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77篇
  免费   536篇
  国内免费   2015篇
安全科学   532篇
废物处理   63篇
环保管理   311篇
综合类   3655篇
基础理论   550篇
污染及防治   410篇
评价与监测   377篇
社会与环境   190篇
灾害及防治   140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60篇
  2022年   279篇
  2021年   350篇
  2020年   343篇
  2019年   272篇
  2018年   247篇
  2017年   269篇
  2016年   279篇
  2015年   325篇
  2014年   302篇
  2013年   363篇
  2012年   412篇
  2011年   381篇
  2010年   279篇
  2009年   243篇
  2008年   179篇
  2007年   258篇
  2006年   233篇
  2005年   158篇
  2004年   135篇
  2003年   128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841.
FISH法作为厌氧消化系统运行管理指标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高浓度厌氧消化污泥为对象,进行FISH、MPN和产甲烷活性的测定实验.FISH分析得到,厌氧消化污泥中古细菌、嗜乙酸产甲烷菌和嗜氢产甲烷菌占全菌数的比例分别为30%~70%,18%~28%和15%~43%,菌数测定结果FISH法高于MPN法.研究表明,FISH法可用于高浓度厌氧消化污泥的菌相解析,作为处理系统运行管理指标使用.  相似文献   
842.
不同波段紫外光在TiO2悬浊液中的消光特点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孟耀斌  黄霞  钱易 《环境科学》2001,22(2):46-50
为确定TiO2催化剂悬浊液对不同波段紫外光的消光规律,本试验以4-CBA-Na为模型污染物,针对催化剂/污染物悬浊液体系在不同催化剂投加量下,对UVA、UVB和UVC波段光子的消光效果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各悬浮体系对各波段紫外光的消光基本上符合比耳定律,即随着入射光程的增加,光强呈现负指数衰减;紫外光在催化剂悬浊液中的消光系数随催化剂投加量的增大而增加,其增加规律可以用二次多项式表示;污染物溶液本身对UVB和UVC紫外光有吸收,UVB和UVC紫外光在催化剂-污染物悬浮体系中的消光系数可视为污染物与催化剂颗粒的消光系数之叠加.催化剂悬浊液对紫外光的消光系数随紫外光波长的减小而增大,这意味着使用短波长的UVC作为光催化降解光源可以提高能量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43.
中国西部本底大气中CO的连续测量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在中国西北部的瓦里关全球基准站(36°17'N,100°54'E,3810m asl)建立了气相色谱-汞置换法大气CO连续测量系统.组装调试和运行标定表明,色谱方法的基线稳定,分离度高,检测方法可靠,系统具有高自动化的操作性能和严格的质量控制,其设计完全符合世界气象组织(WMO)全球大气本底测量的要求.根据采样现场大气CO浓度的变化,采用经国际比对的CO标准气系列,用峰高外标法设定可调整的标准工作曲线计算环境CO浓度,系统对CO的检测限低至1×10-9(V/V),检测精度小于0.1%,准确度在±0.05%以内,可提供我国本底地区近地层大气CO连续而精确的现场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844.
为了厘清改革开放以来忻州市各类生态系统及生态系统格局的时空特征,使用忻州全市1980、2000、2018年的土地利用和覆盖(LULC)二级分类数据,经过土地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计算,探讨分析了忻州市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LULC及格局的长时间序列时空变化特征,以揭示忻州市的生态环境变化态势。研究区近40年来以城镇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增加为主,其他各类减少,城镇化和人口增长带来的土地和生态压力主要集中在草地、耕地以及湿地上;其中2000—2018年的变化更剧烈,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干扰加剧,但同时在这一阶段已经开始了森林、湿地的保护,开展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同步建设。  相似文献   
845.
沉淀--吸附处理双氯灭痛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介绍了用沉淀-吸附法处理双氯灭痛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工艺。先用废盐酸将废水的pH调节到4,沉淀、过滤,然后将滤液依次经过炉渣、生炭串级吸附,处理后的废水CODCr、pH、SS均达到GB8978-88污水综合排放制药行业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846.
烟叶的燃烧和着火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锥型量热计研究了三种烟叶在暴露于不同辐射热通量下的燃烧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较低的辐射热通量下,烟叶的燃烧过程主要是以阴燃为主,;在较高的热通量下,烟叶先发生着火燃烧,再转为阴燃。  相似文献   
847.
