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1篇
  免费   238篇
  国内免费   1296篇
安全科学   72篇
废物处理   37篇
环保管理   264篇
综合类   1988篇
基础理论   570篇
环境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124篇
评价与监测   121篇
社会与环境   126篇
灾害及防治   79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02篇
  2022年   209篇
  2021年   211篇
  2020年   170篇
  2019年   191篇
  2018年   183篇
  2017年   156篇
  2016年   161篇
  2015年   151篇
  2014年   143篇
  2013年   244篇
  2012年   171篇
  2011年   163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104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3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01.
环境因素对原生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1999年12月至2000年11月,对华中科技大学华瑜池的原生动物群落进行了研究,共检出原生动物125种,其中植鞭毛虫19种,动鞭毛虫28种,纤毛虫64种,肉足虫14种,对原生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表明:1)自然条件下,PFU原生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数及原生动物群落的群集速度相对稳定;2)自然条件下,PFU原生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不受季节变化的影响;3)当PFU原和动物群落受到外界胁迫时,不管这种胁迫来自物化因素或是生物因素,其群落结构和功能都会发生破坏性变化;4)用PFU法进行原生动物群落生态学和毒理学研究,所得的结构参数及功能参数能反映客观状况,具有环境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2.
桫椤群落内主要乔木种群的种间联结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相邻格子抽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X^2检验、联结系数(Ac)和种间共出现百分率(Pc)等指标,分析了福建省永定桫椤群落内主要乔木种群的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除少数种对外,绝大多数种群间的联结性不显著,在联结性显著的种对中,下述7个种对之间有较高的正联结性:朴树-野鸦椿、青冈-黄瑞木、青冈-油柿、翻白叶树-拉氏栲、黄瑞木-油柿、 青冈-香叶树和Song木-盐肤木,就桫椤群落而言,桫椤与猴欢喜、水团花之间有一定的正联结,与广东润楠、黄瑞木、柳叶山 茶、朴树和野鸦椿有较紧密的负联结。图3参11  相似文献   
203.
为探究大气污染的特征,于2020年5月—2021年4月在中国西北部的兰州市区采集了总悬浮颗粒物样品227个,利用离子色谱仪、热/光碳分析仪对主要水溶性离子、元素碳(EC)和有机碳(OC)的质量浓度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兰州地区大气总悬浮颗粒物质量浓度均值为(376.7±974.8)μg·m-3,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NAAQS),呈昼低夜高的变化特征主要是由于兰州地区夜间大气多处于静稳状态导致的污染物累积效应.水溶性阴、阳离子按质量浓度排序为NO3->SO42->Cl-、Ca2+>NH4+>Na+>K+>Mg2+,其中二次离子(NO3-、SO42-、NH4+  相似文献   
204.
2013—2014年,逐次采集淮南城市大气降水样品,对其离子化学组分进行分析测试,并利用酸度分析、中和因子和富集系数等方法对其酸碱物质平衡和离子来源进行了分析。化学组分分析结果表明,淮南城市降水pH为6.23~7.03,雨量加权平均值为6.68,整体上降水没有呈现酸化,大部分酸性物质能被碱性物质中和。主要阴离子为SO_4~(2-)、NO_3~-,雨量加权平均值分别为147.02、62.16μeq/L,两者分别占阴离子总浓度的60.3%、25.3%;主要阳离子为Ca~(2+)、NH_4~+,雨量加权平均值分别为126.42、96.43μeq/L,分别占阳离子总浓度的44.9%、34.3%。利用富集系数法计算结果表明,SO_4~(2-)、NO_3~-主要来源于人为活动排放,Cl~-主要为海洋输入,而Ca~(2+)、Mg~(2+)、K~+则主要来自陆源输入和人为活动。  相似文献   
205.
对京杭运河苏州市区段4个点位进行了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多年研究,并进行了水质评价。结果表明,底栖动物共12种,寡毛类的克拉泊水丝蚓为各点位的优势种;从时间尺度来看,S1点位的物种种类数量从2008年开始明显增加,软体类物种出现,种群密度也在增加,生物污染指数下降,水质明显改善;从空间尺度来看,京杭运河苏州市区段上游和中游物种种类数量要多于下游和老运河城区段,下游水质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206.
