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2篇
  免费   214篇
  国内免费   1279篇
安全科学   52篇
废物处理   17篇
环保管理   298篇
综合类   1888篇
基础理论   580篇
环境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93篇
评价与监测   96篇
社会与环境   148篇
灾害及防治   80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98篇
  2022年   196篇
  2021年   196篇
  2020年   174篇
  2019年   177篇
  2018年   172篇
  2017年   145篇
  2016年   161篇
  2015年   137篇
  2014年   148篇
  2013年   238篇
  2012年   166篇
  2011年   172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4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3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61.
2组ASBR接种污泥源分别为好氧硝化污泥、好氧硝化污泥和厌氧氨氧化污泥按2:1比例}昆合的混合污泥。在相同条件下,经过驯化培养均实现了厌氧氨氧化的稳定运行。接种好氧硝化污泥的反应器的适应期为29d,经过105d的培养反应器成功启动;接种混合污泥的反应器的适应期为13d,经过49d反应器启动成功。从2组ASBR污泥中提取细菌总DNA,经过厌氧氨氧化菌特异引物Pla46rc/Amx820对污泥样品进行PCR扩增、克隆和测序等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接种不同污泥源条件下的反应器中厌氧氨氧化菌的特性存在差异,接种污泥源为好氧硝化污泥的反应器中存在的厌氧氨氧化菌种为CandidatusKuenenia,而接种混合污泥的反应器中存在的厌氧氨氧化菌种为CandidatusAnammox—oglobus,与最初接种的混合污泥中的厌氧氨氧化菌相同。当接种污泥中存在厌氧氨氧化菌时,该菌株经过长时间的驯化可成为优势菌种,而当接种污泥中无厌氧氨氧化菌存在时,CandidatusKueneniasp.可以在反应器中占主导,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62.
环境因素对原生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1999年12月至2000年11月,对华中科技大学华瑜池的原生动物群落进行了研究,共检出原生动物125种,其中植鞭毛虫19种,动鞭毛虫28种,纤毛虫64种,肉足虫14种,对原生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表明:1)自然条件下,PFU原生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数及原生动物群落的群集速度相对稳定;2)自然条件下,PFU原生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不受季节变化的影响;3)当PFU原和动物群落受到外界胁迫时,不管这种胁迫来自物化因素或是生物因素,其群落结构和功能都会发生破坏性变化;4)用PFU法进行原生动物群落生态学和毒理学研究,所得的结构参数及功能参数能反映客观状况,具有环境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3.
桫椤群落内主要乔木种群的种间联结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相邻格子抽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X^2检验、联结系数(Ac)和种间共出现百分率(Pc)等指标,分析了福建省永定桫椤群落内主要乔木种群的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除少数种对外,绝大多数种群间的联结性不显著,在联结性显著的种对中,下述7个种对之间有较高的正联结性:朴树-野鸦椿、青冈-黄瑞木、青冈-油柿、翻白叶树-拉氏栲、黄瑞木-油柿、 青冈-香叶树和Song木-盐肤木,就桫椤群落而言,桫椤与猴欢喜、水团花之间有一定的正联结,与广东润楠、黄瑞木、柳叶山 茶、朴树和野鸦椿有较紧密的负联结。图3参11  相似文献   
164.
2009年—2010年,研究了刘家峡水库的藻类群落特征。共鉴定出8门11纲 16目33科55 属114种藻。丰水期优势类群是金藻门(占27%),次优势类群是硅藻门(21.5%);枯水期优势类群是硅藻门,占总数34%(羽纹纲占33%),次优势类群是金藻门(18%)。对刘家峡水库水质初步评价结果显示:水库上游水质较清洁(1#—2#站点),中下游为轻度—偏中度污染(3#—4#站点),下游为中度—偏重度污染(5#—6#站点)。对藻类群落特征与6项水环境因子的Pearsong相关性分析表明,枯水期影响藻类群落特征的环境因子依次是DO﹥TN﹥pH值﹥T﹥Mcb(粪大肠杆菌);丰水期则是DO﹥Mcb﹥pH值﹥TN。  相似文献   
165.
滇池浮游藻类群落构成调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滇池浮游藻类群落组成和空间分布开展了2次调查,鉴定出藻类8门66属159种及变种,绿藻种类最多,蓝藻次之。5、12月滇池全湖平均藻类密度分别为1.398×108、2.180×108个/升,蓝藻门微囊藻属为优势藻类。5月的调查中滇池外海藻类生物量呈北高南低的格局,而12月则呈现南部和中部高,北部低。外海的藻类生物量明显高于草海,草海藻类群落构成与外海明显不同,主要表现为绿藻门藻类所占比例较高。12月滇池外海及全湖藻类生物量都显著高于5月。与上一次(2006—2007年)滇池浮游藻类的系统调查相比,滇池(主要是外海)浮游藻类在物种数量、常见藻类、优势藻类及生物量水平方面与之接近。  相似文献   
166.
