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8篇
  免费   483篇
  国内免费   307篇
安全科学   350篇
废物处理   48篇
环保管理   345篇
综合类   1305篇
基础理论   228篇
污染及防治   177篇
评价与监测   107篇
社会与环境   61篇
灾害及防治   117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115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108篇
  2016年   113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178篇
  2012年   187篇
  2011年   187篇
  2010年   153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148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571.
Developmental toxicity studies are widely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risk of environmental hazards. In dose–response experiments, subjects a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groups receiving various dose levels. Tests for trend are then often applied to assess possible dose effects. Recent techniques for risk assessment in this area are based on fitting dose–response models. The complexity of such studies implies a number of non-trivial challenges for model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ose-related trend tests, including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the data, litter effects inducing extra variation, the functional form of the dose–response curve, the adverse event at dam or at fetus level, the inference paradigm, etc.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pose a Bayesian trend test based on a non-linear power model for the dose effect and using an appropriate model for clustered binary data. Our work is motivated by the analysis of developmental toxicity studies, in which the offspring of exposed and control rodents are examined for defects. Simulations show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ethod over a number of samples generated under typical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572.
蔬菜地土壤磷提取及模拟径流中磷素潜在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蔬菜地磷素流失是一种典型农业非点源污染类型。通过观测地表径流中溶解态反应磷(DRP)、生物可利用磷(BAP)可以监测土壤磷素流失程度。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两个指标比较难于获取,而土壤中的总磷(TP)、Olsen(OP)、Mehlich-1(M-1P)和水溶性磷(Pw)可以通过常规分析手段获取。本文选取27个典型蔬菜样地,分析测定各样地土壤中的总磷(TP)、Olsen(OP)、Mehlich-1(M-1P)和水溶性磷(Pw)四个磷提取变量,采用了经典方法计算土壤磷流失潜能指标——磷吸持饱和度(DPS)。同时采用模拟径流实验得出典型蔬菜样地地表径流样中溶解态反应磷(DRP)、生物可利用磷(BAP)。结果表明:M-1P、Pw与DPS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85和0.74(p<0.01);而M-1P、Pw与DRP浓度相关系数(r2=0.843和0.786,p<0.01)大于TP、OP与DRP浓度的相关系数(r2=0.554和0.722,p<0.01)。结论认为,通过测定M-1P、Pw和计算DPS能比较准确、便捷地预测土壤径流磷素流失风险程度。  相似文献   
573.
配制不同浓度的阿散酸标准液,与某养猪场附近的表层土壤混合形成泥浆系统,放在摇床上连续培养30d.在第0、1、2、3、4周取出适量降解液,分别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阿散酸的降解率;用彗星试验检测降解液对赤子爱胜蚓体腔细胞DNA的损伤.结果表明,阿散酸低浓度时在泥浆体系中能被较快降解,500mg/L的降解率达到了25%;蚯蚓体腔细胞彗星试验表明,所有降解液均具有遗传毒性,可导致蚯蚓体腔细胞DNA明显损伤,与对照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图1表1参17  相似文献   
574.
从综合布线工程系统的需求分析和设计原则出发,介绍了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方案、施工方案、测试方案,提出了智能大厦典型的综合布线系统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575.
整合分析中的非参数检验:重复取样检验法的实例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整合分析(meta-analysis)是对同一主题下多个独立实验结果进行综合的统计学方法。非参数检验整合分析——重复取样检验(resampling test)不考虑原文献数据的分布形式,故可在不知原文献数据分布形式时使用。其中的靴襻法(bootstrap)可用来给出总效应值的置信区间,但不能检验组内异质性是否显著。靴襻法与随机检验法(randomization test)可以有效弥补这一缺失,判断出组间差异性是否显著。实例应用表明,重复取样检验没有参数检验保守,又与参数检验的结果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576.
聚铝铁硅絮凝剂的合成方法及其混凝效能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栾兆坤  刘振儒 《环境化学》1997,16(6):546-551
采用硅酸钠碱化聚合方法制备聚铝铁硅絮凝剂,研究它们的pH弛豫规律及其稳定性,并通过流动电流测定了其电动特性,最后进行了混凝除浊(富里酸)效果对比研究。初步得到了稳定性及絮凝效果均较好的聚合铝铁硅絮凝剂的工艺合成方法。  相似文献   
577.
赫德莱顠体虫(Aeolosomaheadleyi)为一种小型木栖寡毛类,行无性繁殖,室内培养容易。铬对其急性毒性试验结果为:24hLC_(50)为3.55(3.16─3.90)mg/L,48hLC_(50)为1.88(1.77─2.01)mg/L。低浓度慢性试验结果为:无效应浓度(NOEC)为101μg/L最大可接受浓度(MAEC)为101─102μg/L慢性暴露10d后种群可恢复的最高浓度为210ug/L.对此种寡毛类作为毒性试验生物的可能性作了简短的讨论。  相似文献   
578.
介绍了以微计算机为核心的中文智能型pH在线监控仪的软硬件结构、系统配置模式,及多个废水处理工程中pH监控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小试的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579.
微核技术监测煤矿塌陷区水体水质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蚕豆微核技术对淮北煤矿塌陷区的水体水质进行监测,同时测定了水体的CODcr和BOD5c结果表明:淮北煤矿塌陷区水质已经受到轻、中度污染;蚕豆微核技术与CODcr、BOD5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样可以指示水体污染程度。用蚕豆微核技术可以监测煤矿塌陷区水质污染。  相似文献   
580.
叙述了GY-IB光纤液位计的工作原理,介绍了人工检测和计量测试研究所的测试情况,分析了该光纤液位计存在的不足和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