滇池浮游藻类群落构成调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滇池浮游藻类群落组成和空间分布开展了2次调查,鉴定出藻类8门66属159种及变种,绿藻种类最多,蓝藻次之。5、12月滇池全湖平均藻类密度分别为1.398×108、2.180×108个/升,蓝藻门微囊藻属为优势藻类。5月的调查中滇池外海藻类生物量呈北高南低的格局,而12月则呈现南部和中部高,北部低。外海的藻类生物量明显高于草海,草海藻类群落构成与外海明显不同,主要表现为绿藻门藻类所占比例较高。12月滇池外海及全湖藻类生物量都显著高于5月。与上一次(2006—2007年)滇池浮游藻类的系统调查相比,滇池(主要是外海)浮游藻类在物种数量、常见藻类、优势藻类及生物量水平方面与之接近。  相似文献   
207.
大气细颗粒物在线源解析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对国内外关于PM2.5化学组分特征、二次气溶胶生成机理、源解析模型的研究综述,引入实现PM2.5在线源解析的2种可能方法,即气溶胶质谱+解析算法与3类化学组分组合观测+受体模型。重点阐述了气溶胶质谱及在线水溶性离子、EC/OC和金属元素仪器的应用研究现状,并分析了不同仪器测定结果的可靠性、优势及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城市尺度的大气化学二次反应机理及关键技术参数研究、大气颗粒物化学组分连续观测应用于在线源解析的研究、基于多种信息来源和技术手段的在线源解析方法集成研究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8.
2009年—2010年,研究了刘家峡水库的藻类群落特征。共鉴定出8门11纲 16目33科55 属114种藻。丰水期优势类群是金藻门(占27%),次优势类群是硅藻门(21.5%);枯水期优势类群是硅藻门,占总数34%(羽纹纲占33%),次优势类群是金藻门(18%)。对刘家峡水库水质初步评价结果显示:水库上游水质较清洁(1#—2#站点),中下游为轻度—偏中度污染(3#—4#站点),下游为中度—偏重度污染(5#—6#站点)。对藻类群落特征与6项水环境因子的Pearsong相关性分析表明,枯水期影响藻类群落特征的环境因子依次是DO﹥TN﹥pH值﹥T﹥Mcb(粪大肠杆菌);丰水期则是DO﹥Mcb﹥pH值﹥TN。  相似文献   
209.
为探究工业园区地下水和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变化特征,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地下水和土壤细菌16S r RNA基因高变区域进行序列测定。通过对Alpha多样性、物种组成、丰度和群落结构的分析,比较地下水和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异同。Alpha多样性的比较结果表明,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明显高于地下水,地下水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反映出地下水已受到周边污染源的影响。物种注释结果表明,地下水样品共检出48个细菌门,土壤样品共检出50个细菌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是地下水细菌群落的优势类群,共占93.54%,且该工业园区地下水细菌群落呈现出典型的淡水种群特征;土壤中优势细菌门为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Firmicutes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共占85.21%。由于地下水和土壤两者的生态系统和理化环境的差异,致使Actinobacteria、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δ-变形菌纲(Deltaproteobacteria)和Gemmatimonadetes占比在地下水和土壤细菌群落间差异显著,同时使地下水和土壤细菌群落各含有一些特有的优势细菌属(地下水2个,土壤4个)。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工业园区样品的测序结果可以为地下水和土壤环境的生态评价提供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210.
Gas platforms can exert relevant effects on various ecosystem properties of the hosting area, modifying patterns of productivity and particle sedimentation. We hypothesised that the presence of gas platforms i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organic matter (OM) contents and we tested the null hypothesis by which benthic trophic conditions do not vary significantly among gas structures with different architectural characteristics. To test these hypotheses, we investigated sedimentary OM contents and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at increasing distance from two distinct structures: one subsea well-site and one four-leg platform (FLP). We found that sediments surrounding the structures were characterised by similar OM contents, but different biochemical compositions, and that sedimentary OM compositional change with increasing distance from the structure is confirmed only at the FLP.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i) benthic eutrophication is not consistent among different structures; (ii) OM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changes are more evident than those in OM quantity; and (iii) the effect, wherever present, disappears at a very narrow distance from the platform. As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of OM reflects food availability for benthic organism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enrichment of macrozoobenthic communities around these structures could be the consequence of increased nutritional quality of resour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