内蒙高腐殖酸地下水中碘的分布特征与IDD病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余孝颖 《环境科学》2000,21(3):56-56-59
为探讨碘在高腐植酸地下水中的分布特征 ,研究内蒙古河套平原地区 51份水样 .分析结果显示 ,水质偏碱 (平均值 pH=7.91 ) ,水中腐植酸和 COD含量均高 ,地下水类型属于 HCO3-Na和 HCO3-Cl- Na型 .在这种高还原型盐水环境中水碘平均浓度达到 430 μg/L,超过了水碘安全浓度范围的上限 ( 5~ 200μg/L)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水碘浓度与其它因素的相关顺序是 :COD>荧光强度 >电导率 >HCO-3>Cl->Na+>pH>As>井深 .当地地下水中碘的分布呈现出碘浓度随腐植酸含量和盐渍化程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由于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 ,当地没有发生高碘型碘缺乏病 ( IDD)的大面积流行 .  相似文献   
848.
2009年秋季利用河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机载气溶胶粒子探头(PCASP-100X)和前向散射滴谱探头(FSSP-100-ER)在石家庄市上空进行了多次气溶胶观测.选取2009年9~10月间的7架次雾天、1架次小雨天及1架次密卷云天观测资料,重点研究雾天气溶胶粒子数浓度和直径的垂直、水平分布特征及粒子谱分布,并与密卷云天和小雨天的探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石家庄地区气溶胶粒子数浓度较高,近地面最大值达11910个/cm3.气溶胶粒子数浓度主要受天气条件影响,逆温层是影响粒子垂直输送的主要因素,在逆温层下粒子累积形成粒子数浓度的高值区,逆温层以上气溶胶粒子数浓度迅速减少,雾天和密卷云天粒子数浓度随高度多呈负指数分布;雾天多伴有逆温层和较大空气湿度,有利于气溶胶粒子累积,数浓度一般可达104个/cm3以上,容易形成低能见度污染天气;气溶胶粒子数浓度在无降水日有累积效应,降雨对气溶胶粒子有明显清除作用;粒子数浓度和粒子直径在水平方向上呈不均匀分布,随着高度增加粒子数浓度和直径的水平绝对偏差减小,相对偏差往往增大;不同天气下尺度谱型类似,多呈单峰分布,在0.11μm左右处出现峰值,但在雾天、密卷云天、小雨天气下的气溶胶粒子峰值依次变小,并且随高度增加,尺度谱峰值数密度值降低,谱变窄.  相似文献   
849.
1991—2004年东亚温室气体浓度特征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NOAA Earth System Research Laboratory提供的1991─2004年Tae-ahn(韩国),Ulaan Uul(蒙古)以及瓦里关(中国)的大气温室气体CO2和CH4的数据,对东亚地区大气温室气体的浓度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4年来东亚地区大气中φ(CO2)和φ(CH4)月和年平均值总体呈明显上升趋势;3个监测站的φ(CO2)年线性递增率比较接近,平均值为1.91×10-6a-1,季节变化较一致;从沿海到内陆这2种温室气体的浓度均随海拔升高而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850.
冬季降温对菹草叶片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菹草(Potamogeton cripus)石芽种植于室外水体中,萌发后选择发育程度相近的幼苗,在冬季降温期间利用水下饱和脉冲荧光仪(DIVING-PAM)测定幼苗叶片的FV/Fm和光响应恢复曲线.结果表明,在冬季水温低于7℃的条件下菹草叶片FV/Fm显著降低(P<0.01).水温回复到9~10℃后,FV/Fm逐渐增大;光强的降低有利于FV/Fm的恢复.进一步研究植株的光响应恢复曲线发现,第4-10天,水温<7℃,菹草叶片有效荧光产量(ΔFV'/Fm)的光响应能力和暗恢复能力显著下降;同时,热耗散能力和暗恢复能力也显著降低,发生光抑制的可能性增大.当水温升高到9~10℃时,ΔFV/Fm和非光化学淬灭(NPQ)随光强降低和实验天数的增加逐渐得到恢复.因而,水温9~10℃可能是冬季菹草进行正常光合作用的临界温度;菹草在低温(<7℃)、高光照条件下易发生光抑制,导致PSII受到伤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