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7篇
  免费   239篇
  国内免费   1218篇
安全科学   83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308篇
综合类   1825篇
基础理论   802篇
环境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113篇
评价与监测   86篇
社会与环境   161篇
灾害及防治   78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02篇
  2022年   202篇
  2021年   198篇
  2020年   179篇
  2019年   175篇
  2018年   171篇
  2017年   148篇
  2016年   158篇
  2015年   152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242篇
  2012年   178篇
  2011年   190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140篇
  2006年   122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自然要素的双重性决定了社区发展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又会阻碍社区发展。以南涧无量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为例,分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的关系和矛盾,提出了缓解矛盾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52.
生物多样性在路域植被恢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从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出发 ,根据公路路域的特点以及近年来公路绿化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探讨植物多样性在公路植被恢复中的应用。自然界中植物通过多种多样的组合体而存在 ,多样性是自然形成 ;利用植物多样性原理可以提高路域植被的恢复水平和景观效果  相似文献   
53.
本文论述了四方山、达尔滨湖自然保护区植被生态条件、植被类型、植物类群组成、生活型组成、水分生态类型及区系地理成分等调查成果。  相似文献   
54.
从植被演替和抗风性研究包兰线沙坡头段人工植被稳定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群落演替与风沙流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论证了群落的稳定性。在沙坡头地区,以油蒿为主的人工群落在长期的自然演替过程中已达到与生境条件相互适应的动态稳定过程。通过沙坡头与周边地区植被演替的比较研究,表明了该地区现有植被正形成(或已形成)偏途顶极序列,该植被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会稳定存在,这些演替可促使沙坡头地区的人工植被向更为稳定的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以及自然生态系统方向变化。此外,风洞实验结果显示,沙坡头现有主要植被和地表能够抵抗较大风沙流胁迫,已形成了能够忍耐沙尘暴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55.
黄河三角洲贝壳海岛与植物多样性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97-1999年调查,查清了黄河三角洲贝壳岛资源状况,研究了其高等植物物种多样性、植被类型、植物区系组成特点,分析了近年来因乱采滥挖贝壳资源对贝壳海岛和植物多样性破坏现状,提出了保护贝壳海岛和和植物多样性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6.
朱江 《环境科学学报》1994,14(3):308-315
报道了北京地区几条主要河流蜉蝣稚虫的种类分布,探讨了其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水体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运用种类多样性指数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各水体质量状况进行分类评价,结果表明白河和拒马河质量为最好,其余依次为永定河,清水河上游,潮河和清水河。  相似文献   
57.
Phytoplankton assemblages in the subtrophical oligotrophic Lake Fuxian, the second deepest lake in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monthly from September 2002 to August 2003. A total of 113 species belonging to seven phyla were identified, among them, a filamentous green alga, Mougeotia sp., dominated almost throughout the study period and comprised most of the total phytoplankton biomass.Mougeotia sp. has made a substantial development during the past decades: it was absent in 1957, only occasionally present in 1983,increased substantially in 1993, and became predominant in 2002--2003. It is likely that natural invasion of the Taihu Lake noodlefish (Neosalanx taihuensis) has led to a change of dominant herbivorous zooplankton from small to large calanoid, which has increased grazing pressure on small edible algae, and thus has indirectly favor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edible filamentous Mougeotia sp.  相似文献   
58.
利用PCR-DGGE技术分析生物陶粒硝化反应器中微生物群落动态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为了揭示生物陶粒硝化反应器中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种群多样性,从运行不同时期的反应器中提取活性污泥,利用PCR-DGGE技术初步分析了生物陶粒反应器细菌的种群演替情况.结果表明,随着进水COD值的逐阶段降低,氨氮去除率逐步提高到64.38%.群落结构和优势种群的数量具有时序动态性,微生物多样性与废水的处理效果出现协同变化的特征.测序结果表明,生物陶粒反应器中运行第21天的优势种群除了自养细菌,还有异养细菌存在.其中自养细菌为Nitrosospira.sp和Nitrobacter.sp,异养细菌为Bacillus.sp、Pseudomonas.sp和Pseudochrobactrum.sp.  相似文献   
59.
ABSTRACT: The objective of this article is to open a dialogue on integrating service‐learning into community based watershed management programs and to discus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at a service‐learning program presents to universities and communities. The article presents the concept and definition of service‐learning, and arguments concerning why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university faculty and students should be involved with community based watershed management programs. The article describes a case study for developing a service‐learning program for watershed management at Virginia Tech and discusses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case study. The paper concluded that to make a service‐learning program sustainable, there should be a long term plan, regular and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with the stakeholders, and some incentives for faculty and students for long term commitment to the community based watershed management programs.  相似文献   
60.
四川彭州铜尾矿库植被特征分析与植物群落演替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翔  宗浩  王文国 《四川环境》2006,25(6):44-48
本文分析了四川彭州铜矿尾矿库的植被特征、群落特征与演替。在该尾矿库上自然定居的高等植物共91种,隶属38科79属,以菊科(Compositae)和禾本科(Gramineae)植物为主。形成6种相对稳定的群落类型;在2003年弃耕后形成的地段分布有史蒿+小飞蓬群落(Artemisia argyi+Conyza conadensis Comm.)、艾蒿+打破碗花花群落(Artemisia argyi+Anemone hupehensis Comm.)、艾蒿群落(Artemisia argyi Comm.)和白车轴苹群落(Trifolium repens Comm.);在经过30~40年自然演替的地段分布有芭茅+羊耳菊群落(Miscanthus sinensis+Inula cappa Comm.)和羊耳菊+千里光+密蒙花群落(Inula cappa+Senecio scandens+Buddleja officinalis Comm.);在近十年内新形成的地段现主要覆盖地衣和葫芦藓(Funaria hygrometrica)。通过对群落结构和不同地段植被特征的对比,对本铜尾矿库的演替现状和规律进行了分析,井讨论了人为影响对演替进程的影响,提出了人工恢复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