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147篇
安全科学   12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253篇
基础理论   10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34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91.
重庆市黔江区降水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生态旅游城市重庆市黔江区大气污染状况,2015年采集了91个降水样品,分析了降水中离子组分分布特征,运用富集因子法、海盐示踪法、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HYSPLIT模型分析了降水化学组分来源。研究结果表明:黔江区域降水p H为5.66~6.96,加权平均值为6.34,降水离子组分浓度大小次序为SO_4~(2-)Ca~(2+)NH_4~+Mg~(2+)NO_3~-Cl~-Na~+K~+F~-,SO_4~(2-)、Ca~(2+)之和占总离子的63.95%;除Mg~(2+)和K+外,其余组分离子浓度与总离子浓度随季节变化(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呈同样的变化特征。Ca~(2+)、Mg~(2+)和K+大部分均来源于陆源贡献,Na~+可能受到了海洋源的影响,SO_4~(2-)和NO_3~-主要来源于人为输入源的贡献,Cl~-是受土壤物质和海洋的双重影响。轨迹水汽运输结果表明:黔江区域的降水主要受到西北气团、西南季风、西风环流和极地气候共同作用输入。降水中各个离子组分均表现出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关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上研究的降水离子组分中都具有相对较大正载荷,第二组分pH、降水量和气温为一类。  相似文献   
192.
利用2014年“国家公祭日”期间南京市草场门测点OC和EC在线监测仪器,分析了PM2.5中碳组分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国家公祭日”保障期间OC、EC的平均质量浓度为9.6 μg/m3和3.9 μg/m3,两者占PM2.5质量的19%,是PM2.5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公祭日”期间OC/EC(质量浓度比)的平均值为2.47,表明大气中存在二次反应生成的SOC,通过分析管控不同阶段EC与OC以及EC与SO2、NO2的相关性,表明两者受本地机动车影响较大;通过气流后向轨迹聚类分析表明,“国家公祭日”管控期间来自周边安徽、江苏、浙江交界处的气流对应的EC浓度最高,为7.14 μg/m3,进一步运用浓度权重轨迹(CWT)方法分析EC的潜在贡献源区,表明对南京EC输送强潜在源区主要在安徽省东南部,集中在芜湖、宣城、黄山一线,其贡献可超过8 μg/m3。  相似文献   
193.
以事故溢油在水面上的运动轨迹和环境归宿为研究对象,重点对溢油水下分散过程、岸边黏附及受水流冲刷下油膜质量衰减过程、水体悬浮物对石油黏附/吸附量的预测模型研究成果,以及目前日益受到关注的河流溢油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对比分析了不同预测模型结构功能差异和适用性问题,为不同环境条件下溢油事故的后预警、后预测提供模型选择依据和技术支持。最后就溢油模型尚存的一些问题及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4.
旋风除尘器环形空间气流运动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旋风除尘器内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模拟结果对旋风除尘器入口不同位置气流在除尘器顶部的环形空间的轨迹进行了分析研究,探明了气流在环形空间的运动规律和基本特征,阐明了旋风除尘器顶部"尘环"形成的根本原因,指出了粉尘发生短路的原因和多发区域并在此基础上就除尘器的增效问题给出了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195.
建筑物对高架点源大气污染物扩散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数值方法对城市中高架点源排放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规律进行了模拟研究,在计算区域内建立了三维数学模型,并将拉格朗日法描述的颗粒轨道模型耦合到风场。本研究计算了地面风速为3 m/s时的大气流场,并模拟研究了该风场条件下气体污染物的扩散和固体颗粒污染物的运动轨迹。通过分析模拟结果,给出了高架点源中排放的气体污染物的扩散区域和固体颗粒污染物运动轨迹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96.
本文详细介绍了喷淋液滴的一些动力学参数:(1)液滴动量喷淋的最大动量和体积流量与流量系数有关.水流碰到溅水盘和盘臂后,动量减少,其动量减少量约63%.(2)液滴粒径分布当液滴直径小于平均体积直径DV50时,分布符合log-normal分布,当液滴直径大于DV50时,分布符合Rosin-Rammler分布.(3)水流量分布对不同的喷头,其水量分布是不同的.有的喷头水流量沿径向逐渐降低,有的喷头中心地带流量最高.(4)液滴路径分析液滴越大,自由沉降速度越大,水平通过的距离越大.最后对喷头的进一步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7.
