆水中营养盐N的含量,结果显示,表层沉积物中NH4^ -N的含量在8月、2月有11月均很高,占50%-98%,在11月份NH4^ -N和NH3^--N含量均显著增加;在空间分布上,长江口南岸无机氮含量普遍高于杭州湾北岸,其中NH4^ -N含量峰值出现在SDK和BLG,NH3^--N的沿程分布与NH4^ -N较为一致,二者均受到排污有长江入海径流输入的影响。上覆水中在2月和8月NH^--N含量普遍高于NH2^--N和NH4^ -N,而在11月NH4^ -N的含量则明显增加,并超过了NH3^0-N;无机氮沿程分布呈现较大地区差异的特点,而且NH3^--N含量普通高于NH4^ -N(SDK、WSK、LC除外),这受污水排放和所在沉积环境等多因素控制。在对比分析从20世纪80年代至2000年近20年间上海海岸带无机氮含量的变化趋势,发现上海滨岸水及沉积物总体质量在不断下降。其中滨岸水体岸以国家海水水质标准进行评价,发现各采样点无机氮含量均超过四类海水的标准,而且最大超标幅度达到了9.54倍,形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835.
陆海统筹作为我国重大国家战略,既要在国家层面实现海陆要素的优化配置,更要在区域层面引导海陆产业的空间布局,从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当前基于陆海统筹的陆海经济和国土空间利用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大量的实践应用。从陆海统筹相关概念及理论、陆海社会经济关系、海岸带空间利用冲突及规划管控三方面,探讨了不同学科学者在陆海统筹背景下的陆海经济关系、国土空间利用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并提出未来研究应强化陆海统筹背景下的陆海资源环境与陆海社会经济发展间的多尺度耦合与带动效应研究,明晰区域陆海统筹水平及演化特征、影响因素及响应机制,重视海岸带空间利用冲突诊断与调控,持续推进基于陆海统筹的海岸带国土空间规划实践。  相似文献   
836.
渤海湾海岸带生境退化诊断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海岸带是世界上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最高的生境类型之一. 海岸带生境退化诊断技术研究是保护生态系统和近海生物资源的现实需求,将为海岸带环境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以渤海湾海岸带为研究区域,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框架模型,构建了渤海湾生境退化诊断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系数,对渤海湾海岸带生境退化进行了综合诊断和评价. 结果表明: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20多年来渤海湾海岸带的水质下降了1个等级,底质和滩涂栖息地下降了2个等级,入海物质对海岸带环境的压力提高了2个等级,海岸带生境的综合评价结果下降了1个等级.   相似文献   
837.
基于大气综合观测站的气态污染物(HCHO、O3、PAN、CO、NOx、异戊二烯)及气象要素(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在线观测数据,研究沿海城市厦门秋季大气HCHO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子,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定量识别HCHO的主要来源,并估算HCHO对·OH生成的贡献.结果表明:HCHO平均浓度为(3.15±1.40)×10-9,范围为(0.55~7.96)×10-9,呈现明显“单峰”日变化特征,峰值出现在13:00左右.HCHO与O3、PAN显著正相关;温度、湿度和UV是影响HCHO浓度的主要气象因素,强辐射、高温、低湿、低风速和西南风的条件促进了厦门大气HCHO的二次生成. HCHO小时光解量(PHCHO)范围为(0.01~3.02)×10-9/h,平均PHCHO为0.61×10-9/h,同时,大气HCHO光解成稳定分子H2和CO的速率是光解成自由基H·和HCO·速率的1.1~1.6倍.观测期间大气HCHO来源主要包括二次生成(39.2%)...  相似文献   
838.
朱高儒  许学工 《生态环境》2011,20(12):1974-1980
填海造陆在扩展土地和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对海岸带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将有序人类活动贯穿于整个填海造陆过程,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组织和实施而进行有序填海,从而增加填海造陆的积极效应,限制其破坏性影响,是实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整体性、矛盾论、动态平衡和因地制宜是有序填海的基本观点。要实现有序填海,首先必须在对填海造陆的效益和损失进行科学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可行性论证,然后制定不同尺度的填海规划并确定填海造陆的适宜规模,最后利用一系列有效方法加以实施,包括:维护海岸带自然系统功能、完善监督管理制度、实行生态补偿与生态系统重建、加速改良填海区环境等。  相似文献   
839.
天津滨海新区湿地退化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1993年设立的天津滨海新区为例,基于遥感影像分析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数据,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定量分析1993—2007年之间天津滨海新区湿地退化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天津滨海新区湿地退化严重,自然湿地面积急剧减少,河流类自然湿地面积和滩涂类自然湿地面积分别由1993年的117.04km2和1098.60km2下降到2007年的99.63km2和721.08km2;人均GDP、水产养殖和非农业人口比例依次是天津滨海新区湿地退化的最主要驱动因素,它们的典型载荷系数分别为-0.986、-0.918和-0.836;在次要驱动因素上,污水量、年均降雨量依次是盐田类人工湿地面积和水稻田类人工湿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它们的典型载荷系数分别为0.692、-0.480;二产占比、三产占比是非湿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它们的典型载荷系数分别为-0.541和0.639.  相似文献   
840.
刘娟  于建伟  安伟  魏魏  杨敏 《环境工程学报》2013,7(7):2471-2474
目前远距离调水已经成为解决区域水资源不足的一项重要措施。但在水源切换时,切换前后水源水的腐蚀性如果存在显著差异,可能会因腐蚀加剧而出现\"黄水\"或\"红水\"现象。因此,了解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水源的腐蚀性差异,对于科学合理地进行水资源调配具有重要意义。拉森指数(LR)是目前评价水质对铁质管网腐蚀程度的常用方法。本研究以14个城市的26个水源水为研究对象,对模拟常规工艺处理后的滤后水进行了水质分析,并计算出其拉森指数。结果表明,相对于湖库水和地下水,河流水的拉森指数偏高,有44%的河流水拉森指数大于1,具有较强的腐蚀倾向。按区域分华东和中南地区、按流域分黄河和珠江流域的水源水拉森指数平均值大于1,水源切换条件下应关注其腐蚀性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