2013年北京市PM2.5重污染日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根据2013年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监测的PM2.5数据,系统分析了北京市重污染日PM2.5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克里格插值初步统计了全年和重污染日PM2.5不同浓度区间的国土面积。2013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为89.5μg/m3,重污染日平均浓度为218μg/m3,重污染日主要集中在冬季;PM2.5年均浓度呈现明显的南高北低梯度分布特征,而重污染日空间分布较均匀,南部及城六区存在明显的高污染区,平均浓度在180μg/m3以上;2013年北京市重污染日PM2.5平均浓度为150~250μg/m3,其对应的国土面积约为12 656 km2,PM2.5平均浓度在250μg/m3以上的国土面积约为883 km2,而全年无PM2.5平均浓度在150μg/m3以上所对应的国土面积。  相似文献   
167.
对京杭运河苏州市区段4个点位进行了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多年研究,并进行了水质评价。结果表明,底栖动物共12种,寡毛类的克拉泊水丝蚓为各点位的优势种;从时间尺度来看,S1点位的物种种类数量从2008年开始明显增加,软体类物种出现,种群密度也在增加,生物污染指数下降,水质明显改善;从空间尺度来看,京杭运河苏州市区段上游和中游物种种类数量要多于下游和老运河城区段,下游水质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68.
对2005年北京大气中异戊二烯进行了一年的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异戊二烯体积分数年平均值为0.58×10-9,月平均值为0.1×10-9~1.8×10-9,7月最高,1月最低。春、秋、冬三季,异戊二烯日变化形式呈三峰形,分别在14:00、18:00、02:00;18:00、02:00、08:00;02:00、10:00、16:00出现峰值;夏季异戊二烯体积分数日变化呈现白天高夜晚低且在14:00出现峰值。夏季异戊二烯源排放主要由生物排放控制,其日变化形式受温度、辐射影响大;春季和秋季异戊二烯源排放受汽车尾气和生物排放共同控制,其日变化形式受汽车尾气影响大,温度、辐射也有一定影响;冬季异戊二烯源排放主要由汽车尾气控制,其日变化形式主要受汽车尾气影响。不同季节北京大气中的异戊二烯体积分数日变化形式与PM2.5浓度日变化形式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169.
季节性Kendall检验分析湘江长沙段水质变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季节性Kendall检验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河流水质变化趋势分析的非参数检验。以湘江长沙段三汊矶断面2001—2011年水质监测结果为样本,运用季节性Kendall检验分析湘江长沙段水质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氨氮浓度呈显著上升趋势,总磷浓度呈高度显著上升趋势,总镉、总砷浓度呈高度显著下降趋势,湘江长沙段水质主要受城市生活、工业和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的影响,河水流量对水质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70.
Abstract: The dry forests of southern India, which are endangered tropical ecosystems and among the world's most important tiger (Panthera tigris) habitats, are extensively invaded by exotic plants. Yet, experimental studies exploring the impacts of these invasions on native plants in these forests are scarce. Consequently, little is known about associated implications for the long‐term conservation of tigers and other biodiversity in these habitats. I studied the impacts of the exotic plant Lantana camara on understory vegetation in a dry‐forest tiger habitat in southern India. I compared the richness, composition, and abundance of tree seedlings, herbs, and shrubs and the abundance of grass among plots in which Lantana was cleared or left standing. These plots were distributed across two blocks—livestock free and livestock grazed. Removal of Lantana had an immediate positive effect on herb–shrub richness in the livestock‐free block, but had no effect on that of tree seedlings in either livestock block. Tree‐seedling and herb–shrub composition differ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Lantana treatment and livestock block, and Lantana removal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survival of tree seedlings. Nevertheless, the absence of trees, in any stage between seedling and adult, indicates that Lantana may stall tree regeneration. Lantana removal decreased the abundance of all understory strata, probably because forage plants beneath Lantana are less accessible to herbivores, and plants in Lantana‐free open plots experienced greater herbivory. Reduced access to forage in invaded habitats could negatively affect ungulate populations and ultimately compromise the ability of these forests to sustain prey‐dependent large carnivores. Additional research focused on understanding and mitigating threats posed by exotic plants may be crucial to the long‐term protection of these forests as viable tiger habita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