为充分利用道路特征干预出租车超速行为,搜集成都市区内出租车全球定位系统(GPS)轨迹数据,识别其超速行为,并采集道路特征数据,以各道路的出租车超速频数及平均超速严重度为超速特征,应用全局莫兰指数和4类空间回归模型,分别确定超速特征及道路因素的空间自相关性和显著影响出租车超速特征的道路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出租车超速行为和...  相似文献   
198.
阿克达拉大气本底站NO2输送路径及潜在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HYSPLIT模式和全球资料同化系统气象数据(GDAS),计算了2015年12月-2016年11月阿克达拉国家大气本底站48 h气流后向轨迹,并结合同期NO2小时监测数据,综合运用聚类分析、潜在源贡献因子法(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法(CWT),分析不同季节气流轨迹对阿克达拉NO2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并揭示不同季节NO2潜在污染源区分布及其贡献水平.结果表明:冬季来自东南方向的气流轨迹占比最高,春、夏、秋季气流轨迹主要来自西北方向,来自西北的长距离气流轨迹NO2质量浓度较低;WPSCF表明重度污染网格出现在冬季的风口区如阿拉山口、达坂城谷地,四季中度污染网格出现在准噶尔盆地及周边地区、额尔齐斯河谷、哈萨克斯坦东部和俄罗斯南部;WCWT和WPSCF潜在源区分布较为一致,WCWT分析表明春、冬两季的NO2贡献高值区污染程度大于夏、秋两季,春、冬两季NO2污染网格贡献值为6~9 μg·m-3,夏、秋两季污染网格贡献值集中在5~7 μg·m-3.对于阿克达拉背景站点而言,NO2污染物总体浓度水平较低,揭示其NO2输送轨迹和污染源区,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9.
于2019年冬季(1月)和夏季(7月)对兰州市大气PM2.5进行了连续采集,并结合同时期的气象资料分析了PM2.5化学组分(有机碳、元素碳、水溶性离子)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冬季OC浓度为11.58~45.42 μg·m-3,EC浓度为3.25~13.90 μg·m-3,夏季OC、EC浓度分别为8.42~23.08、2.85~7.93 μg·m-3,OC浓度总体高于EC,在PM2.5中占到了更高的比重.冬季平均OC/EC为3.24,夏季平均OC/EC为2.75,表明有二次气溶胶SOC生成,且机动车排放与冬季燃煤供暖为其主要污染源.冬季OC和EC相关系数为0.94,夏季为0.66,夏季相关系数较低表明其污染来源较冬季复杂.SO42-、NO3-、NH4+、Ca2+是大气PM2.5中最重要的4种水溶性离子,这4种离子在冬季和夏季分别占到总水溶性离子的84.56%和90.16%,占PM2.5的45.6%、14.5%.主成分分析法、后向轨迹及浓度权重结果表明,兰州市PM2.5主要的污染源除了受本地化石燃料燃烧、机动车尾气、生物质燃烧排放、土壤和建筑粉尘的影响外,还可能受到内蒙古高原和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等地远距离传输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0.
长沙地区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经济发展核心区,受本地排放与外来源输送等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其大气污染状况一直都是区域乃至国家高度重视的生态环境问题.前期研究揭示了长沙地区大气污染的扩散规律,为进一步研究该地区大气细颗粒物(PM2.5)外来源特征,采用拉格朗日混合型单粒子轨迹模式(HYSPLIT)探究2013—2020年长沙地区PM2.5外来源区分布特征,继而采用轨迹聚类、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PSCF)、浓度权重轨迹(CWT)方法等从年、季节等不同尺度分析区域PM2.5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外来污染物输送源特征.结果表明,在国家与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等政策的驱动下,2013—2020年长沙地区年均PM2.5浓度由81.80 μg·m-3下降至42.96 μg·m-3并呈显著季节差异,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成效显著.季节尺度上,PM2.5浓度主要呈现冬高夏低的态势,冬季最高(81.48 μg·m-3),其次为秋季(50.90 μg·m-3)与春季(47.39 μg·m-3),最小值出现在夏季(25.74 μg·m-3);另一方面,2013—2020年长沙地区外来源潜在源区主要分布于湘东北、赣西北、豫南和鄂中地区.具体而言,春、秋、冬三季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蒙古国西南部的长距离西北气流,分别占当年轨迹比重的4.73%、12.93%、12.66%,而夏季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南海南部的中长距离南方气流,占当年轨迹比重的19.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